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商海新局
1980年代的南极科考站外,暴风雪敲打着铁皮屋顶,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林悦裹紧军大衣,盯着煤油灯下泛着蓝光的机械图纸,图纸边缘还沾着融化的冰晶。三天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后,他们从巨型齿轮结构中抢出的破损零件,此刻正堆放在临时搭建的木架上,齿轮表面刻着的神秘符号与林家祖宅地窖里的古籍如出一辙。
“发电机快撑不住了!”苏棠裹着厚重的皮袄冲进来,睫毛上结着白霜,“那些零件里有套磁流体装置,或许能改造成小型发电设备!”她将几块泛着金属光泽的残片拍在桌上,零件边缘还残留着暗红色的锈迹,“我在北大物理系的老同学说,这种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
沈巍用虎钳夹起零件,煤油灯的火苗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阴影:“但这东西一旦亮相,机械厂、研究所都得抢破头。”他转头看向林悦,军大衣肩头还沾着冰碴,“别忘了,咱们刚用林家的名义,在东北承包了间快倒闭的农机厂。”
陆川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火星溅在他工装裤的补丁上:“不如把技术藏进农机改造里。”他掏出皱巴巴的烟盒,抖出最后一支烟点燃,“我在农机站的发小来信说,现在农村急缺省油的耕地机。”
林悦着祖父临终前塞给她的黄铜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实业报国”西个字。她起身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风雪瞬间灌进屋内。远处,支援部队的运输机正在清理跑道,螺旋桨卷起的雪雾中,隐约可见印着“国营”字样的帆布包裹。
“启动春雷计划。”她突然转身,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联系广州的贸易公司,就说我们有批新型农机零件;让东北的农机厂连夜改制生产线;再给上海的大学实验室写信,就说有批特殊的机械样本需要联合研究。”
一周后,贴着“农用零件”标签的木箱混在援外物资中,搭乘绿皮火车驶向全国各地。林悦坐在摇晃的车厢里,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北方原野,手里攥着刚收到的加急电报:东北农机厂试制的第一台磁流体动力耕地机通过验收,效率比传统机型提高三倍。
三个月后的广交会上,林家展位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展台上摆放的拖拉机看似普通,掀开引擎盖却能看到精密的齿轮传动装置。“这是我们改良的节能型农机。”林悦穿着藏青色工装,戴着白手套为客商演示,“油耗降低40%,维修费省一半。”
当某国营大厂的负责人提出要高价买断技术时,林悦笑着指向展位角落的黑白电视机,屏幕里正播放着林家农机在安徽农村耕地的画面:“我们更想和各位合作建厂,让新技术造福千家万户。”
深夜的招待所里,沈巍将一叠合同推到林悦面前,钢笔墨水在台灯下泛着蓝光:“江苏、西川的机械厂都同意技术入股。”他伸手关掉吱呀作响的吊扇,“不过有个香港商人,提出要用外汇和我们换核心图纸。”
林悦翻开最新的《参考消息》,头版报道着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她拿起祖父的怀表放在合同上,表盖开合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告诉他,我们要的不是钱。”窗外,广州街头的霓虹灯在雨夜中闪烁,仿佛预示着一个属于实业家的崭新时代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