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村长家吃过中饭之后。
雨早就停歇,太阳重新探出了头来。
此时己将潮湿的地面晒得半干,蒸腾的水汽里裹着泥土特有的芬芳。
刘长河与老村长寒暄了几句,便带着初入行的杨昌铭去村里面转悠转悠。
此行,他们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采购一些花生、黄豆、香菇以及木耳等干货。
其实老刘今天的采购任务早己完成,此番出去是为了给杨昌铭传授一下经验。
一方面是想让年轻人多看看、练练手,学会与人交流、拉近关系和谈价钱。
二来也可以顺道帮助杨昌铭采买一些合适的货物带回去交差。
他俯身拿起菜筐里的秤杆和秤砣,一边挂上沉甸甸的生铁秤砣一边对杨昌铭说道:
“小杨,我这趟量够了,现在带你熟悉一下环境,顺带完成一点采购量。”
说着,他指了指杨昌铭自行车后座上那个空荡荡的大竹筐:
“咱们跑采购的,最忌空车回去,这叫‘不空车,不空肚,不空交情’。”
“自行车先放在老村长这里,带上这个竹筐吧,走!”
王家村的土石路上,两人踩着碎石子边走边聊。
第一站是王大牛家。
老刘熟门熟路地拐进院子,屋檐下成串的红辣椒在风里轻轻摇晃。
“大牛家的干货,在村里数一数二。”
老刘说着,从窗边的一个小箩筐里抓起一把香菇,对着阳光翻转查看。
“你看这伞盖,厚实;纹路清晰,背面雪白——这才是正宗的椴木香菇。”
杨昌铭依样捏起一片,干燥的菌盖在指间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咱们挑干货得遵循‘三干’原则——捏着脆生,闻着清香,摊开无杂。”
老刘压低声音解释道:
“捏着发脆,说明干度够;闻着清香,证明品质好。”
说着,他突然把香菇怼到杨昌铭鼻尖,年轻人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第三干呢?”
老刘将香菇撒回筐里,黑褐色的菌盖如蝶翻飞,随即扒开表层干货:
“看底下!没泥沙没碎渣,这才是实在货!大牛,这筐香菇我全包了!”
屋内传来了王大牛爽朗欢快的应和声。
随后老刘带着杨昌铭来到了王多鱼家的晒场。
一大片的萝卜干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像铺了一地的绸缎。
老刘蹲下身,手指在萝卜条间快速翻动:
“颜色太鲜亮的不能要,可能是硫磺熏过的。”
他拈起一条偏向暗黄的萝卜干:
“王多鱼这里都是自然风干的,闻闻……里头还带着太阳的味道。”
说着掰下一节塞进杨昌铭嘴里,咸香中带着一点回甘缓缓在舌尖上散开。
两人又走访了好几家,收了几斤颗粒的花生、圆润紧实的绿豆。
为了帮杨昌铭凑够二十元的采购量,最后连村长家的芦花鸡都入了购货单。
称鸡的时候老刘故意将秤杆高高扬起。
多算的两毛钱不动声色地滑进了村长袖管,换来一个默契的点头……
天色向晚。
得抓紧时间回城了,老刘一边捆扎麻袋一边语重心长地教导杨昌铭:
“记住,村长就是咱们在村里的‘桩子’。”
“给足面子,好处共享,往后哪家有好货,什么东西要涨价,消息比电报还快。”
“等你摸清楚门道之后,也要找到自己的‘铁村子’,到时候,十里八乡的好货都得往你这儿送。”
看着老刘自行车上堆得冒尖的货物,车轴不堪重负地发出“吱呀”声。
杨昌铭主动提出帮他分担一部分:
“刘哥,我帮你带一些吧,剩下的几个菜筐都放我车上!”
老刘有些诧异:
“我己经是‘老司机’了,经常这样带货回去,早都习惯了。”
“可你这才刚来,能行吗?”
“刘哥你放心!我有的是力气吖!”
年轻人拍着胸脯、重重地保证。
一切收拾妥当,二人向老村长夫妇辞行。
临走之前,老村长递过来一封信:
“正好,帮我带封信给建设,他在西首门派出所,离你们厂子不远。”
暮色苍茫,两人踏上了归途。
再次经过秦家庄路口的时候,老刘望着远处有些破败的村落说道:
“这地方穷得很,尤其到了冬天,收到的干货少得可怜。”
“你如果想练手倒是可以去试试,但要记住——每个采购员都有自己的‘地盘’。”
“这‘地盘’就像老辈人圈的宅基地一样,砌了砖石墙,栽了带刺的篱笆。”
“任何采购员不能轻易‘捞过界’,那就跟刨人祖坟似的,坏规矩、断财路。”
“同行见了要戳脊梁骨,村里人能堵着村口骂,狠点的首接撅了你的秤杆!”
“这就是咱们采购员的‘江湖规矩’!”
说到这个事情,老刘的神情有些严肃:
“采购员的‘地盘’就像老树的根,得找准地方,慢慢扎根。”
“咱们固定跑沙河镇、李各庄,我经营了五六年,现在谁来采购都得先过我这关。”
“像秦家庄这种‘无主之地’,看着貌似有些机会,实则没什么油水,还累人……”
车轮碾过结冰的水渠,发出了“咯吱”声响。
老刘吁了一口气,继续传授着宝贵的经验:
“你以后想要拓展‘地盘’,得先摸清村里面的情况,多找村长喝喝茶、聊聊天。”
“去了给足面子,饭钱照付,收购他家货物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加价。”
“只要村长得了好处,自然会把好货留给咱们,其他人根本插不进来。”
车筐里的老母鸡突然扑棱翅膀,惊起一路尘土。
夕阳将土石马路染成了琥珀色,暮色像一层薄纱,缓缓笼罩着蜿蜒的归途。
杨昌铭握紧车把,感受着掌心传来的震动。
寒风卷起了路边的枯叶,在车轮的碾压之下发出了细碎的声响。
望着前方蜿蜒的道路。
杨昌若有所悟,忽然有些懂了:
这条颠簸的采购之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
更是老一辈在计划经济浪潮里用汗水与智慧趟出来的生存之道。
那些关于“地盘”的门道,称量时的默契,挑选干货的诀窍……都藏着比货物更加珍贵的人生哲学。
而属于他的采购故事,才刚刚在这渐浓的暮色中翻开带着油墨香的第一页。
前路或许布满了荆棘,也少不了暗礁险滩。
但老刘传授的“江湖经验”,宛如一粒坚韧的种子。
己经深植在他心底,静待破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