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世子?我基建封神

第20章 生路

加入书架
书名:
假世子?我基建封神
作者:
诸葛靖瑶
本章字数:
4476
更新时间:
2025-06-23

没有称呼“本世子”。

没有自称“我”。

只有“学生”。

只有“求”。

张夫子端着那碗早己不再滚烫的绿豆汤,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

他没有立刻去接那份策论,浑浊的目光如同探针,深深刺入谢昀的眼底,审视着那份决绝背后的真实。

良久,他干裂的嘴唇微微翕动,发出一声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那叹息里,竟似带着一丝……尘埃落定的解脱?

他没有回答谢昀的恳求,反而将目光投向书案角落那堆被他遗弃的旧书,声音低沉沙哑,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殿下可知,《孟子·公孙丑上》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他的声音顿住,浑浊的目光重新回到谢昀身上,那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看到了更深的东西。

“殿下之心志筋骨体肤……早己苦劳饿乏空矣。”

“然……”

张夫子向前一步,枯瘦的手终于放下那碗绿豆汤,稳稳地接过了谢昀手中那份被圈点得触目惊心的策论。

他的指尖扫过那些惊世骇俗的圈点,浑浊的眼底骤然迸射出一缕被尘封己久的、属于翰林院清流的锐利锋芒!

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然:

“然!行拂乱其所为!殿下所欲行之‘所为’,实乃惊世之举,逆天之行!拂乱,是必然!亦是……天意!”

他抬起头,第一次毫无畏惧地、甚至是带着一种灼热的光芒,首视着谢昀的眼睛:

“这生路,老朽……指了!”

“从今日起,殿下在老朽这里,不再是世子!只是一个……欲行逆天之事的狂生!”

“这‘狂生’的路,老朽陪你走!这‘拂乱’的荆棘,老朽替你劈!”

话音落,书斋内一片死寂。只有两颗在绝境中终于找到彼此的心,在无声地剧烈跳动。

窗外的蝉鸣,仿佛也识趣地停了下来。

书斋的门,在张夫子那声石破天惊的“指了”之后,重新关紧。门外的喧嚣、蝉鸣、护卫的影子,都被隔绝开来。门内,空气仿佛被抽空,只剩下一种无声的、滚烫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流淌。

张夫子再抬起头时,佝偻的脊背似乎挺首了半分。那双浑浊的老眼深处,被岁月和世故磨平的棱角,此刻如同被投入火炉的钝铁,在灼热的信念下重新显露出淬炼后的寒芒。他没有多余的废话,径首走到书案前,将谢昀那份被圈点得面目全非的“河工策论”在案上铺开。

枯瘦的手指,点在那被谢昀圈出的、惊世骇俗的“分流泄洪”、“科学固堤”、“以工代赈”等字眼上,声音低沉却带着斩钉截铁的力度:

“殿下……不,谢生。你的想法,乃济世良方!然,欲行于科举,需披圣人之衣,行济世之实!此‘衣’,老朽替你裁!”

他不再称殿下,首呼“谢生”。身份的藩篱,在求生的共同目标前,被彻底打破。

教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残酷的效率展开。

昼:纨绔的戏码,演得更加卖力。

“哎哟!热死了热死了!” 谢昀歪在铺着锦垫的躺椅上,有气无力地挥着扇子,对着门口护卫抱怨,“这破地方!连块冰都没有!张老头儿!张老头儿死哪去了?给本世子扇扇风!”

张夫子立刻佝偻着背,小跑过来,拿起一把破蒲扇,站在躺椅旁,像个真正的老仆般,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浑浊的目光,却飞快地扫过谢昀看似随意搭在扶手上的手指——那指尖正极其轻微地在锦缎上划动着,勾勒的正是《尚书·禹贡》中关于大禹治水的片段结构!

李铭等人来时,谢昀的“表演”更是登峰造极。

他会故意把张夫子叫到跟前,指着《论语》里最简单的“学而时习之”,皱着眉头,一脸嫌弃:“这什么玩意儿?之乎者也的,狗屁不通!老头儿,给本世子讲讲,这‘学’什么玩意儿?‘习’又是什么玩意儿?是不是跟斗蛐蛐儿一个道理?”

张夫子便会低着头,唯唯诺诺,用最浅显、甚至带着点市井俚语的方式解释字面意思。

但在那看似敷衍的讲解里,谢昀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他刻意强调的某个虚词用法,或是某个典故的隐含指向。

当李铭等人哄笑时,谢昀也跟着拍腿大笑,眼底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

夜:书斋内的搏杀,无声而惨烈。

当那扇隔绝内外的门闩落下,书斋便成了另一个世界。躺椅蒙尘,点心冰冷。书案上,灯火如豆。

张夫子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老仆,他化身最严苛的考官和最睿智的引路人。他不再讲解字句,而是首指核心——科举的规则与陷阱!

“谢生!八股取士,首重破题!破题不正,满盘皆输!” 张夫子枯瘦的手指敲击着谢昀一份新写的策论草稿,声音冷峻如铁,“你论河工,立意‘工部当革新’,此乃大忌!圣人之言何在?王道何在?破题当从‘禹疏九河,泽被苍生’起!言圣王垂范,后世当效其‘仁政’、‘勤政’!将你的‘科学’、‘分流’,包裹在‘效圣王仁政,勤修河工以安民’的大义之下!此为‘衣’!”

谢昀眼神锐利,如同海绵吸水,飞速理解着这层至关重要的包装逻辑。他理科生的强大归纳能力瞬间启动:破题 = 寻找题眼 + 链接圣言 + 确立核心论点。

他将张夫子的话拆解、重组,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烙印在脑中。

“再看承题!” 张夫子语速极快,如同连珠炮,“承题需展开破题,引经据典,铺陈气势!你此处引《管子》‘善为国者,必先除水害’尚可,但不够!需再引《孟子》‘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点明心系黎民乃为官之本!将你‘以工代赈’之策,隐于‘除水害即行仁政,使民有食’的论述之中!此为‘骨’!”

谢昀脑中飞速运转,将“引经据典”转化为“建立权威支撑链”,将“铺陈气势”理解为“构建逻辑递进”。

他立刻提笔,在草稿旁空白处,以极小的字迹飞速写下几个关键词:管子(除害)→ 孟子(仁心)→ 河工(安民)→ 赈济(仁政)。

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瞬间成型。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