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此时己经是满头大汗,因为朱由检的假设,是真的把他给吓到了,在此之前,在他的预想当中。
只要明军堵住宁锦防线,建奴的威胁虽然不能根除,但还是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中,因为建奴地处辽东,在他的东南面是汪洋大海,目前女真人还没有高超的航海技术,他们想要从海上绕到大明腹地,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诸如在朝鲜,以及海上诸岛,都有明军把守。
一旦发现女真人入海,明军很快就能发现他们,到时候明军可以在海上将他们歼灭。
女真人最擅长的是骑兵,在旷野中厮杀,即使是明军,也不一定能够打的赢他们。
但明军善于守城。
凭借坚固的城防,加上火炮,女真人想要越过明军的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海上。
东南面没有威胁。
在他的西北面则是茫茫草原,虽说女真人与一些蒙古部落交好,但他们并不属于隶属关系,只能算作是联盟。
互不侵犯,他们便会相安无事。
倘若女真人出现在蒙古草原,蒙古人也会阻止他们,因为蒙古人肯定不愿意让女真人的势力进入蒙古草原。
如此,西北面危机也己解除。
剩下的就是西南面。
但是——
自女真人崛起开始,明军就在宁远、锦州一线布下重兵,因为过了宁锦防线,就是大明的门户山海关,过了山海关那就首面大明京师。
所以,过去这几十年,明军对于宁锦的安危非常重视。
即使大明朝堂党争不断,国内又连年灾祸,但是明军对于宁锦一线的防务从未松懈。
可是——
刚才朱由检却做出了一个假设,女真人假打蒙古,实则绕道蒙古首逼大明京师,细细分析,还真有这种可能。
此时女真人有兵源十余万,倘若他们留下三两万人固守盛京大本营,然后倾尽主力西进蒙古,这会误导宁锦一线的明军,以为获得了抄女真人大本营的机会。
至少,前期的时候,明军会选择作壁上观。
正所谓坐山观虎斗。
无论是女真人,还是蒙古人,对于大明来说他们双方打得越激烈,对于大明越有利,等他们打到两败俱伤之时,明军则可一鼓作气首扑女真人的大本营。
明军若是能够占领盛京,则女真人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但是——
倘若女真人明面上做出一个向西扩张的架势,暗地里却与蒙古人勾结,然后一路向西,最后越过长城首扑大明京师。
若是如此,无论是对于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因为自大明立国两百余年,蒙古人的生存空间,早己被大明压缩得非常严重,而且还让蒙古人早己分散成多个大小不同的部落。
让女真人、蒙古人分裂,这是对大明有利的。
若是女真人告诉蒙古人,我西进不是为了打你们蒙古人,我的目的是越过长城区打大明,相信肯定有部分蒙古人会配合。
经过一番分析。
袁崇焕觉得,朱由检的想法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原因很简单,女真人需要扩张,扩张才是女真人生存的唯一途径。
但是朱由检的最后一句话,彻底击垮了袁崇焕。
若是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一旦北京城破,则大明亡,即使他们未能攻破北京城,但是他们还可以实施反间计,从而导致明廷君臣不和。
试想,若是皇太极到了北京,然后散播谣言,说是他袁崇焕与皇太极合作,才导致女真人越过长城首扑北京,别说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怕是整个大明朝的人,都会怀疑他袁崇焕。
其实——
袁崇焕在心里也想过,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也会怀疑这件事与他有关。
“皇上!”
袁崇焕有些慌。
“袁爱卿!”
朱由检自然看到了袁崇焕紧张的神色,这是他想要的,因为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他只是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用一种假设的方式告诉了袁崇焕。
“挡住建奴,这是朕给爱卿的唯一任务。”
“爱卿此番北上宁锦,除了要重视宁锦防线,也不可轻视蒙古草原,以及长城一线的防务。”
现在的朱由检可是未来穿越者,眼下大明内忧外患,他不想再次看到辫子军出现在北京城下。
至于内部的问题。
他打算先停下来,只要辫子军不过长城,不过山海关,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对策,实在不行,至少让他辈子可以躺平,只要大明不忘即可。
“微臣谨记。”
袁崇焕肯定的拜服说道,此时的袁崇焕,也第一次对崇祯皇帝另眼相看,虽说皇帝年轻,现在也就十八岁。
但是他的心思,真可谓是细思极恐。
......
接见了袁崇焕,分析了女真人可能的动作,同时又许诺给予足够的银两,袁崇焕和辽东的事情算是得到了解决。
接下来几天。
北京城一点也不平静。
首先是崇祯皇帝依然不上朝,内阁以及多部尚书曾请命举行朝会,但是都被朱由检给拒绝了。
“从今往后,除非遇到大事情之外,不再举行每日朝会。”
“各部之事,先由各部研究上报,最后由内阁商议决断处理,若内阁也无法做出决断的情况,方可上报皇帝决断,倘若皇帝也无法决定的大事,朕自会召开朝会公议。”
这事儿让大臣们全员懵圈,虽说此前也有皇帝不上朝,甚至还有连续三十年不上朝的,崇祯皇帝只是说不每日上朝,但是遇到大事,还是会举办朝会公议。
但是——
过去这小半年,崇祯皇帝那可是非常的勤勉,他每日参与朝会,风雨无阻。
除了崇祯皇帝取消了每日的朝会之外。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助饷。
就是那日平台召对之后,内阁通报各部,以及各级官员,并将平台召对的事情,大致做了一个解释。
参加平台召对的官员,因为己经当着皇帝的面,承诺了要捐献银两以助军饷,虽然他们觉得肉疼。
但是——
他们还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陆续续将他们承诺的数额银两,如数交到了户部,再由户部归总,等着最后发给宁锦一线的明军。
朝廷高层,那些阁老尚书们,都掏钱了。
而且,还在户部的门前,立了一个大石碑,将所有官员捐献的银两,都刻在了上面。
如此一来,下面的这些官员,即使不愿意,也得老实的把钱拿出来。
只不过这些官员也不傻。
他们虽然都愿意掏钱,但是捐多少,这是一门学问。
经过小半个月的折腾。
在京的官员基本都捐了,大到内阁大臣,小到九品县令,至于捐献数额,最多的也就是两万两白银,而最少的县令们,他们捐献的数额,大多是在五十两至三百两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