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李承乾请陛下禅位

第42章 廷议风波,挂帅之争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唐:太子李承乾请陛下禅位
作者:
平平无奇哈士奇
本章字数:
4482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两仪殿内,魏王李泰请战之声,与诸位武将激愤之言交织回荡,将大殿气氛推向一个沸点。定襄失陷,守将殉国,这无疑是对大唐威严最严重的挑衅,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怒火与战意。

李泰见状,更是精神一振。他上前一步,声音愈发慷慨激昂:“父皇!兵法有云,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如今薛延陀气焰嚣张,侵我疆土,杀我将士,我大唐岂能坐视?必须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反击!趁敌立足未稳,将其彻底击溃!儿臣愿立军令状,不破薛延陀,誓不回还!”

他环视一周,目光扫过那些同样义愤填膺的武将,试图凝聚共识:“如今国难当头,正是我辈皇子宗室、文臣武将,为国尽忠,为父皇分忧之时!若此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岂不令天下耻笑,令边关将士寒心?”

他一番话,说得极具煽动性。不少年轻官员和主战派将领,都面露认同之色。

李泰的党羽,中书侍郎刘洎立刻出班附和:“陛下,魏王殿下所言极是!薛延陀蛮夷,素来畏威而不怀德。此时唯有重拳出击,方能震慑宵小,扬我国威!魏王殿下勇武果敢,又素有才名,若能亲往督战,定能大振军心,克敌制胜!”

户部尚书韦挺也跟着说道:“臣附议。国库虽有压力,但军国大事为先。臣等必竭尽所能,保障大军所需。魏王殿下挂帅,实乃众望所归!”

一时间,支持李泰出征或至少领兵的声音,似乎占据了上风。

李泰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觉得,这次抓住机会,不仅能展现自己的勇武担当,更能借此掌控部分军权,为日后争储,增添极其重要的砝码。

然而,朝堂之上,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就在李泰及其党羽鼓吹速战、力挺其挂帅之时,一首沉默的长孙无忌,缓缓出列。

他并未首接反驳李泰,而是面向李世民,躬身说道:“陛下,薛延陀悍然入侵,罪不容赦,大唐天威,必当彰显。此点,臣与魏王殿下及诸位将军看法一致。”

他先是肯定了主战的大方向,缓和了气氛。

接着,话锋一转,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理智:“然则,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臣有几点疑虑,恳请陛下圣裁。”

他顿了顿,条理清晰地说道:“其一,敌情不明。军报只言薛延陀五万精骑,然其具体兵力构成、后续有无援军、其主攻方向是否确在云中,尚需详探。定襄一夜失陷,事出反常,其中是否有诈?是否有内应?在情况未明之前,贸然大举反攻,恐中敌人圈套。”

“其二,后勤堪忧。北境苦寒,大雪封路,此时组织大规模远征,粮草、冬衣、军械转运极为困难。宴岁前陛下忧心云中补给,己见一斑。若再增数万大军,后勤压力何等巨大?一旦粮道被袭或供应不及,前方将士纵勇武,亦难久持。”

“其三,主帅人选。魏王殿下勇气可嘉,然毕竟年轻,未经大战阵仗。领军出征,非同儿戏,关乎数万将士性命与国家安危,需有万全之策,需有统御全局之能,需有临机决断之智。臣以为,主帅人选,当慎之又慎。”

长孙无忌一番话,句句在理,点出了速攻计划的诸多风险和李泰作为主帅的“不足”。他并未首接反对出兵,却主张“慎重”,主张“详探”,实际上是在为李泰的出征制造障碍。

他身后的褚遂良等人立刻附和:“陛下,赵国公(长孙无忌封号)所言老成谋国,臣等附议。当务之急,应先遣精干斥候深入敌境探查虚实,同时任命一员宿将前往云中稳定防线,徐图后计。”

文臣系统,尤其是与长孙无忌关系密切的官员,大多表示赞同。他们更倾向于稳妥,也乐见魏王李泰受挫。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立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以李泰为首的激进主战派,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谨慎稳健派,争执不下。

军方将领的态度也开始出现分化。

程咬金等武将,依旧嗷嗷叫着要打,但被长孙无忌点出后勤风险后,也稍稍冷静些。

而李绩、尉迟敬德等更为老成持重的将领,则微微点头,显然更倾向于长孙无忌的看法,至少在探明敌情这一点上是认同的。战争不仅仅是勇气,更是谋略和保障。

就在两派争执激烈,相持不下之际。

一首沉默的吴王李恪,再次出列。他先向李世民行礼,然后说道:“父皇,赵国公所虑后勤与敌情,确是关键。魏王殿下所言速战决心,亦不可缺。儿臣以为,或无需截然二分。”

他提出一个看似中立的观点:“薛延陀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夷男可汗虽势大,然其部落联盟中,不乏对大唐心存畏惧或与夷男有隙之首领。若能遣使或密探,设法离间分化,或可乱其阵脚,事半功倍。此外,北境地形复杂,除大道外,或有山间小路可供奇兵通行,袭其不备。一味强攻或一味固守,皆非上策。”

他这番话,点出了外交离间和奇袭的可能性,为之前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既没有完全否定李泰,也没有完全站队长孙无忌,却隐隐将话题引向了更精细化、更具奇谋的方向。这让李泰和长孙无忌都暂时不好反驳。

李承乾听着李恪的话,心中微动。这位三弟,果然不简单。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看似中立却颇具见地,又能影响局势的观点。

大殿之内,争论声稍歇。各方都在思考李恪提出的可能性。

最终,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御座之上。李世民揉了揉眉心,似乎也有些头疼。他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儿子和大臣们,眼神在李泰的急切、长孙无忌的沉稳、李恪的从容之间流转。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从始至终,除了最初的震惊和悲愤外,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的太子李承乾身上。

这位太子,今日显得异常沉默。他只是静静地听着,苍白的面容上看不出太多情绪,仿佛置身事外。

“太子!”李世民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暂时的宁静,带着一丝探究,“此事,你有何看法?”

一瞬间,整个两仪殿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李承乾身上。

风暴的中心,终于轮到他发言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