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西十一章 路演封神,供销社抢单
1983年秋,金陵百货大楼前的梧桐树下,林悦踩着露水支起展台。女工们穿着统一的碎花围裙,将积压的的确良衬衫堆成小山,缝纫机的嗒嗒声与喇叭里的广播声交织:“霍氏出品,外贸余单!港风收腰设计,错过再等十年!”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林悦发梢,她手持裁缝剪,利落地剪开衬衫下摆,将首筒版型改成收腰款,又在领口别上手工缝制的蝴蝶结。“大姐,您看这收腰设计,显腰细,配您的花苞裤正合适!”她笑着递给试穿的顾客,对方对着临时支起的穿衣镜左看右看,眼睛发亮:“这是香港来的款式吧?多少钱?”
“三十块一件,外贸尾单,数量有限!”林悦扬声喊道。人群瞬间沸腾,“港货”二字在八零年代如同磁石,吸引着市民蜂拥而至。有人攥着粮票挤到台前,有人举着布票询问能否兑换,展台前很快排起长龙。
“让让!让让!”供销社的王主任挤开人群,额前的汗珠顺着胡茬往下掉,“林老板,这衬衫供销社全要了!再加五千件!”他身后跟着两个扛麻袋的伙计,麻袋上印着“金陵供销社”的红字。
林悦挑眉,心中暗喜(原主记忆中王主任负责冬季劳保用品采购,此刻正是换季商机):“王主任,您来得巧,这批港风衬衫本是给广交会准备的,现在优先供应供销社。不过——”她指尖划过衬衫布料,“这面料是进口的,成本价就要二十五,您看……”
“三十块一件,现款现货!”王主任拍板,从公文包掏出支票簿,“霍氏的信誉我信得过!”
展台后的霍沉洲将一切看在眼里,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闪过赞许。他原以为林悦只是撒泼的炮灰前妻,没想到竟有这般商业头脑,尤其是那抹在布料上的“港风”概念,精准击中了市民对舶来品的渴望。
当晚,霍氏办公楼顶层。林悦数着定金支票,指尖在桌面敲出节奏:“明天去纺织厂,谈面料赊账。这批订单能赚十万,足够支付新厂房的扩建费用。”
霍沉洲靠在真皮沙发上,把玩着钢笔:“纺织厂的李厂长,可是出了名的铁公鸡。林秘书,你确定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试试才知道。”林悦将支票拍在桌上,目光灼灼,“李厂长的儿子在港大读书,缺外汇券吧?霍总,您上周是不是和港商谈过进口设备?”
霍沉洲瞳孔微缩,瞬间明白她的意图(原主记忆中霍沉洲人脉网,竟被她梳理得如此清晰)。他站起身,绕过办公桌逼近她:“林小姐,你究竟还有多少惊喜?”
林悦不退反进,指尖轻点支票:“霍总,我们现在是利益共同体。纺织厂的赊账,不仅能盘活现金流,还能绑定李厂长的供应链。等广交会订单下来,他还得求着我们进货。”
“好一个连环计。”霍沉洲轻笑,雪松香水味萦绕,“明天九点,我派车接你。林秘书,别让我失望。”
次日清晨,纺织厂仓库。李厂长叼着烟卷,睨着林悦:“霍氏?没听说过!现款现货,概不赊欠!”
林悦掏出一张港大的明信片(昨夜霍沉洲暗中提供):“李厂长,令郎在港大的宿舍,是不是缺些生活用品?我朋友在港府物资局,外汇券的事……”
李厂长的烟瞬间掉在地上:“林小姐!里面请!”他殷勤地引路,“面料赊账?好说!三个月账期,利息都免了!”
回程的车上,霍沉洲递给林悦一杯咖啡:“没想到,你连港大的人情都能用上。”
“霍总藏得也深。”林悦抿了口咖啡,“昨晚的明信片,可不是原主记忆里的。”
霍沉洲笑而不语,目光透过车窗看向远处的稻田(伏笔:稻田与后续星火农场布局关联)。他突然发现,这个“前妻”不仅是商业伙伴,更是能看透他布局的知己,心跳竟莫名加快。
回到办公室,林悦铺开新的企划案:“下阶段,开发童装线。八零后父母对孩子舍得花钱,港风童装一定大卖。”
霍沉洲挑眉,签下批条:“林秘书,你的预算,我向来慷慨。”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预示着一场商业风暴的来临。而车内两人的默契,正悄然编织着一张横跨八零年代的商业大网,将外资垄断的缺口,撕出第一道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