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的中心虽己转移至市局专案组,但清河路派出所并未恢复往日的“平静”。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未散的凝重与尘埃落定的疲惫,更多的是案件余波带来的琐碎后续与新的挑战。
技术实验室的最终报告如同盖棺定论:废弃砖厂仓库提取的暗红色泥土,其核心污染源与五年前西郊化工厂失窃的TC-7原料残留物高度一致,并溯源至红星化工厂第三原料仓库旧址。陈兵衣服腋下提取的蓝色合成纤维,与捆绑吴小慧的麻绳纤维、乃至五年前遇害押运员工作服碎片,在成分、编织工艺、伴生污染物上完全吻合。这两把“钥匙”,彻底锁死了陈兵与五年前血案及本次非法拘禁、袭警案的关系。
陈兵和老六被严密羁押在市局看守所,由专案组精英进行深度审讯。陈兵手腕的枪伤得到了治疗,但精神濒临崩溃,时而癫狂咆哮,时而沉默呆滞。老六伤势更重,在求生欲驱使下,断断续续交代了一些碎片信息:陈海确实在“处理”一批极其危险的“货”(他不知具体是何物),地点隐秘;陈兵在哥哥失踪后,如同无头苍蝇,偶然发现了部分线索,便起了贪念,想私自处理牟取暴利;控制吴小慧,一方面是李有福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是陈兵疑神疑鬼,觉得吴小慧可能无意中从李有福那里听到了什么,想控制住她避免泄密,甚至试图利用她的“老实”做些什么(具体未实施);至于五年前的劫案,老六表示自己毫不知情,只模糊听陈兵醉酒后提过“海哥干过一票大的”、“沾了血”之类的话。
这些口供与物证相互印证,勾勒出一条从陈海到陈兵的罪恶传递链,但关于陈海的下落、TC-7原料最初的藏匿点(红星厂旧址只是陈兵转移后的临时点)、以及五年前劫案是否有其他同伙等核心谜团,依旧笼罩在浓雾之中。专案组的重心完全转移至深挖陈兵兄弟的社会关系网、资金流向、通讯记录(虽然陈兵很狡猾,多用一次性电话卡),并继续追查TC-7原料可能的流转痕迹。
清河路派出所则承担了大量外围工作:
* **李有福案收尾:** 以涉嫌非法拘禁(协助)、强制猥亵(厂内其他女工在压力下也开始举报)等罪名,将李有福正式移送检察院。林薇参与了大量询问笔录整理和证据固定工作,首面了人性中更隐蔽的龌龊。
* **吴小慧案善后:** 医院传来消息,吴小慧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极其严重,醒来后不言不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康复遥遥无期。周秀兰几乎住在了医院。派出所协调街道、妇联,为其申请了困难补助和心理咨询资源。林薇定期探望,看着昔日花季少女空洞的眼神,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交织,深深烙印在她心里。她默默整理着吴小慧案的完整卷宗,每一个细节都提醒着她警察二字背后的重量。
* **辖区“余震”:** 陈兵落网的消息在城中村和棚户区引起轩然大波。往日受他欺压的小商贩、居民,有的拍手称快,有的则忧心忡忡,害怕陈兵残余势力的报复,或者新的“大哥”崛起填补真空。派出所加强了这些区域的巡逻密度和治安宣传,赵建国亲自带人走访了几个重点“线人”,既是安抚,也是收集可能遗漏的关于陈兵、陈海兄弟的碎片信息。
* **金店窃案后续:** 东城分局传来消息,通过对老金头销赃网络的深挖,意外破获了一个流窜数省、专偷金店玉器店的小型犯罪团伙,抓了几名成员,但主犯“鸭舌帽”依然在逃。协查通报再次更新下发。赵建国看着通报上那个模糊的侧影,眉头紧锁,总觉得这人身形有些说不出的眼熟,却又想不起在哪见过。他让林薇把通报贴在值班室显眼处,提醒大家日常工作中留意。
就在林薇以为即将告别清河路,奔赴专案组更广阔战场时,一份来自分局的正式通知摆在了她和赵建国面前。
通知内容并非调令,而是:
> **鉴于“8.15”系列案件部分关键线索(如陈海下落、TC-7原料最初藏匿点等)仍与清河路派出所辖区存在潜在关联,且案件后续排查、证人保护等工作需基层力量持续配合,经专案组与分局研究决定:**
> **1. 民警林薇同志暂缓调入市局专案组,继续留任清河路派出所。**
> **2. 林薇同志作为案件关键线索首接发现人,负责在所内牵头梳理与“8.15”系列案件相关的所有基层信息,建立专项档案,并配合专案组完成后续辖区内的排查、走访等指令性任务。**
> **3. 清河路派出所须将“8.15”系列案件后续关联工作列为重点,全力支持配合。**
林薇看着通知,心情复杂。有未能进入核心专案组的淡淡失落,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和一种奇异的踏实感。她看向赵建国。
赵建国弹了弹通知,脸上看不出喜怒:“也好。专案组水深,你现在去,也就是个跑腿打杂的。在基层把根扎得更深,把本事练得更扎实,把跟这案子有关的‘地气’摸透了,未必是坏事。”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而且,这案子……我看还没完。根子,说不定还在咱们这片‘泥潭’里埋着呢。”
林薇重重点头:“我明白,赵师傅。”
**暂缓的调令,并非停滞,而是更深地扎根。** 林薇继续着她派出所的日常工作:调解邻里纠纷,处理小偷小摸,巡逻在大街小巷。但她的目光更加锐利,心思更加缜密。她胸前的警徽,在经历血与火的初步淬炼后,沾染了更复杂的市井烟火与更隐秘的罪恶尘埃。
她建立了一个厚厚的“特别关注”笔记本:
* 金店“鸭舌帽”的侧影与菜市场保险柜案的疑点。
* 失踪线人“老歪头”的疑云。
* 家暴男背后神秘的“摩托车团伙”与“油布包”。
* 青少年混混“龙哥”及其可能的犯罪活动。
* 以及,所有与“8.15”案、陈兵、陈海相关的零碎信息,包括赵建国偶尔流露的凝重神色和抽屉里那份神秘的非正式报告带来的隐忧。
她在处理一起网络诈骗咨询时,耐心听完了老太太絮叨骗子如何让她点击链接“领红包”,敏锐地意识到新型犯罪手段对基层群众的危害,开始主动学习基础的反诈知识,并在社区宣讲中加入相关内容,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网络犯罪埋下伏笔。
一天傍晚,林薇在办公室整理吴小慧案的最终归档材料。夕阳透过窗户,给冰冷的卷宗镀上一层暖金色。她翻到物证照片页,看着那被砸烂的BP机和染血的蓝色工装,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照片边缘。突然,她目光一凝——在吴小慧工装外套的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被撕裂的口袋内衬角落,似乎有一个用极细的笔划下的、非常模糊的、奇怪的**符号**?像是一个不完整的圆圈,里面点了一个点?之前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伤痕和纤维上,完全忽略了这个小细节!
这是什么?是吴小慧自己画的?还是……施暴者留下的某种标记?或者,是她在极度恐惧中,试图留下的线索?
林薇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立刻拿起放大镜,仔细辨认,并用相机拍下高清特写。这个微小的、几乎被忽略的符号,像一粒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她心中激起了新的涟漪。她将这个符号小心地描摹下来,标注好发现位置,郑重地放入了她的“特别关注”笔记本。
她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暮色西合,华灯初上。清河路的喧嚣一如既往,但在这片看似平凡的烟火之下,无数的线索如同暗河般涌动,罪恶的种子在阴影中蛰伏,而真相的微光,需要最坚韧的意志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