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杉可不管苏若荷有没有记到心里去,反正条件己经这么优渥了,她若是还被人算计了,那就是她自己实在不争气。
连闺阁女儿家的算计都躲不过,那她也不配成为联姻的一枚棋子。
两日后,青杉给苏若荷找的嬷嬷到了,这嬷嬷也是青杉花了心思找的。
官场诡谲,总有某些官员会被贬职或是流放,或者是伺候的主子失势,下人被排挤出府,青杉就是插的这个空子。
大户人家当家主母身边的婆子、当家少奶奶身边的婆子,亦或者是大管家的媳妇子,这些人都是有本事的。
经过考察,再筛选掉没有家人或者是对原主人家过于忠心,非要跟着原主人一家的,选中了赵婆子。
赵婆子本是京中安定伯府世子夫人身边伺候的嬷嬷,世子夫人娘家一朝败落,被贬谪出京,这世子夫人的日子顿时就难过了起来。
生产的时候一尸两命,全都去了。
至于世子夫人身边伺候的人,也全部被放出了府,赵婆子母子二人就被青杉给买了回来。
青杉还亲自考察过赵婆子的能力,教苏若荷,那绝对是绰绰有余。
至于赵婆子的儿子,被青杉安置在自己院子里,以后充当小厮,这也算是对赵婆子的一层制约。
这时候,苏延卿公事交接完毕,暂时松了口气,也有时间处理家中儿女之事了。
真假千金的事闹得苏延卿脑袋疼,此时根本不想看见她们,所以苏延卿空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将宝贝好大儿青杉叫来书房。
“杉儿,你是想去哪个书院?以你的十三岁就考中秀才的实力,再加上为父有个官身,咱们家又算是清流,你想去哪个书院,大概率都不会被拒绝的。”
青杉说出自己的打算:“爹爹,我想去应天府书院。”
“我儿有志气。”苏延卿对儿子的选择很是满意,“应天府书院好啊,离汴京不算远,还是西大书院之一,最早获得朝廷赐额,里面的夫子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儒。
在那里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对你未来,是有不小的好处的;还能开阔眼界,比在家里闭门苦读强多了。
正好,应天府书院的副山长是与为父交好的同年,为父修书一封,你带着去,他自会安顿于你。”
早在几年前,苏延卿就开始为了儿子们打算了,将手里人脉盘算了又盘算,双方节礼来往不断,就是等这时候用上呢。
青杉又问:“爹,那我大哥呢?他与我同去吗?我们兄弟在一起,也有个照应。”
苏延卿很满意儿子的兄友弟恭,不过还是拒绝道:“你大哥不去,他身子太弱了,受不了书院的规制。”
也对,苏青恪的身子属实是有些弱,前些天又刚发了病,实在承受不住舟车劳顿了。
况且,书院里对学业、作息、饮食、服饰都有要求,还经常祭祀孔子及先贤,学子必须参加;
六艺中的“乐”“射”“御”都会作为辅佐修养或实践活动;
还不能带许多仆人伺候,因为书院更强调学子独立生活、专注学业、反对铺张浪费。
一个两个小厮书童还可以,多了就不大合适了。
就苏青恪那美人灯似的身子,估计是苏延卿担心苏青恪在那儿上两年学,嘎嘣一下没了吧
还得是青杉这样,小时候调皮,又聪明,长大了也经得住摔打的儿子去才合适。
整理行装,拜别父母后,青杉就拿着亲爹苏延卿写给应天府书院副山长的一封书信,带着一溜小厮女使,登船去了应天府。
至于苏青恪,苏延卿首接让大娘子去娘家求情,让苏青恪去李家家塾上学去了。
有李家人关照,苏青恪的生活质量也有保障。
从汴京应天府,都算是河南境内,有水系相连,走水路三天也就到了。
来了应天府,第一件事就是去书院报到,手持亲爹书信,加自己的秀才功名文书,青杉只略等了等,就见到了应天府书院的副山长。
并没有什么守门人或者是学子看不起嘲讽,双方比拼学识、现场作诗之类的事情发生。
副山长又将青杉引荐给山长,两位大儒略考察了一番,青杉就被批准入学了。
副山长姓王,对青杉说话还很亲和,还带了些面对自家小辈时的慈爱。
青杉思忖:果然,亲爹还是亲爹,为了儿子的未来,真没少下功夫啊!
王副山长还细细交代山长和主要授课教员的脾气性格,送怎样的束脩礼,以及书院的主要规章制度。
都是一些细节但是又很影响旁人对青杉第一印象的点,青杉拜谢。
有这样一位细心的长辈在旁引导,青杉飞快的融入了书院生活,还没受多大磕绊。
至于青杉带来的女使小厮,当然不能都跟着青杉住在书院,只一个贴身的阿成也就够了。
至于剩下的人,青杉首接花钱,在应天府买了一座两进的小院子。
在应天府书院就读,家在本地或者是距离较近者,可以朝入暮归。
虽然青杉嫌麻烦,打算居住于书院,可是在应天府,还是得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不然旬休还得住校。
况且青杉己经习惯了下人的服侍,没有下人,自己动手操作的话,那纯纯是耽误时间。
既然有这个条件,青杉还真不愿意受生活的苦。
虽然书院只能留阿成一个小厮,但是其余的人可以经常来给青杉送东西啊!
就比方说女使给洗干净的学子服;再比如青杉喜欢吃的饭菜,再比如某些生活用品。
青杉这边安定下来,一个月少说给家里通一封书信。
哪怕他不在家,也要做到对家中的事掌握得一清二楚。
总不能在外面求学个五年十年的,家都被偷了吧?
青杉通信频繁,苏延卿也只以为是儿子年纪小,才十三岁,有些恋家,担心青杉坚持不下去,还经常写信安慰鼓励儿子。
偶尔还会托人送来家中给青杉新制的衣裳,新做的吃食,林小娘和苏若荷的信,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银子了。
对青杉这个在外面求学的儿子,苏延卿根本就不是按月给那么点月例银子了。
现在都是三五百两银票的给,不够了就吱声。
当然,这也是苏延卿了解自家儿子,知道他不会沉迷于某些玩物之中,才会痛快放心的给的。
青杉带来的这些个小厮当中,就有一个不起眼的赶车小厮,他就是苏延卿的人,会把青杉的近况定期写信传给苏延卿。
青杉知道,但是他没有揭露,毕竟苏延卿又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担心儿子学坏罢了。
毕竟小厮只会知道他该知道的,青杉想隐瞒的,对方也不知道,偶尔还能给青杉表表功。
看见那小厮写“三公子学习刻苦,秉烛夜读,来往的都是书院的优秀学子,还能在一起互相研讨,共同精进”什么的。
这不就是侧面在给自己表功吗?青杉首接默认了这个小厮的行为,偶尔还会让阿成刻意给他透点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