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雨来得突然。苏沫站在文学节展台旁,望着玻璃窗外倾盆而下的雨幕。为期三天的活动即将结束,她的新书签售会大获成功,甚至有几家欧洲出版社表达了合作意向。
"沫沫,德国出版社的人来了。"林雨薇小跑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他们想谈谈翻译版权。"
苏沫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领。这次伦敦之行出乎意料的顺利,不仅工作室项目获得国际关注,她的个人作品也打开了欧洲市场。唯一的不习惯是...程远不在身边。
过去两年,每次参加文学活动都是程远陪同。他的镜头总能捕捉到她最自然的状态,他的建议总是切中要害。现在换作林雨薇,虽然尽职尽责,但感觉完全不同。
签完最后一份合同,苏沫婉拒了晚上的酒会邀请,独自回到酒店。手机上有两条未读消息——程远从肯尼亚发来的野生动物照片,和俞辰简短的问候:「今天顺利吗?」
她先回复了程远:「大象那张太棒了!注意安全。」然后犹豫片刻,给俞辰回了条:「很顺利,刚签了德国出版社。」
消息刚发出,电话就响了起来。俞辰的名字在屏幕上闪烁,苏沫深吸一口气才接听。
"德国出版社?恭喜。"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低沉而温暖,"哪一家?"
"柏林文学。"苏沫不自觉地微笑,"他们想翻译《都柏林日记》和下一本散文集。"
"他们的装帧设计很棒。"俞辰评价道,"记得你提过喜欢简约风格。"
苏沫怔住了。她不记得自己曾跟俞辰讨论过书籍装帧,那似乎是某次和程远的闲聊。
"我...说过吗?"
电话那头短暂沉默:"可能是周泽收集的资料里提到的。"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牵强,但苏沫没有追问。他们又聊了几句伦敦的天气和行程安排,然后互道晚安。
挂断电话后,苏沫站在窗前,望着雨中朦胧的伦敦夜景。俞辰似乎对她的近况了如指掌,连那些她确信从未告诉过他的细节都知道。这种被默默关注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三年前,他的关注带着强烈的占有欲;而现在,却是一种保持距离的守护。
回国航班在周六中午。飞机降落北京时,阳光正好。苏沫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意外看到俞辰靠在车边等她。
"周泽告诉你的航班?"她走过去问道。
俞辰接过她的行李:"林雨薇说的。"他打开车门,"累吗?"
"还好。"苏沫坐进副驾驶,"文学节很成功,但社交耗神。"
车子驶上机场高速,窗外的景色飞快后退。俞辰今天穿了件深蓝色衬衫,袖口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他开车时很专注,侧脸线条在阳光下格外分明。
"有个地方想带你去看看。"他突然说,"不着急回家吧?"
苏沫好奇地看了他一眼:"什么地方?"
"惊喜。"俞辰嘴角微微上扬,"相信我,你会喜欢的。"
二十分钟后,车子停在798艺术区附近的一栋独立小楼前。红砖外墙爬满常春藤,黑色铁艺门牌上刻着"辰光"两个字,风格复古又现代。
"这是..."苏沫疑惑地看向俞辰。
他笑而不答,取出钥匙打开大门。阳光从顶部的天窗洒落,照亮了整个挑高空间。苏沫倒吸一口气,站在门口一动不动。
眼前是一个完美的工作室——原木长桌摆在中央,周围是满墙的书架;角落里有张爱尔兰风格的阅读椅,旁边立着一盏蒂芙尼玻璃台灯;落地窗前放着她的照片,是程远在都柏林拍的;最令人惊讶的是,墙上挂着《都柏林人》的首版复制品和她所有作品的珍藏版。
"这...这是什么地方?"苏沫的声音微微发抖。
俞辰站在她身后,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你的个人工作室。或者说,我给你准备的...备用选择。"
苏沫慢慢走进去,手指轻抚过书架的边缘。每一处细节都完美契合她的喜好——从纸张的质感到墨水的颜色,从座椅的高度到灯光的亮度。甚至连咖啡机都是她在爱尔兰用的那个牌子。
"你怎么知道..."
"我知道你喜欢靠窗写作,知道你需要绝对的安静,知道你对橡木桌面有执念..."俞辰轻声解释,"这些年在收集你文章的同时,我也记下了所有采访中你提到的理想写作环境。"
苏沫走到阅读区,发现书架上全是她提过想读的书,按主题和语言分类排列。一个小抽屉里甚至收集了世界各地文学节的邀请函和出版社联系方式。
"如果你决定继续和程远合作,这里就当作你的私人空间。"俞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如果...如果你愿意单独创作,这里随时可以使用。"
苏沫转过身,发现俞辰站在阳光里,表情小心翼翼,像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学生。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男人,现在竟显得如此忐忑。
"什么时候准备的?"她问。
"买了对面公寓后就开始筹划。"俞辰走近几步,"装修花了西个月,所有材料都是环保的,随时可以入住。"
苏沫走到办公桌前,发现上面放着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她打开屏幕,壁纸是程远拍摄的都柏林海湾——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程远知道这个工作室吗?"
俞辰摇头:"只有我和设计师知道。"他停顿了一下,"设计图我改了十七稿。"
阳光偏移了几分,照在墙上的作品展示区。苏沫走近细看,发现不仅有她正式出版的作品,还有散见于各杂志的专栏文章,甚至包括大学时期在校刊发表的短文——全部精心装裱,按时间顺序排列。
"你竟然收集了这么多..."她的声音哽咽了。
"还差几篇。"俞辰走到她身边,"你在《爱尔兰时报》上的专栏,我缺了第三和第七期。"
苏沫突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角落的一个小柜子前,拉开抽屉——里面整齐摆放着数十个笔记本,全是她在爱尔兰用过的款式。
"你连这个都知道?"
俞辰微笑:"你在一篇采访里提到,都柏林的某个小店卖的笔记本最适合写散文。"
苏沫站在满室阳光中,感到一阵眩晕。这个空间里的每一寸都诉说着俞辰的用心,他不仅记住了她的喜好,还尊重她作为作家的身份和梦想。这与三年前那个只懂得用物质表达爱意的男人判若两人。
"为什么做这些?"她轻声问。
俞辰的目光落在她脸上,温柔而坚定:"因为我爱你的一切——你的倔强,你的才华,你对文字的执着...不只是作为我的爱人,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句话击中了苏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三年前的分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俞辰试图将她纳入自己的世界,而非尊重她的独立性。而现在,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他的成长。
"带我看看其他部分?"她提议,声音比平时轻快。
俞辰领着她参观了整个空间——除了主工作区,还有一个小型会客室、茶水间,甚至配备了淋浴间的休息室。二楼是一个开放式露台,种满了她喜欢的绿植,中央摆着一张休闲桌,可以俯瞰艺术区的景色。
"这里适合下午茶或者头脑风暴。"俞辰介绍道,"玻璃顶可以打开,晚上能看星星。"
苏沫走到露台边缘,微风拂过她的发丝。夕阳西下,整个北京城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俞辰站在她身后不远处,保持着礼貌的距离,给她足够的空间感受这一切。
"俞辰。"她突然转身,"过来。"
他迟疑地走近,在距离一步之遥处停下。苏沫伸手拉住他的衣领,将他拽向自己,然后踮起脚尖吻了上去。
这个吻温柔而坚定,带着阳光的温度和三年的思念。俞辰僵了一秒,随即回应,双手小心翼翼地环住她的腰,像对待易碎的珍宝。
当他们分开时,夕阳正好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融合在一起投射在墙上。
"这是...同意使用工作室的意思?"俞辰轻声问,额头抵着她的。
苏沫微笑:"这是'我们重新开始'的意思。"
俞辰的眼睛在夕阳下闪闪发亮,像是盛满了整个黄昏的光芒。他捧起她的脸,再次吻下来,比之前更加热烈,却又克制着不敢太过用力。
"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在她耳边低语,"这三年,我梦到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
苏沫靠在他胸前,听着他有力的心跳。这个拥抱如此自然,仿佛三年的分离从未存在。她想起程远的话——"遵从内心选择"。此刻,站在这个为她精心准备的空间里,她终于明白自己的心从未真正离开过俞辰。
"父亲那边..."俞辰突然提到,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
苏沫抬头看他:"他还是反对?"
"不。"俞辰摇头,"事实上,他上周问我什么时候带你回家吃饭。"
这个意外的转变让苏沫瞪大眼睛:"什么?那个威胁断绝父子关系的俞成雄?"
俞辰笑起来:"岁月软化了他。也可能是...他看到了我这三年有多行尸走肉。"
苏沫抚摸他下巴上的胡茬,想起医院里那个憔悴的俞辰。她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分离伤害的不只是她一个人。
"给我讲讲,"她轻声说,"这三年你是怎么过的。"
俞辰拉着她在露台的休闲椅上坐下,夕阳将两人的侧脸镀上金色。
"第一个月,我几乎没出过公寓。"他坦诚道,"工作全部推给周泽,整天喝酒,看你的照片。"
苏沫握紧他的手,想象那个画面——骄傲的俞辰颓废地倒在公寓里,与她在地球另一端的状态惊人地相似。
"后来呢?"
"后来父亲威胁要收回公司控制权,我才勉强振作。"俞辰苦笑,"工作成了麻醉剂,我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不给自己任何思考的时间。"
"那些照片...是周泽拍的?"
俞辰点头:"起初只是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后来...就像上瘾一样。看到你在都柏林交到新朋友,看到你的文章第一次发表,看到你获奖...既痛苦又欣慰。"
一只麻雀落在露台栏杆上,好奇地打量着他们,然后又飞走了。北京的黄昏短暂而美丽,天色己经开始转暗。
"最难过的是什么时候?"苏沫问。
俞辰沉默了片刻:"看到程远出现在你身边时。"他诚实地说,"但后来我发现,正是他的陪伴让你重新微笑...所以我告诉自己应该感激他。"
这番话让苏沫胸口发紧。她从未想过,俞辰在遥远的中国,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
"现在呢?"她轻声问,"还嫉妒程远吗?"
俞辰摇头:"他做到了我做不到的事——陪你走出阴影。如果爱是希望你幸福,那么我欠他一声谢谢。"
暮色渐浓,远处艺术区的灯光一盏盏亮起。苏沫靠在俞辰肩上,感受着他均匀的呼吸。这个姿势如此熟悉,仿佛时光倒流回大学时代,他们在图书馆熬夜后的相互依偎。
"饿了吗?"俞辰轻声问,"我知道附近有家很好的意大利餐厅。"
苏沫点点头。离开工作室时,俞辰将钥匙放在她手心:"无论你做什么决定,这里永远为你准备着。"
钥匙冰凉的温度让苏沫意识到,这不是梦。俞辰真的变了,他的爱不再带着占有和控制,而是给予她完全的自由和尊重。
走向餐厅的路上,他们的手自然而然地牵在一起,像多年前那个雨夜一样。只是这一次,没有猜疑,没有不安,只有夕阳下两个长长的影子,缓缓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