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脚步声,在五月的尾巴上显得愈发清晰和沉重。如果说学生们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那么家长们,无疑是这场战役中最焦虑、最投入的“后勤总指挥”。他们将孩子十数年的寒窗苦读,将整个家庭的未来期望,都沉甸甸地压在了这场即将来临的考试之上。其紧张程度,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身处风暴中心的学生本人。
启航中学高三年级的家长群里,每天的信息都以数百条的速度刷新着。
“各位家长,谁知道哪里有卖那种‘必胜客’(谐音必胜客)的考试专用笔啊?听说特别灵验!”一位家长在群里焦急地询问。
“我家孩子最近老说睡不好,我托人买了点安神补脑液,不知道有没有用?”另一位家长紧跟着发言。
“千万别乱给孩子吃东西!我听说市第二中学有个学生,考前吃了补品,结果考试的时候闹肚子,发挥失常,太可惜了!”立马有家长出来“辟谣”和“科普”。
各种“助考”方法,在这个特殊时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充满了中国式家庭的殷切期盼与朴素信仰。
有的家长,开始精心研究“状元餐”。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准备营养丰富、寓意吉祥的菜肴:清蒸鲈鱼(寓意“鲤鱼跃龙门”),核桃仁(补脑),菱角(菱角分明,思路清晰)。餐桌上,每一道菜都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爱与期望。
“来,小雪,多吃点这个鱼,聪明!”赵雪的妈妈夹了一大块鱼肉放到女儿碗里,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赵雪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菜,有些无奈地笑了笑:“妈,我真的吃不下了,再吃下去,我高考的时候就不是去考试,是去参加大胃王比赛了。”
“说什么傻话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才有力气考试!”赵妈妈不容置疑地说。
有的家长,则将希望寄托于神明。他们悄悄地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文曲星下凡,保佑孩子金榜题名。家里的书桌上,不知何时多了一些“开过光”的文具和“平安符”。
“儿子,这是妈妈特地去庙里给你求的平安符,你一定要贴身带着,保佑你考试顺利。”孙明的妈妈将一个红色的锦囊塞到他手里,神情肃穆。
孙明哭笑不得:“妈,都什么年代了,您还信这个啊?这要是管用,那大家都不用学习了,天天拜佛就行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多一重保障总是好的。”孙妈妈坚持道。
更有甚者,西处打探所谓的“内部消息”和“押题秘籍”,或者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全方位监控”。孩子在家学习时,家长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看电视,甚至连走路都踮着脚尖,生怕打扰到孩子。而孩子的一举一动,也都在他们的密切关注之下。
这些过度的关心和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给部分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
李梦琪最近就因为母亲过于频繁的“关心”而感到快要窒息了。
“梦琪啊,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啊?”晚饭时,李妈妈照例开启了“每日盘问”模式。
“妈,都挺好的。”李梦琪扒拉着碗里的饭,有些心不在焉。
“那二模的错题都弄明白了吗?我跟你说,错题本一定要好好整理,那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李妈妈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
“妈!”李梦琪终于忍不住放下了筷子,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您能不能别老是问这些啊!我知道该怎么做!您这样天天盯着我,我压力真的很大!”
李妈妈被女儿突如其来的爆发弄得一愣,随即也有些委屈和生气:“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吗?我不关心你谁关心你?你以为我愿意天天这么操心啊!”
“为我好就可以不顾我的感受吗?我现在感觉自己像个犯人一样,一点自由都没有!”李梦琪的眼圈红了。
一场本应温馨的家庭晚餐,最终不欢而散。
林晓阳深知家长们的焦虑,也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他利用最后一次家长会的机会,以及日常的电话、微信群沟通,不厌其烦地向家长们传递着一个核心思想:理性看待高考,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过度的压力和干涉。
“各位家长,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孩子的高考。但是,请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己经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林晓阳在家长会上恳切地说,“在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压力,而是理解、信任和鼓励。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远比山珍海味、名师押题更重要。”
“林老师说得对,我们做家长的,有时候确实是关心则乱。”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
“是啊,孩子压力本来就大,我们再给他们加压,适得其反。”
当然,也有部分开明的家长,能够真正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平静的家庭氛围。
周天宇的父母就是如此。他们从不过多追问儿子的学习细节,只是默默地做好后勤保障,偶尔在儿子疲惫时,陪他聊聊天,散散步。
“儿子,别太累着自己,尽力就好,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能接受。”周天宇的爸爸拍着儿子的肩膀说。
“爸妈,谢谢你们。”周天宇心中充满了感激。
与此同时,社会媒体上关于高考焦虑、家庭教育的报道也多了起来。专家学者们纷纷支招,呼吁家长和社会理性对待高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家长们进行反思。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与有时不当的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许多家庭正在上演的剧目。学生们在承受自身巨大压力的同时,还要艰难地应对来自家庭的这份“甜蜜的负担”。林晓阳则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消防员”,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努力搭建着沟通的桥梁,扮演着调解者的角色。
深夜,万籁俱寂。
一位母亲轻轻推开孩子的房门,借着走廊微弱的灯光,看到孩子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手边还摊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她走上前,拿起一件薄毯,小心翼翼地给孩子盖上,又轻轻地为他掖好被角。灯光下,母亲的眼中充满了担忧、心疼,以及那份深沉如海的期盼。
而在另一个家庭,李梦琪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白天与母亲的争执让她心情烦躁,母亲那句“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吗”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她知道母亲是爱她的,但这种爱,有时却让她感到窒息。
林晓阳的手机在深夜突然响起,打破了宁静。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班里一位学生的家长。
“林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您……”电话那头传来一位母亲焦急而带着哭腔的声音,“我家孩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晚饭也没吃,我怎么叫他都不理,我担心他……”
林晓阳立刻坐首了身体,声音沉稳:“您别急,慢慢说,孩子具体是什么情况?是因为二模成绩吗?”
他耐心地倾听着家长的倾诉,时不时地给出一些安抚和建议。这样的求助电话,在高考前这段时间,他己经接到了不止一个。他知道,这场名为“高考”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每一个家庭的智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