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18)班这片“试验田”里,各种类型的“作物”都在努力生长。有像赵雪、李梦琪那样齐头并进的,有像刘阳那样“偏科”但找到兴趣点的,也有像孙明这样,在某个领域拔尖,却在另一个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的。
孙明是班里公认的理科大神,数理化成绩几乎次次名列前茅,逻辑思维清晰,解题能力超强。然而,与他耀眼的理科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惨不忍睹的语文成绩。每次考试,语文都像一块沉重的铁锚,死死地拖住他总分的后腿,让他始终无法跻身年级顶尖行列。作文常常跑题,阅读理解抓不住重点,基础知识也漏洞百出。对他来说,那些需要感性理解和细腻表达的文字世界,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的语言,充满了隔阂与费解。
林晓阳早就注意到了孙明这个“瘸腿”的问题。眼看着高考日益临近,语文这块短板对孙明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如此优秀的理科苗子,因为语文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
“孙明这孩子,理科天赋是真的好,但语文确实太弱了。”林晓阳找到了另一位语文老师,教过孙明高一高二的语文——一位经验丰富、教学严谨的张老师,开门见山地谈起了孙明的情况,“张老师,您看我们能不能一起想想办法,帮他把这块短板补一补?”
张老师对孙明的情况也很了解,她推了推眼镜,有些无奈地说:“林老师,不是我没想办法。这孩子脑子是聪明,但对语文是真没兴趣,甚至有点排斥。作文让他写议论文,他能写成逻辑推理;让他分析人物情感,他能给你列出一二三条行为动机……典型的理科思维,对文字缺乏感觉。”
“我明白。”林晓阳点点头,“所以硬逼着他刷题、背范文,效果可能不大。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比如,先从培养他对文字的兴趣入手?”
“培养兴趣?”张老师沉吟道,“对于他这种类型的学生,可能得找一些既有思想深度,又不那么晦涩难懂,甚至带点逻辑思辨色彩的作品入手?”
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一番商议,他们为孙明量身定制了一个“语文提升计划”。核心思路不是题海战术,而是“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
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孙明开始阅读。两位老师精心挑选了几本书,推荐给孙明。这里面没有过于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也没有意识流的现代派诗歌,而是像《三体》这样充满科学幻想与哲学思辨的科幻小说,像《人类简史》这样逻辑清晰、视野宏大的历史著作,还有一些语言相对平实、但思想深刻的散文随笔集。
“孙明,”林晓阳把书单交给孙明,“我知道你可能觉得看这些‘闲书’是浪费时间。但老师希望你尝试一下。不用抱着做阅读理解的心态去看,就当是换换脑子,了解一些不同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每天看一点,不用多,半个小时就行。”
孙明接过书单,脸上写满了不情愿和怀疑。“老师,看这些……真能提高语文成绩?”他还是忍不住问。对他来说,花时间看这些不能首接转化成分数的东西,简首是“不务正业”。
“能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分数,我不敢保证。”林晓阳坦诚地说,“但我相信,开阔眼界,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你理解问题、表达观点肯定有帮助。试试看,好吗?”
看着林老师和张老师期待的眼神,孙明虽然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
最初的几天,对孙明来说简首是一种煎熬。他习惯了公式定理的精确和逻辑推导的严谨,面对那些描述性的文字、隐晦的情感和跳跃的思维,他感到无所适从。看科幻小说,他总忍不住去抠里面的科学设定是否严谨;看历史著作,他更关注年代、事件的准确性,而忽略了作者的叙事角度和观点;看散文,他更是觉得作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有好几次,他都想把书扔到一边,重新拿起他的数理化习题册。
但他内心深处也明白,老师们是为了他好,语文确实是他的软肋。那份面对短板的焦虑和不甘,支撑着他耐着性子读下去。
张老师和林晓阳并没有给他太大压力,只是偶尔会问问他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张老师还会引导他:“你看《三体》里,作者是怎么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气氛的?”“《人类简史》的作者,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的?”
渐渐地,孙明发现,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字世界里,似乎也隐藏着某种逻辑和规律。科幻小说里天马行空的想象,背后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历史著作的宏大叙事,展现了社会发展的脉络和规律;那些优美的散文,虽然形式自由,却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感悟。他开始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分析文章的结构,甚至会因为某个巧妙的比喻或者深刻的观点而停下来思考片刻。
计划的第二步是练习表达。林晓阳老师要求孙明每周写一篇随笔,题材不限,可以写读书心得,可以评论时事,甚至可以写对某个科学问题的思考,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一开始,孙明的随笔还是充满了生硬的逻辑词汇和干巴巴的叙述。这时,李梦琪成了他的“小老师”。作为语文课代表,李梦琪在林晓阳的鼓励下,主动提出帮助孙明。“孙明,你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好,论据也很充分,但是……读起来有点像实验报告。”李梦琪笑着说,“你看,这个地方如果换一种更形象的说法,会不会更有感染力?”“这一段的过渡有点突然,加一句承上启下的话会不会更自然?”她耐心地帮孙明分析文章的结构,斟酌词句,讲解不同的表达技巧。
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孙明开始学着将自己理科思维的严谨与文学表达的感性结合起来。他尝试着用更生动的语言来阐述观点,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论证,甚至偶尔会引用一些读过的书里的句子。虽然过程依旧磕磕绊绊,但他能感觉到,自己对文字的感觉正在一点点复苏。
期末考试前,林晓阳布置了一篇开放性作文,题目是《科学与人文:并非两条平行线》。孙明看到这个题目,心中一动。这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让他对这个话题有了很多想法。他破天荒地没有感到无从下笔,反而文思泉涌。
他结合自己阅读《三体》的感受,从宇宙的尺度思考人类的渺小与伟大;他引用《人类简史》的观点,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带来的挑战;他还联系自己的专业兴趣,论述了科学研究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论据翔实,同时又不乏真切的感悟和思考,语言也比以前流畅生动了许多。
当林晓阳批改到孙明的作文时,眼前一亮。这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他对孙明的预期!他毫不犹豫地给了高分,并在班级进行了范读。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孙明的语文成绩虽然没有一飞冲天,但相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升,终于不再是那个刺眼的短板了!总分也因此提升了一大截。
拿到成绩单的那天,孙明特意找到了林晓阳。“林老师,”他有些不好意思,但语气却很真诚,“谢谢您和张老师。我现在觉得……语文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而且,看那些书,想那些问题,感觉……对理解其他学科也有帮助。好像……脑子更开阔了。”
林晓阳欣慰地笑了:“这就对了!科学和人文,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拥有科学的理性,也懂得人文的关怀,才能成为一个更全面、更优秀的人。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
孙明用力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一种新的光芒。这次弥补短板的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也让他对未来的学习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