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逆袭:瘫痪老爹重生了

第38章 南方春风

加入书架
书名:
年代逆袭:瘫痪老爹重生了
作者:
钱小眼
本章字数:
4976
更新时间:
2025-05-08

中央党校的入学通知书送到东八里庄那天,全村都轰动了。

烫着金字的红头文件在村民们手里传阅,几个老汉用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摸着上面的国徽图案。

"乖乖,这可是党中央的学校啊!"

"咱东八里庄祖坟冒青烟了!"

"进京这是要见大领导了!"

杨进京站在打谷场中央,耳边嗡嗡作响。

上辈子瘫痪在床时,他最爱看央视的《新闻联播》,每次放到中央党校的镜头,总要盯着看半天——那地方对他这样的农村干部来说,简首是遥不可及的神圣殿堂。

"爹,您真要去北京啊?"杨耀元抱着刚领回来的新画具,眼睛瞪得溜圆。

杨进京摸摸儿子的头:"去三个月。你在家好好画画,回来爹检查。"

王素心连夜给他赶制了两身新衣裳,深蓝色的确良中山装,针脚密得能防雨。

临行前夜,她一边钉扣子一边念叨:"听说北京冬天冷得很,我给你絮了件厚棉袄..."

"用不着。"杨进京摆摆手,"住党校宿舍,冻不着。"说完又觉得语气太硬,赶紧补了句,"带着也行,万一出门办事呢。"

张虎开着他新买的二手吉普车送站,一路上嘴就没停过:"杨叔,听说中央党校食堂顿顿有肉?""您见着大领导可别忘了替我要个签名..."

杨进京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心早就飞到了北京。上辈子在病床上看的那些报纸文章,那些改革先锋的事迹,这次终于能亲眼见见真人了。

火车"哐当哐当"跑了十几个小时。出北京站时,杨进京的旧提包在西装革履的人流中显得格外扎眼。他紧了紧领口,突然被人拍了下肩膀。

"杨进京同志?"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接站牌,"中央党校接站的。"

校车驶过长安街时,杨进京的脸几乎贴在车窗上。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上辈子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景象,此刻真真切切地就在眼前。他的手心沁出汗来,在裤子上悄悄擦了擦。

中央党校的梧桐大道像条金色的长廊。杨进京拖着行李跟在辅导员身后,眼睛都不够用了——这哪是学校?分明是座大花园!一栋栋灰砖小楼掩映在树丛中,远处的图书馆像座宫殿似的矗立着。

"杨同志,这是您的学员证。"辅导员递来个塑料封套,"明天上午开学典礼,着正装出席。"

宿舍是两人间,同屋的老李来自黑龙江,一开口就带着股大碴子味:"哎呀妈呀,可算见着个北方老乡!这两天净跟南方人一屋,说话跟听天书似的!"

开学典礼在庄严肃穆的大礼堂举行。当国歌奏响时,杨进京的喉咙像堵了团棉花。上辈子他最大的官也就是个县农业局副局长,哪想过有朝一日能站在这里?

"同志们!"校长洪亮的声音在礼堂回荡,"这期三农问题研讨班,是贯彻中央关于农村改革..."

杨进京掏出小本子,记得格外认真。当听到"允许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时,他的笔尖顿了一下,眼前浮现出华西村的高楼厂房。

课后讨论时,一个精瘦的南方人主动坐到他旁边:"杨同志是吧?我叫吴仁宝,江苏华西村的。"

杨进京手里的笔记本"啪"地掉在地上。吴仁宝!上辈子电视里那个"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

"吴...吴书记!"他激动得舌头打结,"我看过您的报道!"

吴仁宝哈哈大笑:"啥书记不书记的,在这儿都是学员!"

两人越聊越投机。当杨进京说起东八里庄的农副产品加工厂时,吴仁宝眼睛一亮:"有魄力!不过光搞农产品加工还不够,得向工业转型!"

晚饭后,吴仁宝神秘地拉着他溜出校门,打了辆面的首奔王府井。

"带你看个新鲜玩意儿!"吴仁宝指着百货大楼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这台日本录音机,我们村电子厂就能组装!这件羊毛衫,我们毛纺厂产的!"

杨进京摸着标价牌上令人咋舌的数字,突然意识到:上辈子自己搞了一辈子农业,却从没想过农村也能办工业!

回到宿舍,他辗转反侧。凌晨三点,他蹑手蹑脚地爬起来,打着手电给家里写了封长信,详细描述了所见所闻,最后写道:"...素心,我想通了。光靠种地,农民永远富不起来。咱们东八里庄,也要办工厂!"

第二天上课,教授讲到"苏南模式"时,特意请吴仁宝发言。这个貌不惊人的南方农民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村办企业如何创造亿元产值,听得全场鸦雀无声。

"...最后我想说,"吴仁宝目光炯炯,"农民不是天生的泥腿子!给我们政策,我们也能搞工业、做外贸、闯市场!"

掌声雷动。杨进京拍得手掌发红,胸口像有团火在烧。课间休息时,他拦住吴仁宝:"老吴,我想去你们村看看!"

周末,杨进京婉拒了学校组织的故宫游览,跟着吴仁宝登上了南下的火车。沿途的风景从华北平原的苍茫逐渐变成江南水乡的秀美,他的心情也越发激动。

"看那边!"吴仁宝突然指着窗外,"那是我们村的工业区!"

杨进京顺着方向望去,远处一片整齐的厂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烟囱里飘着淡淡的白烟,完全颠覆了他对农村的认知。

华西村的景象更让他震撼——宽阔的马路,漂亮的别墅,现代化的学校,还有那座标志性的金塔。村民们骑着摩托车来来往往,个个衣着光鲜,精神

"这...这真是农村?"杨进京嗓子发干。

吴仁宝带他参观毛纺厂时,正赶上日本客商来验货。看着那些精美的羊绒制品被打包运往海外,杨进京突然想起东八里庄那些卖不上价的花生、棉花...

"老吴,你们当初怎么起步的?"

"嗨,还不是被逼的!"吴仁宝领着他走进村史馆,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看,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小五金厂,藏在猪圈后面,公社来查就停工..."

杨进京心头一震。上辈子他太循规蹈矩,总等着上级指示,结果错失了多少机会?

电子元件厂里,崭新的自动化设备正在运转。吴仁宝得意地介绍:"这是用补偿贸易引进的,产品抵货款,没花外汇!"

"补偿贸易?"杨进京如获至宝,"这个法子好!"

当晚,村招待所的灯光亮到凌晨。杨进京和吴仁宝趴在图纸上,一个讲一个记,把村办企业的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市场开拓摸了个透。

"老杨啊,"吴仁宝递给他一沓文件,"这是我们这些年踩过的坑,你拿回去参考。农村搞工业不容易,但只要有决心..."

"有!"杨进京斩钉截铁,"回去就干!"

回京的火车上,杨进京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工厂、码头,思绪万千。上辈子他守着"以粮为纲"的教条,眼睁睁看着南方农村腾飞;这辈子,他要带领东八里庄闯出一条新路!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