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镇上交卸果酒,取了银子之后,陈宗诚令铁成石磊等人和儿子们等着,他自己到镇上考察新的商机。
众人也不以为意,赶着骡车到阴凉地方等候。
陈宗诚也不多转,整个镇子差不多都在他脑海之中。
待陈宗诚回来,看到陈子卿几个跑到茶棚买了冰镇酸梅饮之后,大脑里思索过后的答案也是呼之欲出。
硝石制冰!
“硝石价格是一两银子一百斤。”
“制一千斤冰块需硝石十斤,以我现在的人力物力,每天能轻松制冰十万斤。”
“除了硝石和纯净的清水,就是需要大木桶了。如果购买,每五六十文一个,需购最少一千个,这点本钱我都不需要,带着人自己打便是。我的成本就是运输费,人工费,加硝石费用。”
“我的成本很低!”
“北港镇有多家冰室,他们的冰块是冬天时凿冰储备,需大量人力开凿,又需要专门的储冰场所,冰价昂贵的很,每斤冰块售价为十二三文。”
“十万斤冰块,可售钱百万文多些,折银千两左右,去除十来两的硝石钱和运费,利润几乎就是百分之百。”
这么一算,利润不是不低,而是高的吓死人。
也是打了一个技术的代差。
整个镇子无比繁华,一天千两利,能赚两个来月,五六万两银子的利。
说着不惊人。
但……
别看那些胡商和本地大商家一年几十万两的赚。
可人家的本钱也雄厚啊!
而且经营多年。
硝石制冰,还真是酿酒之后陈宗诚必然的选择。
也是穿越客必备的低成本赚钱之法。
现在又正是夏天,北港镇又是方圆千里有钱人最多的地方。
一路过来,不光有专门的汤饮冰室和糖水铺子。
还有茶棚,酒楼,都在镇上的几家冰窖买冰制成冰饮和冰镇糖水售卖。
酒楼还需要冰块保存食材,还有不少点心铺子在夏天也售冰饮,海商会买冰块上船,保存食材。
冰块的需求量极大。
价格当然不便宜。
但只要做出来就不愁卖。
市场潜力巨大,北港镇有钱人多,用冰的地方也多,一天几万十几万斤冰一点水花都溅不起。
在陈宗诚所在的原本的时空中,唐朝的冰块据说贵过黄金。
宋朝时,说是推广了硝石制冰,冰价便宜,但仍不是普通人所能消费。
到了明清,冰块价格和大梁此时差不多,十来文一斤,零售的冰饮用一小块,就要卖十几文一份。
至于明清是否有硝石制冰,陈宗诚认为是没有。
明清宫廷记录里,有不少派出太监在什刹海取冰的记录。
民国时有不少大师描述市井生活,不乏夏天喝冰镇酸梅汤的描写,而他们用的冰都是冰窖藏冰,冰块里有草根之类的杂物。
如果有硝石制冰,何必如此浪费人力物力凿冰和藏冰?
最少,陈宗诚能确定,在大梁这个时空并没有硝石制冰的技术。
有了满点的智力,陈宗诚的记忆力超绝,刚刚想的这些,在前世也就随意浏览过,都没往心里记,但现在略一回忆,看过的文章标点符号都不差的浮现在脑海中。
当然也包括硝石制冰的细节。
如此一来,陈宗诚并没有实际操作过,但成功率不必多说,必定是百分之百。
新的财源确定。
陈宗诚大为欢喜。
接下来就是去购买硝石。
……
“陈老哥,万斤硝石,按价是一百两银,本商行格外优惠,加多五百斤给陈兄弟,这是初次交易,若我家硝石合用,还盼下次足下再来光临。”
商行的掌柜姓赵名世珍,衣着华美,气度不凡。
显然,这位是这赵氏商行的家族子弟,在此专门负责商行的经营。
赵世珍年不到西十,比陈宗诚小了不少,也算年富力强。
双方谈了不到十句,陈宗诚就购入万斤硝石,对这十间门脸,内有几十间房三进大院的大型杂货商行来说,这生意也不算小了。
陈宗诚满脸虬髯,身形高大,虽穿着普通,打扮象个田舍翁,无形中却又气派十足,给人凛然生威,不可冒犯之感。
同时谈吐清楚,对答流畅,隐隐然又给人以颇有亲和力的矛盾感……
这样的人根本不能以普通农户或小商人而视之。
这样一来,赵世珍摸不清底细,却也觉得陈宗诚不凡,于是格外笼络结交。
没过一会,石头几个带着骡车赶到,店内伙计帮着扛送,又帮着雇了五辆马车,众人合力,很快将千包硝石装车完毕。
运费每车三百钱,由赵记帮着给付。
又是个小人情。
等陈宗诚坐上车辕后方,马车夫一声吆喝,鞭花一抽,马车缓慢前行。
陈子卿几个也分别押车。
整个车队十辆大车,在每天有过千辆出入的北港镇来说也毫不起眼,没有溅起一点浪花。
……
回到庄园之中,陈宗诚带着人将硝石卸在酒坊的对面一侧。
也就是靠近小村落的这边。
这边还是空的,有不少削了皮的木料放在此处,搭了个大棚,足够摆放硝石了。
木料也正好制造木桶。
这也是陈宗诚大量买林地的原因之一,他需要用木料的地方太多了。
果酒的酒桶,还有冰桶。
冰桶很难回收,只能算成本里头了。
待硝石卸完,外人离开,陈宗诚把五小叫过一起,石头几个也喊过来,然后才揭穿买硝石的谜底。
制冰?
全部在场的众人都面面相觑。
所有人都去过镇上。
到了夏天,冰室茶棚酒楼都卖冰饮。
加上专门的冰饮店,还有酒楼也需要冰块保存食材,出海的海船也需要冰块……一天十万斤冰块一点水花也溅 不起。
“都别闲着,石头,你们和老大老二老三老西卸硝石磨粉,各家媳妇和小妹洗涮木桶!”
陈宗诚没解释太多,大手一挥,下令全部干活。
地方够大,硝石十斤一袋,上千个小袋堆在一起也只占了一个小角落。
接下来各家浑家女眷开始清洗上百个大木桶。
这些木桶还是酿酒时多做的,数量肯定不够,接下来就得大批量制作木桶了。
石头等人则是把硝石取出,放在干净地方,在陈宗诚的指点下,合力用石磨把大小不一的硝石磨制成粉。
接下来就是取水。
陈宗诚选择村西这边,就是因为这边有好几眼水井。
此处无河,只能打水。
好在这里原本是附属工人居住的小村落,当时费了不少劲打了三眼井,现在算派上用场了。
制冰一定要有清洁的容器,同时用的水也最好是清澈甘甜的好水。
这样的冰块质量上乘,更容易卖到高价。
井水甘甜凛洌,正好合用。
天黑之后,陈宗诚令人点燃火把照亮,把附近照的通透。
百来个大木桶全部清洗干净。
也磨出了足够的硝粉。
接下来成年汉子们与陈宗诚一起给木桶打了大半满的井水。
这是力气活,别人还真帮不上忙。
这么算来,往下去还是要有一定的人工费用,不是想象的那样几乎毫无成本。
清洗洗涮,制作木桶,打水,磨硝,制冰,一天十万斤,估计得用二十人左右才够,每天工钱得两万文。
相对收益,这点支出就微不足道了。
大人忙忙碌碌,五小都顾不得肚饿,东跑西窜,要看自家老爹如何制冰——
陈宗诚站在木桶前,沉声道:“可以开始了,都看好了,此后没有我带着你们自己也能制冰!”
“记得,你们嘴上得有把门的!千万别对外人吐露半个字!”
“铁成,大虎,石头,你们挨个向木桶中洒入硝粉,每桶洒一斤,等待气泡出现。”
“不要急,要洒匀!”
“好,气泡出现了,开始搅拌!”
“手不要停!”
“好,感觉到水温下降了?”
“现在不要搅拌了,小心冻伤手,盖上盖,开始下一个。”
神奇的事发生了。
众目睽睽之下,第一个投入硝粉的大水桶里,先是有气泡反应。
随着搅拌,木桶内有明显的冰晶出现。
待彻底搅拌均匀之后,木桶里的冰晶结构越来越多,连站在木桶旁边都能感觉到气温在下降……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所有人都在院里站着,静静等候。
这个制冰之法,看来真的可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