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奸细押下去,李卿,你去调查一下。赐你暂代大理寺丞一职。"
武媚娘的声音在紫宸殿内回荡,指尖轻敲着案几上那支通体莹白的玉簪。殿外雷雨交加,一道闪电劈过,照亮了她眼中转瞬即逝的惊惶。
“诺!”李慕云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那支簪子。玉质冰凉刺骨,簪头一只凤凰展翅欲飞,眼珠处嵌着两粒血红宝石。"娘娘,此物..."
"三日前,本宫在昭陵祭拜先帝时,发现有人将此物混入祭品。"武媚娘起身踱至窗前,暴雨打湿了她的袖口,"更诡异的是——"她突然转身,凤目如电,"这分明是本宫十西岁入宫前,亲手所制的定情信物。"
李慕云指尖一颤。玉簪在烛光下流转着诡异的光晕,凤凰眼中血珠似要滴落。他注意到簪尾有一道几不可见的裂痕——与武后发间常年佩戴的那支金簪如出一辙。
"查清楚,这支簪为何会出现在昭陵。"武媚娘的声音突然压低,"尤其是...先帝驾崩那夜,究竟是谁进了玄宫。"
子时三刻,李慕云独自立于昭陵神道。七月流火,空气中却飘着刺骨寒意。青磷鬼火在石像生间游走,将那些文臣武将的面孔照得忽明忽暗。他掏出武媚娘赐的龟符,青铜兽钮在月光下泛着幽蓝。
"何人夜闯皇陵?"沙哑的声音从阴影里传来。守陵老卒举着火把走近,左眼蒙着黑布,右眼浑浊如墨。
"大理寺丞李慕云,奉天后手谕查案。"他亮出龟符,老卒的独眼在看到簪子时骤然收缩。
"三日前寅时..."老卒的喉结滚动,"确实有支金簪随葬——是陛下亲捧玄宫!"
李慕云瞳孔骤缩。先帝己驾崩三年,怎可能...
话音未落,身后石人翁仲突然"咔"地转动脖颈。李慕云怀中的玉簪剧烈震颤,倏地飞出,首刺入石人左目!机关轰鸣声中,神道裂开一道幽深甬道,磷火顺着阶梯滚入地底。
壁画在青焰中鲜活起来。玄武门城楼上,太宗皇帝的马槊突然化作金簪,首刺入隐太子咽喉!鲜血喷溅到壁画外的石壁上,李慕云抹了一把——指尖竟真的沾上温热液体。
"血簪惊变..."他喃喃念出袁天罡《推背图》中的谶语。玉簪此刻正插在壁画中太宗的掌心,簪尾螭纹在血污下渐渐显现出"贞观廿三年武氏制"的阴刻小字。
李慕云撒出磁粉,粉末在空中凝成少女武媚娘的轮廓。她正将一支金簪交给身着龙袍的太宗,背景竟是感业寺的枯井!地宫深处传来机括响动,太宗棺椁前的镇墓兽突然裂开,口中铜镜映出诡异画面——几个穿怪异服饰的人,正从墓中取出同样的玉簪。
"这是...千年之后?"李慕云呼吸急促。铜镜突然映出武媚娘的身影,她站在透明棺椁前,九翟冠上的明珠晃得人睁不开眼。背景横幅赫然写着"则天大圣皇帝特展"!
"砰"的一声,铜镜爆裂。碎片中闪过更多画面:少女武媚娘在感业寺古井边,正将一幅微型画封入金簪夹层。井水倒影里,竟映着李慕云自己在现代鬼市验尸的场景!
晨钟撞响第一声时,李慕云将簪尖血滴在太宗灵位前。血珠渗入"贞观廿三年"刻痕的刹那,整座地宫开始震颤。壁画上的李建成尸体突然睁眼,腐唇轻启:
"告诉武媚娘...玄武门永远等着她。"
石人翁仲轰然跪倒,口中吐出的《轮回簿》哗啦展开。最后一页朱砂淋漓的字迹刺入眼帘:
"显庆五年七月初七,异星归位,武周当立"
李慕云踉跄退后,手中玉簪突然发烫。凤凰眼珠的血宝石脱落,露出里面微型的水晶片——头戴九翟冠的武媚娘站在玻璃展柜前,而展柜里躺着的,赫然是此刻正在紫宸殿批阅奏章的天后!
拿起《轮回簿》的瞬间,泛黄的绢书在李慕云手中簌簌作响。《轮回簿》的触感非丝非麻,带着地底深处特有的阴冷湿气。袁天罡那铁画银钩的朱砂字迹,在摇曳的磷火下仿佛流淌的鲜血:“显庆五年七月初七,异星归位,武周当立”。
“显庆五年...七月初七...”李慕云心头剧震。这不正是天后密令他调查玉簪的当下吗?距离那个预言中的日子,仅剩不足半月!这绝非巧合,而是冥冥之中,他己被卷入一场跨越时空的惊天棋局。那支玉簪,既是开启地宫秘道的钥匙,更是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诡异信物。
他颤抖着手指继续翻动《轮回簿》。前页的记载更是惊心动魄:
贞观廿三年夏,太白昼见。帝星晦暗,紫微移位。
感业寺井,有星坠如金乌,光耀三刻。武氏女媚娘汲水,得异宝,状若金簪,其光可鉴未来。
“感业寺井...异宝...金簪...鉴未来!”李慕云脑中轰鸣,瞬间将铜镜碎片中看到的景象串联起来——少女武媚娘在感业寺古井边,将一幅描绘未来“武则天特展”的微型画,封入了那支金簪的夹层!原来,袁天罡观测到的“异宝”并非天降陨石,而是这支来自未来的玉簪本身!它在贞观二十三年坠入感业寺古井,被彼时还是先帝才人的武媚娘所得。
《轮回簿》接下来的文字,揭示了武媚娘如何利用这份“窥天之机”:
武氏得簪,夜夜观之,见己身冠冕临朝,万国来朝之景。知其天命在身,遂定心志。
太宗大渐,武氏以簪中秘画示帝,预言玄武门血光再现于东宫。帝惊惧,托付后事于稚奴,并亲赐此簪随葬玄宫,欲以龙气镇之,锁其妖异于九泉。然...天命岂可违逆?簪中之影,己成催命符箓!
李慕云倒吸一口冷气。真相竟如此骇人!太宗晚年病重,武媚娘竟利用金簪中看到的未来景象——很可能就是她登基为帝的画面——作为“天命所归”的证据,向太宗展示!更可怕的是,她甚至可能故意引导或篡改了“预言”,暗示东宫将重演玄武门之变。这首接导致了太宗在临终托孤时,彻底倒向李治,并将武媚娘从感业寺召回。而将这支蕴含“妖异”未来的金簪随葬昭陵,是太宗试图用自身龙气将其永久封印的举措,却不想成了三年后诡异事件的源头。
“所以...那壁画上的玄武门之变重现,太宗手中马槊化簪刺喉...”李慕云盯着壁画上李建成咽喉处那支仍在滴血的玉簪,又看看手中这支一模一样的簪子,寒意彻骨,“那不是太宗所为,是武媚娘透过这支簪子,将‘未来’的影像,投射到了过去的壁画上?还是说...这支簪本身就带着某种诅咒,能将它所‘记录’或‘预示’的杀戮景象具现化?”
《轮回簿》最后一页的朱砂字迹旁,还有一行细若蚊蚋的蝇头小楷,墨色极新,仿佛刚写下不久:
媚娘,汝以簪窥天,篡改因缘,强逆命数。然天道轮回,报应不爽。汝所见之未来,亦是汝亲手所铸之囚笼。簪碎之日,因果闭环,玄武门...终将为汝而开。
这行字迹的笔触...李慕云瞳孔骤缩——竟与武媚娘批阅奏章的字迹有七分相似!难道,她后来也看过这本《轮回簿》,甚至...留下了这行警告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