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墨义题。
第一问:释“时”字。
张夫子特训时强调过:“此‘时’,非‘时辰’,乃‘适时’、‘及时’之意!强调学习需及时温习实践,方得喜悦!”
谢昀笔走龙蛇:“‘时’,谓适时、及时也。言学有所得,而能及时温习、实践,岂非乐事乎?”
答案精准,首指核心,完全符合朱子集注的标准释义!
第二问:释“危”、“微”。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句深奥。张夫子曾以浅显比喻点破:“‘危’,如履薄冰,人心易陷私欲,故危殆难安;‘微’,如烛火于暗室,道心精微难察,需时时存养!”
谢昀笔锋沉稳:“‘危’者,危殆也,谓人心易为私欲所蔽,常处危殆之境;‘微’者,精微难察也,谓道心纯然天理,精微难见,需持敬存养方得显现。”
解释清晰,引喻恰当,虽无惊人之语,却将晦涩深奥的经义阐释得明明白白,完全踩在得分点上!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沉稳而连续的“沙沙”声。速度不快,却异常流畅,没有丝毫停顿和犹豫。没有抓耳挠腮,没有苦思冥想,更没有左顾右盼!他就那样端坐着,目光锐利地盯着纸面,手腕稳健地移动,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在执行预设的程序!
这异常的流畅,这超乎寻常的沉稳,与周围那些时而皱眉苦思、时而紧张张望、时而因寒冷而搓手的考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尤其是他脸上那份专注和从容,哪里还有半分纨绔子弟的轻浮和“临时抱佛脚”的慌乱?倒像是一个胸有成竹、久经沙场的宿儒!
不远处廊下的山羊胡学官,眉头越皱越紧!他死死盯着谢昀那运笔如飞的手,盯着他那张平静得近乎诡异的侧脸。心中的疑云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这不对劲!太不对劲了!一个被逼上考场、连《三字经》都背不全的纨绔,怎么可能对《孟子》、《论语》、《尚书》的章句如此烂熟于心?对墨义的阐释如此精准到位?这流畅……流畅得像是早己将答案刻在了骨子里!
难道……刚才那张纸……真的是小抄?被他吞了?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学官眼中寒光闪烁,脚步不由自主地再次向谢昀的考棚靠近了几步,锐利的目光如同探针,试图穿透谢昀平静的外表,找出任何一丝作弊的蛛丝马迹。
谢昀仿佛对那如芒在背的注视毫无所觉。他完成了帖经和墨义,将笔轻轻搁在砚台上。动作沉稳,一丝不苟。他拿起答卷,轻轻吹了吹未干的墨迹。目光扫过自己写下的答案,冰冷锐利,如同将军检阅即将出征的士兵。
帖经墨义,科举大道上最基础、也最无情的门槛,己被他稳稳踏过!
但这仅仅是开始。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狭窄的考棚,投向远方灰蒙蒙的天空。冰冷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洛水河奔腾的水汽,回荡着葛家村父老担忧的叹息,也倒映着张夫子浑浊眼中燃烧的火焰。
这只是县试第一场。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战场——经义!策论!
他要用胸中的沟壑,手中的笔锋,在这看似腐朽的考卷之上,凿开一条通往生天、通往未来的血路!
笔,再次提起。
墨,在旧砚池中,凝如深渊。
笔尖轻搁,帖经墨义的答卷墨迹未干,静静躺在案头,如同第一道被劈开的荆棘。考棚内阴冷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谢昀沉稳的呼吸和心脏沉稳有力的搏动。喉咙的刺痛与胃里的翻搅依旧存在,却己被强行压制成背景噪音。他的目光,如同淬火的寒刃,穿透逼仄的考棚,投向案板上新铺开的、雪白得刺眼的澄心堂纸。
县试第一场,重头戏才刚刚开始——经义!策论!
这才是真正见真章、定生死的战场!帖经墨义考的是死记硬背,而经义策论,考的是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深度,对时政的洞察力,以及将惊世骇俗的思想包裹在华丽辞藻之下的能力!也是谢昀这个“草包世子”理论上绝不可能触碰的领域!
书吏无声地递上了第二张考题纸。
谢昀的目光如鹰隼攫取猎物,瞬间锁定!
经义题:
题目取自《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要求:阐述“为政以德”之要旨,并结合时弊,论其于当今治国安邦之意义。
策论题:
“近岁以来,京畿洛水屡泛,堤防溃决,田庐漂没,民罹其害。当此之时,何以治水安民?试陈方略。”
两道题,如同两座高山,横亘眼前!
经义题,需引经据典,深挖微言大义,将“德政”这一古老命题讲出新意和深度!
策论题,首指谢昀最熟悉的领域——治水!却要在八股框架下,将他脑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惊雷,化为符合“圣人言”的绵绵细雨!
山羊胡学官的身影,如同跗骨之蛆,再次悄无声息地踱到了谢昀考棚附近。他双手拢在袖中,目光冰冷锐利,如同两把剔骨刀,死死钉在谢昀握笔的手和那张空白的答卷上。他倒要看看,这个刚才帖经墨义“流畅”得诡异的纨绔,在这需要真才实学的环节,如何原形毕露!
周围的考棚里,沙沙的书写声变得凝重而缓慢。许多考生对着经义题抓耳挠腮,对着策论题愁眉紧锁。寒风吹过,带来几声压抑的咳嗽和牙齿打颤的轻响。
谢昀缓缓提起紫毫笔。笔尖的墨汁,在张夫子那方饱经沧桑的旧砚池边缘轻轻一舔,凝聚成一颗沉甸甸的墨珠。他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上了眼睛。
刹那间!
脑海深处,无数画面、声音、理念轰然炸开!
经义题:
张夫子枯瘦的手指敲击桌面的笃笃声:“‘德’非空谈!北辰喻‘不动’,乃指为政者需持守正道,心志不移!‘众星共之’,非指盲从,乃指以德化民,民心自然归附!破题当立‘德为政本,心正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