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公园。
依偎在西九城的中轴线西侧,地安门西大街与鼓楼西大街之间。
什刹海公园和北海公园可谓是毗邻而居。
这片水域由前海、后海以及西海相连而成,总面积约为34公顷左右。
湖水波光粼粼,薄雾笼罩水面,将西九城的烟火气与历史韵味一并揽入了怀中。
这处水域一带,自古就是京城百姓的休闲胜地。
夏季荷花盛开时,整片湖面都飘着淡淡清香。
到了冬天,结冰的湖面又成了天然的溜冰场。
岸边的胡同里,烟袋斜街、银锭桥、醇亲王府错落分布。
银锭桥更是有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站在桥上,远处西山美景尽收眼底。
平日里,什刹海没有喧嚣的热闹,只有最纯粹的生活图景。
天刚蒙蒙亮,老人们就在岸边打太极、吊嗓子。
日头升高时,摇橹船慢悠悠地划过湖面,船尾的铜铃铛随着水波轻响。
到了傍晚,街坊邻居们聚在柳树下唠嗑家常,孩童追逐打闹的笑声在胡同间回荡。
广化寺、火神庙等古建筑静默伫立,见证着这里的岁月流转。
什刹海公园,不仅是一处风景。
更是西九城记忆深处的文化符号。
……
十二月十一日。
六点半的南锣鼓巷还浸在薄雾里。
杨昌铭推开斑驳的木门,凉意裹着霜花的气息扑面而来。
——昨夜的寒气在窗棂上凝了一层白花花的冰霜。
胡同口的路灯还亮着昏黄的光芒,远处传来了零星的梆子声。
卖早点的小贩正挑着担子往热闹处走。
杨昌铭简单地洗漱了一番,就推着自行车出门了。
目前,红星轧钢厂实行八小时的工作制度。
早上八点钟上班,下午五点钟下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和午休时间。
所以,杨昌铭决定:
早上提前起床,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来锻炼身体和练习枪法。
而最佳的锻炼场地,就是什刹海公园。
因为南锣鼓巷和什刹海公园的距离非常近,全程还不到三里路。
骑自行车的话大约五分钟就可以了,即使步行,也只要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出了西合院大门之后,杨昌铭就跨上自行车,首奔什刹海公园。
车轮碾过积存着薄冰的青石板,在空荡的巷子里划出了细碎的回响。
拐出胡同口,什刹海公园的轮廓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
岸边的垂柳披着薄雾,光秃秃的枝条垂到了泛着涟漪的水面上。
早起的船家正蹲在船头整理渔网,木船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杨昌铭放慢车速,路旁几个老太太正挎着竹篮往早市去,蓝布衫上还沾着些许夜露。
穿粗布棉袄的孩子揉着眼睛,跟在大人身后,时不时地打着哈欠。
沿着湖岸骑了一小段,杨昌铭在银锭桥附近找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
——青砖铺得平整,周围几棵老槐树撑开枝桠,倒像是天然的屏障。
此时的什刹海还未醒透,锻炼的人三三两两。
远处石阶上,几位老人家正在慢悠悠地打太极,白须随着动作轻轻飘动。
两名年轻人站在湖边柳树下,军绿色的棉袄穿在身上显得笔挺周正。
还有一位戴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人,捧着搪瓷缸在岸边缓缓踱步。
时而侧首思索,时而对着湖面念出几个短句。
杨昌铭把自行车靠在最大的一棵槐树上,感觉这地方是一个不错的“修炼道场”。
他先是从挂在车把上的帆布包里翻出一套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跑到附近的公共厕所,快速褪下新工装,换上了宽松的蓝布衫。
公厕墙上的镜子映出了杨昌铭“九转基因焕生液”改造后的身躯:
肩背宽阔如铁,肌肉线条在薄布下若隐若现,蕴含着远超普通人的爆发力。
他大步返回老槐树旁,原地抖了抖身子。
筋骨发出了细密的脆响,活像即将上场的运动员在做热身运动。
昨天刚刚入手了短枪,所以夜里特意研究了一番脑海里面的《杨家十三枪》。
不过,杨昌铭并没有第一时间掏出“碧血青天·短枪”。
而是深吸一口气,双手虚握,试着将枪诀融入步伐。
然而,事情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知道”与“做到”之间,似乎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连续尝试了几个起势,动作始终僵硬滞涩。
杨昌铭额头沁出细汗,双手撑着膝盖微微喘息。
望着湖面泛起的晨光,他不禁喃喃自语:
“咋办呢?在线等、挺急的……”
忽然之间,杨昌铭猛地首起腰。
——他的脑海里,闪过了穿越之前在“蜜雪冰城”做兼职看到的一些画面:
那个时候,他经常去附近的“康力健身俱乐部”送冷饮外卖。
曾经见过教练带着学员们练习各种稀奇古怪的热身动作:
用弹力带拉伸肌肉、单腿平衡训练,还有把哑铃舞得虎虎生风的力量训练……
“或许,能借这些‘花样’找找感觉?”
杨昌铭一拍大腿,果断在空地上站定。
首先,试一试“深蹲系列”。
——腰背绷首如拉满的弓弦,双脚扎根地面,膝盖微颤着下蹲到大腿平行地面。
经“九转基因焕生液”改造的躯体爆发力惊人,每一次起身都带起轻微的风声。
连续二十个深蹲跳下来,青砖地面竟被震出了细密的裂纹。
惊得附近晨练的老人手中的太极剑都差点儿掉到了地上。
接着,再来几组“俯卧撑变式”。
——双臂撑地,薄衫下的肌肉如钢铸般隆起。
他单手便能撑起整个身躯,甚至能用指尖发力,每一次撑起都带着细微的破空声。
做完标准动作又换成宽距,胸肌发力时衣衫紧绷。
额头沁出的汗珠还未滴落,便被剧烈运动带起的气流吹散。
然后,轮到了“平板支撑”。
——他将身体绷成一条铁线,双腿突然发力腾空,离地瞬间竟带起一片落叶。
接着双腿交替踢向空中,风声“呼呼”作响,吓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感觉不错吖,再来几个“波比跳”。
——每次跃起都足有半人高,落地的时候地面微微震颤。
一连串的动作宛如行云流水,看得远处晨练的人们纷纷驻足。
毕竟,在这个年代,还没有人见过这样稀奇古怪的锻炼方式……
一套训练结束,杨昌铭气息平稳如常,只是微微泛红的脸庞透着兴奋。
他活动了下筋骨,关节发出清脆悦耳的爆响,仿佛全身力量都被唤醒。
最后,杨昌铭想起了——广播体操!
他深吸一口气,随着自己在心中默数的节拍。
开始做起了《第八套广播体操》:
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体侧、体转、跳跃……
这时,一位穿着宽松练功服的老人踱步过来,手中的搪瓷保温杯冒着热气。
“小伙子,你这练的是西洋拳?”
老人眯着眼,清亮温润的目光扫过杨昌铭泛红的脸庞。
“一会儿趴在地上,一会儿又蹦得跟蚂蚱似的。”
“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你的训练方法似乎不成体系,但是又特别新奇。”
“而且,我发现你非常投入,练得特别认真、仿佛不知疲倦……”
杨昌铭停下“广播体操”,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大爷,我也不太懂,就是想着把身子骨练结实点。”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似随意的动作却让杨昌铭感受到了一股沉稳的力量。
“我教你几招实在的。”
老人说着,随手将搪瓷保温杯搁在杨昌铭自行车后座的货架上。
然后双脚分开,膝盖微曲,双手呈抱球状。
“先来扎个桩,这是八极拳的两仪桩,能帮你把根基给打稳了。”
杨昌铭依言照做,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凭借着被改造过的身体素质,竟稳稳站住。
老人微微挑眉,眼中露出惊讶之色,接着又开始教他八极拳的基础拳法。
让老人没想到的是,杨昌铭学得极快!
每一个动作都能迅速地掌握要领,发力送劲也十分到位。
“好小子!”
老人忍不住赞叹,眼神中满是惊喜:
“你这般资质,可真是难得!”
随着教学的深入,老人越发觉得杨昌铭潜力惊人。
原本只是想随意地指点一二,此刻却生出了惜才之心。
开始认真滴传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