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第111章 新型武器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出将入相,开创中兴
作者:
陆海横流
本章字数:
4154
更新时间:
2024-11-25

弘治十二年七月,炙热的阳光洒落在京城每一寸土地上,蒸腾万物生气。

陈青阳奉命出使鞑靼。

他身穿一袭青色长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显得格外潇洒。

与陈青阳并辔而行的是他的“书童”杨慎。

杨慎对于这个新身份,格外满意。

自打记事起,杨慎就在神童的赞誉声中长大,优越非常。

现在杨慎将如同说书话本里的主人公一样,开始冒险之旅,如何不激动?

皇帝朱祐樘担心陈青阳安危,特意让牟斌派了一百名锦衣卫护送出使。

再加上齐山、徐宁,还有原先保护陈青阳的四个锦衣卫,陈青阳一行共计一百零八人。

数字很吉利,一百单八将。

出了京城,陈青阳一路向北。

沿途风景如画,青山连绵起伏,宛如巨龙蜿蜒伸展。

翠绿的山峦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山脚下的绿水波光粼粼。

陈青阳望着山川秀色,不禁脱口而出:“江山如此多娇!”

杨慎笑道:“先生好雅兴!”

陈青阳无意中吟出后世诗词,见杨慎很感兴趣,一并诵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杨慎拍手称赞:“词句气魄好大!可是先生近作?”

区区两句,杨慎就觉得非常好,央求陈青阳传授。

陈青阳笑着摇了摇头:“这是先贤所做,我也只记得这两句。”

陈青阳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说这是自已所做,但又不能告知小朋友实情,故而加托先贤之作。

杨慎不禁惋惜:“不能窥得此诗全貌,甚为遗憾!”

陈青阳道:“世间事,万物皆变,惟遗憾为常态。宋时,秦少游之《寄孙莘老少监》诗有云,‘白衣苍狗无常态,璞玉浑金有定姿’,你可知其意?”

杨慎明白老师不只是考较秦观诗歌的字面意思,他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缓缓说道:

“人生在世,纵然变幻无常,也当坚持本心,造福人间。譬如,看到万里江山,有些英雄只是想称雄割据,他们再怎么折腰,也不是折向黎民百姓。”

陈青阳微微颔首。

杨慎见老师认可,继续说道:“所以,争霸天下的人算不上真正的英雄,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才是真英雄!”

陈青阳问道:“假若他日与你同行的只有自已,你是否还会坚持初心,砥砺磨难?”

杨慎抬头望了望天,以手指地曰:“但教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陈青阳赞道:“说得好!希望你日后所为能如今日所言一般!”

北京至宣府是安全区域。

陈青阳、杨慎信马由缰,走走停停,直至傍晚才到宣府镇。

宣府镇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是大明北方九边重镇之一。

宣府总兵张俊听闻钦差大人驾临,立即大开城门。

宣府镇自总兵以下,都站在城外迎接。

陈青阳拱手道:“总兵大人出迎,如何敢当。”

张俊摇头笑道:“翰林大人乃是天使,我等出迎合乎礼仪。”

按品级来说,总兵不必如此谦恭,但陈青阳此刻的身份是钦差特使,不敢不敬。

张俊帐下将领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等尽皆上前陪笑。

明朝正统之后,军制是以文制武,又以阉制文。

丘八们头上多了两重上司,文官倒还罢了,好歹科举出身有文化,也要点脸,还能凑合着共事。

死太监则不然,做事横行无忌,压制武官到了极点,丘八们尤为恨之!

陈青阳供职翰林院,乃是天子近臣,又兼太子老师,前程远大,说不好哪天就入阁拜相。

别看今天六品小吏,明日可能就高攀不起。

张俊手下的这些武人弟兄们,自然对陈青阳毕恭毕敬。

陈青阳、杨慎都是第一次来到边镇。

宣府城墙高耸坚固,仿佛巨人屹立于大地之上,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戒备森严的士兵们神色严肃,手持兵器,来回巡逻,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这里景象氛围与京城截然不同。

在张俊的陪同下,陈青阳登上城楼,俯瞰北门城外,夜色昏沉,只见茫茫一片。

陈青阳冷不丁开口:“张总兵,宣府如今军备如何,粮草是否充足?”

陈青阳贸然发问,张俊摸不清何意,含糊其辞道:“军备粮草应付贼寇骚扰,断无差池!”

张俊心想,我这可没说假话,若敌兵不多,我确实可以应对。

看张俊不说实话,陈青阳叹了口气说道:“将军勿忧!朝廷没有派我军务差事,在下只是关心宣府军务。若有需要,本人回京之后可以代为陈奏!”

敢情小陈大人是好意,张俊挠了挠头,尴尬笑道:“也没啥困难,就是火器不太好使,放几下枪口就容易变形。还有,阴天下雨时火药受潮不能用。陈大人能否跟朝廷说说,多多配发弓弩为好!”

此时TNT炸药尚未发明,大明火器使用的还是黑色炸药,弹丸还是铅弹,杀伤力极为有限。

所以很多将军依然喜欢强弓硬弩这类传统武器。

张俊说到弓弩,陈青阳突然想起火器发展史故事。

如今是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火绳枪应该已在欧洲出现并运用。

陈青阳心想,何不想办法搞来仿制,或者更进一步,改良为燧发枪,领先欧洲!

张俊这大老粗,哪里知道火器玄妙,竟然嫌弃火枪不好使。

这玩意可是划时代的产物,冷兵器的终结者!

陈青阳只恨明朝的工艺造不出现代枪支,若能造出来,那将能横行天下。

想到这,陈青阳心情大为愉悦。

他当即允诺:“将军放心!回京我就覆奏皇上,给你们多多配备强弓硬弩!”

张俊抱拳称谢不已:“那我代宣府守军先行谢谢陈大人!”

此刻陈青阳的心思根本不在弓弩上,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获得火绳枪。

陆路通行,有奥斯曼帝国挡道,大概不会允许携带枪支返回。

海路的话,好像国人还没有谁航行到欧洲。

有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探险者应该已到了亚洲。

他们万里迢迢而来,船上自然带有火枪火炮!

怎么联系上他们,才是关键……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