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娘的暖婚日常

第44章 灶头备宴迎贵客

加入书架
书名:
厨娘的暖婚日常
作者:
葡萄甜冰
本章字数:
559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44章 灶头备宴迎贵客

一大清早,顾穗己蹲在菜畦边摘荠菜。

露水打湿了她的粗布裙角,指尖却因兴奋微微发烫——昨夜李嫂送来的公文还压在灶台上,墨迹未干的"农官巡视"西个字,像颗落在心尖上的小火星,烧得她整个人都暖烘烘的。

"阿穗!"周砚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青布衫下摆沾着草屑,手里抱着半摞旧书,"你瞧我找着什么了。"

他掀开包书的蓝布,露出几本边角卷翘的农书,"昨儿翻书箱,竟翻出父亲当年抄的《齐民要术》节气篇,正好补进《青溪农事录》里。"

顾穗首起腰,指腹蹭掉菜叶上的露珠:"那可巧了。我今早去河边割水芹,见着野豌豆苗冒了尖儿——清明节气宴的头道菜,就用这两样做'双翠拌春'。"

她掰着手指头数,"再配春笋蒸咸肉、荠菜豆腐羹,主食就用新收的早稻磨粉,蒸些艾草青团。"

周砚笑着把农书放在田埂上,蹲下来帮她摘菜:"你总说'吃节气',这回要让农官看看,咱们青溪村的节气不是挂在墙上的黄历,是长在地里、端在碗里的活计。"

他指尖掠过荠菜嫩茎,"不过先得把食材来源写清楚,你不是说要挂木牌公示?"

"这就去!"顾穗把菜篮往他怀里一塞,转身跑向灶屋。

竹篮里的荠菜晃出几滴水珠,落在周砚手背,凉丝丝的,倒比他此刻的掌心的温度还凉些——自他落第回乡,最盼的不就是这样的日子么?

有人商量柴米,有人共赴晨光。

灶屋门口的木牌是周砚连夜削的,边角还带着木香。

顾穗蘸了灶灰调的墨,在牌上一笔一画写:"清明待客菜谱:双翠拌春(野豌豆苗、水芹,村东河湾);春笋蒸咸肉(后山竹、自腌咸肉);荠菜豆腐羹(南坡荠菜、王二婶磨豆腐);艾草青团(早稻新米、村西野艾)。"

写完又补一句:"青溪滋味,皆出青溪土。"

"顾姐姐!"小宝的声音像只小麻雀扑棱棱飞进来,裤脚沾着泥点,"我娘说她找了张婶、王姨来帮忙做点心,她们一会儿就到!"

他扒着门框往灶屋里看,眼睛亮得像两颗小星子,"我能帮你烧火么?我会看火候的,上次熬糖粥没糊!"

"小宝最能干了。"顾穗揉了揉他的羊角辫,"不过先替我跑个腿成不?

去跟周大哥说,让他把《农事录》里的作物轮作图再描一遍,墨色浅了看不清楚。"小宝应了一声,转身就往外跑,布鞋踩得青石板"哒哒"响。

周砚在堂屋整理资料,案上摊着田契、图纸,还有一叠村民按了红指印的推荐信。

他正用糨糊粘补一张被虫蛀的轮作图,听见脚步声抬头,见小宝跑得鼻尖冒汗,忙倒了碗凉茶递过去:"慢些,仔细摔着。"

"顾姐姐让你把轮作图再描一遍。"小宝捧着碗咕嘟咕嘟喝,"她说农官要看真本事,咱们得把字写得齐整些。"

周砚低头看看图纸,指尖抚过自己用炭笔重描的痕迹——这些图他前前后后改了三回,从田垄间距到灌溉流向,连每块地种过什么作物都标得清清楚楚。"你说得对。"

他笑着把图纸卷好,"等忙完这阵,教你认田亩数怎么样?往后你帮顾姐姐管菜畦,得会算收成。"

小宝眼睛一下子瞪圆了:"真的?那我明儿就把算盘带来!"

日头爬过东墙时,李嫂带着几位妇人进了院子。

张婶拎着竹筛子,里面堆着新摘的野艾;王姨抱着个陶瓮,掀开盖儿是泡得发白的早稻。"穗子,咱们先磨米粉?"李嫂撸起袖子,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我家那口石磨借来了,就搁在院角。"

顾穗正往陶坛里装腌好的咸肉,抬头笑道:"先不忙。我想把做青团的法子拆成几步,等下大家一块儿学。"

她指了指门口的木牌,"木牌上写了食材来源,一会儿要是有别的婶子来瞧,也能跟着做。"

李嫂凑过去看,念出声来:"荠菜豆腐羹用王二婶的豆腐——哟,这不是夸二婶么?她昨儿还跟我念叨,说你们家灶火旺,做什么都香。"

她捅了捅旁边的王姨,"听见没?回头你磨的米粉要是细,也能写在木牌上。"

王姨抿着嘴笑,耳坠子晃了晃:"那我可得把米再多泡半个时辰。"

午后的灶屋飘着艾草香,顾穗教妇人们揉米粉团,小宝蹲在灶前添柴,火舌舔着锅底,把水烧得"咕嘟"响。

周砚抱着整理好的《青溪农事录》进来,书角用红绸扎着,显得郑重:"资料齐了,田产图、轮作图、村民推荐,还有父亲抄的农书批注。"

他顿了顿,"方才去讲堂,见竹架又加固了两根柱子,赵叔还搬了张条桌子过去,说给农官放茶盏。"

顾穗捏着个青团胚子抬头,指尖沾着绿莹莹的米粉:"民心比什么都金贵。"

她想起昨夜周砚说的话,嘴角往上翘了翘,"就像木牌上写的,咱们的滋味出在青溪土,咱们的本事也长在青溪人心里。"

可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时辰,顾穗就发现了不对劲。

她端着刚蒸好的青团往院角走,路过灶屋门口时,瞥见木牌歪在墙上——原本工整的字迹被划了道深痕,"双翠拌春"的"春"字缺了半拉,最下面还多了个歪歪扭扭的"滚"字,墨迹未干,像是用树枝蘸了泥抹的。

她脚步顿了顿,伸手把木牌扶正。

风掀起木牌边缘,露出后面新钉的竹片——这是周砚怕木牌被风吹倒加的,此刻倒成了最好的掩护。

顾穗垂眸想了想,转身回灶屋又拿了块木牌,上面的字是她重新写的,比之前更工整,连"王二婶的豆腐"都特意加了"手磨"两个字。

"小宝!"她站在院门口喊,声音清亮,"明儿早上你去村口喊两嗓子成不?就说顾姐姐要在灶屋做'清明养肝粥',谁想学,就来瞧个新鲜。"

小宝正蹲在井边洗菜,抬头擦了把脸上的水:"好嘞!我扯着嗓子喊,保准全村都听见!"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顾穗就支起了大铁锅。

米香混着枸杞的甜飘出院子时,她看见篱笆外闪过一道身影——老吴家的大儿媳,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正扒着篱笆往灶屋里瞧。

见顾穗抬头,她慌忙要躲,却被顾穗喊住:"大嫂子,进来喝碗粥?这粥最养肝,你昨儿夜里是不是没睡好?眼尾都红了。"

老吴儿媳僵在原地,手指绞着衣角:"我...我就是路过。"

"路过就进来坐坐。"顾穗舀了碗粥,吹了吹递过去,"这粥要先大火煮滚,再转小火慢熬,米粒开花了才甜。就跟种庄稼似的,急不得。"

她指了指新挂的木牌,"你瞧,我把步骤都写在上面了。"

老吴儿媳接过碗,粥的温度透过粗陶碗壁渗进手心。

她低头抿了一口,甜丝丝的米香漫开,突然就红了眼眶:"我家那口子...昨儿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说咱们从前做得过分。"她吸了吸鼻子,"你们不记仇?"

"记仇能当饭吃么?"顾穗笑着添了把柴,火苗"轰"地窜起来,"再说了,灶火要旺,得大家一块儿添柴。"

她指了指正在往粥里撒葱花的小宝,"你要是愿意,一会儿帮我拌春菜?就当...帮我个忙。"

老吴儿媳低头又喝了口粥,这次喝得很慢。

等碗见了底,她把碗递回来,手指蹭了蹭木牌上的字:"我去把我家那半筐春笋拿来,新鲜的,没虫眼。"说完转身就走,脚步比来的时候轻快了些。

顾穗望着她的背影笑了笑,转身搅了搅锅里的粥。

晨雾渐渐散了,能看见村口的大槐树。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县里的官轿来了!"

(清明当日,县里派出的农官如期而至,随行还有两名文书。)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