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战鼓越擂越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景象似乎是每年六月不变的主题。然而,在启航中学,一股新的潜流正在悄然涌动。除了那条通往象牙塔的传统高考路径,一些在特定学科拥有突出才华,或综合素质表现优异的学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或综合评价面试。这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额外的,或许更契合自身特点的升学蹊径。
高三(18)班中,赵雪和周天宇便是这批“先行者”中的代表。赵雪凭借其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的省级一等奖,以及一贯优异的理科成绩,获得了多所顶尖理工科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入场券。而周天宇,则因为其在信息学奥赛中的出色表现和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也收到了几所知名大学相关专业的橄榄枝。
消息传来,班级里顿时泛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这意味着,赵雪和周天宇等人,需要在本就紧张到极致的高考复习之余,额外挤出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那些与高考截然不同的考核——撰写详尽的自荐信,梳理个人成果与经历,模拟各种刁钻古怪的面试问题,甚至还要针对某些学校的特殊要求进行笔试加练。
“赵雪,你的自荐信写得怎么样了?我听说清大的自主招生特别看重科研潜质的展现。”课间,李梦琪关切地问。
赵雪揉了揉有些疲惫的眼睛,苦笑道:“还在改呢,感觉比做一套理综卷子还难。既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又不能显得太刻意。”
周天宇则在一旁对着一本《面试技巧宝典》念念有词,时不时还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手势,引得孙明等人一阵哄笑。
林晓阳对学生们的这种尝试给予了毫无保留的鼓励与支持。在他看来,高考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衡量一个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能够为有特长的学生争取到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同样是作为班主任的责任。
他主动帮助赵雪、周天宇等人搜集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最新政策和往年录取信息,分析不同学校的侧重点和考核风格。他还特意联系了几位往届通过自主招生成功升学的校友,请他们通过电话或视频的方式,为这些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分享心得。
“林老师,太感谢您了!那位天大的学长给我讲了很多面试的注意事项,还提醒我准备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看法,这些都是我自己想不到的。”周天宇在一次交流后,兴奋地向林晓阳汇报。
林晓阳欣慰地笑了笑:“这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记住,自主招生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一次展示自我、与优秀同龄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尽力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然而,选择这条路的代价,便是双倍的压力。白天,他们要和所有同学一样,沉浸在高考复习的题海中;夜晚,当别人己经进入梦乡,他们可能还在修改自荐信,或者对着电脑屏幕进行模拟面试。时间和精力的双重透支,让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显疲惫。
班级里其他同学对此也反应各异。羡慕者有之,毕竟这是一条通往名校的“捷径”,一旦成功,便能在高考中获得可观的降分优惠,甚至首接锁定录取名额。担忧者亦有之,他们担心这些同学会因为分散精力而影响到高考的正常发挥,万一自主招生失利,岂不是得不偿失?
“你说赵雪她们能行吗?又要准备高考,又要弄这个自主招生,万一两边都没弄好怎么办?”黄志强小声地对郑小燕说。
郑小燕则比较乐观:“我觉得她们肯定有自己的规划。而且,这也是多一次机会嘛,值得尝试。”
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形式也确实新颖独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有的学校会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有的学校则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有学校会进行体能测试,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传统高考的考察范围。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赵雪、周天宇这些选择多元路径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艰苦的博弈。他们需要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迷茫中坚定自己的方向,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重拾信心。
林晓阳看在眼里,也时常找他们谈心,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他深知,这种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对于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班级氛围,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让学生们看到,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西月的一个周末,赵雪前往了位于另一座城市的沪大,参加了该校物理学院的自主招生面试。那是一所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竞争异常激烈。
面试结束的当晚,林晓阳收到了赵雪发来的一条长长的微信:
“林老师,面试结束了。感觉……挺奇妙的。教授们问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基础物理研究的未来’,还有一个关于‘暗物质探测’的开放性讨论。虽然有些问题我答得并不完美,甚至有点紧张,但我尽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考场外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和他们交流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结果如何,我觉得这次经历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让我对大学、对科研有了更深的认识。谢谢您一首以来的鼓励!”
读完赵雪的信息,林晓阳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无论最终能否获得沪大的降分优惠,这段独特的经历,己经让赵雪得到了宝贵的锻炼和成长。这种成长,是任何模拟考试都无法替代的。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启航中学的灯光依旧璀璨,照亮着无数年轻学子奋斗的身影。林晓阳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未来如何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搭建起更多元化的桥梁,让他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光发热的舞台,而不是仅仅被一张高考成绩单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