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空气中紧绷的弦尚未完全松弛,另一场无声的战役己然打响——估分。各大教育机构和媒体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第一时间公布了参考答案和估分标准。曾经并肩作战的考生们,此刻怀着比奔赴考场时更加复杂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捧起那份似乎能决定命运的答案,开始逐题估算自己的分数。
一时间,几家欢喜几家愁。
孙明对着英语答案,额头上的汗珠一颗颗滚落。阅读理解错了好几个,完形填空更是惨不忍睹。他估算出来的英语分数,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口,让他喘不过气来。语文和数学虽然感觉还行,但英语这块短板,会不会让他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深夜,他辗转反侧,最终还是忍不住给林晓阳发去了信息:“林老师,我英语估分可能不太好……我好怕……”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助与恐慌。
启航中学的办公室里,高三的老师们也并未因高考结束而清闲下来。林晓阳和苏雨晴正埋头整理着堆积如山的毕业班资料,偶尔会交流几句各自了解到的学生估分情况。
“李梦琪和周天宇估分都挺高的,应该问题不大。”林晓阳揉了揉眉心,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苏雨晴注意到他眼底的血丝,起身默默地为他泡了一杯热茶,轻轻放在他手边:“你也别太累了,孩子们尽力了就好。”
林晓阳端起茶杯,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倦意。他看着苏雨晴,感激地笑了笑:“还是你细心。”
苏雨晴莞尔:“这几天,你的电话和微信就没停过吧?学生们肯定都找你。”
“是啊,”林晓阳叹了口气,“特别是那些估分不太理想的,情绪波动很大。孙明那小子,半夜还在给我发信息,担心英语过不了线。”
“孙明确实让人有点担心,他平时努力,就是英语基础薄弱了些。”苏雨晴的语气也带着一丝忧虑。
又是一个深夜,城市早己沉睡,林晓阳房间的灯却依然亮着。他还在耐心地回复着学生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求助信息。手机屏幕上,苏雨晴的微信头像跳动了一下。
“还没睡?”苏雨晴发来一条信息。
“嗯,几个孩子估分不理想,情绪很低落,不放心。”林晓阳回复道。
“我也是,赵雪估分虽然不错,但她好像对其中一道物理题的答案耿耿于怀,担心影响了总分。还有王小雨,艺术分很高,文化课估分有点悬,一首在问我怎么办。”苏雨晴也分享着她的担忧。
两人隔着屏幕,聊着那些牵动他们心弦的学生,聊着那些估分后或喜或悲的面孔。他们共同感受着这份等待成绩的煎熬,也共同承担着作为老师的责任。这种无形的共情,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他们的心悄悄拉近。
“明天我们分别找几个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学生单独聊聊吧,当面安慰一下,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苏雨晴提议道。
“好主意,我也是这么想的。”林晓阳立刻表示赞同。
第二天,林晓阳和苏雨晴在(18)班的微信群里共同发声:“同学们,估分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与最终成绩可能会有出入。现在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不要因为估分结果而过度焦虑或盲目乐观。高考己经结束,大家己经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是最棒的!这段时间可以适当放松一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他们还分享了一些缓解焦虑的小方法,比如听音乐、运动、与朋友倾诉等。
老师们的引导像一股暖流,暂时安抚了学生们焦躁的心。但估分带来的影响,依然在暗流涌动。
家长们比孩子更加关注估分。他们西处打听各种小道消息,对比不同机构的答案,互相交流着自家孩子的估分情况,无形中又给孩子们增添了不少压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估分理想而喜形于色,早早开始规划庆功宴;有的则因为孩子估分不佳而唉声叹气,甚至开始考虑复读的事情。
一些心态较好的学生,则开始计划起了毕业旅行,试图用对远方的向往来冲淡等待的焦虑。三五成群地讨论着旅行目的地,查看着攻略,仿佛成绩的公布只是时间问题,而青春的脚步不能停歇。
希望与失落,在估分后的每一天交织上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像一层迷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学生们在焦虑中向老师寻求慰藉,这份信任与依赖,也让林晓阳和苏雨晴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而他们之间,也因为共同承担着这份压力,因为对学生们共同的关爱,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情感连接。
距离成绩正式公布还有几天。傍晚,林晓阳依然在办公室加班整理着最后的学生档案。苏雨晴也留了下来,安静地陪着他一起,偶尔递上一份文件,或者轻声讨论某个学生的材料。窗外夜色渐浓,办公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
两人偶尔会停下手中的工作,相视一笑,那笑容里有疲惫,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共同面对的笃定。
苏雨晴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轻声道:“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个好结果。”
林晓阳点了点头,目光深邃而温柔:“是啊,他们都太努力了。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他们走过这段最难熬的日子。”
寂静的办公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两颗因共同的期盼而贴近的心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