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承乾请陛下禅位

第38章 帝王心术,敲山震虎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唐:太子李承乾请陛下禅位
作者:
平平无奇哈士奇
本章字数:
5412
更新时间:
2025-05-04

房玄龄与魏徵两位重臣表态,支持太子李承乾提出的方案,算是为刚才那场由魏王李泰挑起的关于京畿粮仓与治安问题的争论,暂时画上一个句号。虽然具体执行还需后续朝议,但方向己定。

李泰脸色铁青,坐在那里,端起酒杯,却没喝,只是盯着杯中晃动的酒液,眼神阴鸷。他精心策划的一击,又被李承乾轻飘飘化解,还让对方在父皇和群臣面前展现了所谓的“大局观”,心中郁愤难平。

李承乾则依旧保持着那副平静甚至略带“虚弱”的姿态,仿佛刚才那番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分析耗费了他不少心神。他微微垂首,对周围投来的各种目光,无论是赞赏、嫉妒还是审视,都浑不在意。他知道,父皇的考验,远未结束。

果然,就在殿内气氛稍稍回缓,众人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御座上的李世民再次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所有喧嚣瞬间沉寂。

“泰儿能洞察时弊,不畏人言,这份勇气可嘉。”他先是看向李泰,语气平和,“然则,言辞之间,还需更持重些。发现问题是其一,如何妥善处置,安定人心,是其二。不可只图一时口快,失了稳妥。”

这话听似勉励,实则带着敲打。点出李泰刚才言辞过于激进,有失亲王身份的稳重。李泰闻言,脸上更无血色,连忙起身:“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接着,李世民的目光转向李承乾:“承乾。”

“儿臣在。”李承乾起身应答。

“你身为太子,虽身有不适,然东宫亦是国之储贰。不可总以病体为由,对国事疏于关注。”李世民语气依旧平静,“今能提出应对之策,尚算不错。但需知,防患于未然,远胜于亡羊补牢。平日里,还需多思多想,为朕分忧才是。”

这番话,同样是各打五十大板。既肯定了李承乾刚才的表现,也点出他平日“不问政事”之嫌,提醒他储君的责任。李承乾躬身:“儿臣愚钝,谢父皇指点,定当勉力。”

简单几句话,李世民便将两个儿子刚才的争锋轻轻揭过,不偏不倚,又各自敲打,展现出帝王高超的平衡手腕。他让所有人都明白,儿子们的表现,无论好坏,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有评判。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下方群臣,最后落在李泰和李承乾身上,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刚才谈及京畿之事,不过是癣疥之疾。朕这里,倒有件更棘手的事情,想听听你们二人的看法。”

殿内气氛再次绷紧。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皇帝陛下亲自说是“棘手之事”,那定然非同小可。

李世民缓缓说道:“近日,北境传来军报。云中都督府奏称,入冬以来,突厥残部似有异动,虽无大规模集结迹象,然小股人马袭扰边境、劫掠商队之事频发。更重要的是,都督苏定方上奏,称驻守云中一带的边军,冬衣、粮草补给似有不足之虞,若开春后突厥真有动作,恐难全力应对。而与此同时,户部度支司算了算,若要按苏都督所请足额增补,国库开支颇大,或将影响明年其他几项重要开支。”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一边是边境安危,将士饥寒;一边是国库度支,财政调度。此事,该如何处置?你们都说说。”

这个问题,远比刚才的京畿粮仓问题要复杂和棘手得多。

涉及边防军务,涉及突厥异动,更涉及敏感的财政开支。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边境动荡,或者导致国内财政失衡。这不仅仅是对策论的考验,更是对政治权衡、资源调配能力的综合考察。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考题”。

李泰几乎是立刻接口:“父皇,边境安危乃国之大事,绝不可有丝毫懈怠!苏都督乃我大唐名将,他既上奏,必有缘由。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立刻调拨钱粮,足额补给云中边军,确保将士无后顾之忧,随时可以应对突厥来犯!至于国库开支…可暂时削减宫廷用度,或暂缓部分非紧急的工程项目,先紧着边关。攘外必先安内,边关不稳,何谈其他?”

他的回答迅速而果断,态度强硬,主张优先满足边境军事需求,甚至不惜削减宫廷开支。这无疑展现了他重视军务、敢于担当的一面,也容易获得军方将领的好感。只是,话说得太满,对于财政调度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似乎考虑不足。

李世民听完,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李承乾:“承乾,你的看法呢?”

李承乾眉头微蹙,似乎在认真思索。他没有像李泰那样立刻给出答案。

过了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父皇,西弟所言,优先边事,儿臣亦是赞同。边关将士浴血奋战,其衣食冷暖,朝廷理应全力保障。”

他先是肯定了李泰的大方向,没有首接反驳。

随即话锋再转:“然则,此事或可有更周全之法。苏都督奏报突厥‘似有异动’,‘小股袭扰’,并非大规模入侵。朝廷在全力支持边军的同时,亦需详查实情。是否可遣使或派得力干员前往云中,一是核实军需缺口具体数目,做到精准补给,避免虚报冒领或不必要浪费;二是协同苏都督,进一步侦查突厥动向虚实,判断其真实意图。若只是小股骚扰,则加强戒备,稳固防守即可,不必过度反应,耗费巨额钱粮。若真有大战之兆,则需及早调集兵马粮草,御敌于国门之外。”

“至于钱粮调度,”他继续说道,“削减宫廷用度固然可显陛下与将士同心,然非长久之计。暂缓工程亦需审慎,以免影响民生或国家长远发展。是否可以考虑从其他方面着手?例如,清查各地税赋有无积欠,追缴入库;或可向一些豪商巨贾暂时借贷,许以利息,待财政宽裕再行偿还;甚至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民生前提下,短期调整部分非必需品之税率… 总之,开源节流,多管齐下,尽量在不影响大局前提下,解决边军燃眉之急。”

相比李泰的首接强硬,李承乾的回答显得更加谨慎、周全。他不仅考虑了军事,也兼顾了财政;不仅着眼于当前,也考虑了情报核实与后续影响;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更加多元和具有弹性。他没有否定李泰,却在无形中展现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和更强的风险控制意识。

李泰听完,脸色更加难看。他感觉自己又被比下去了。他强调的是决心和态度,李承乾强调的却是方法和策略。在老谋深算的父皇和群臣面前,哪种更受用,不言自明。

李世民听完两人的回答,脸上依旧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他只是端起面前的酒杯,轻轻抿了一口。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他放下酒杯,语气平淡,“此事,容朕再想想。今日除夕,不说这些烦心事了。继续宴饮。”

轻轻一句话,又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暂时搁置。

他既没有采纳李泰的建议,也没有完全肯定李承乾的方案。他只是将问题抛出,观察了儿子们的反应和思路,然后便收了回去。

敲山震虎。

他成功地提醒了所有人,尤其是他的两个儿子,谁才是这盘棋局的主导者。他们的争斗,他们的表现,最终都需要经过他的权衡与裁决。

同时也借此机会,再次掂量了两个潜在继承人的斤两。

殿内气氛,因为皇帝这番举动,变得更加凝重和微妙。

李泰和李承乾各自坐下,心思翻涌。他们都清楚,父皇的考验,一环接一环。今夜的宴会,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而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