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与晁盖跟着那个书生,走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一栋楼赫然出现在视线里。
远远望去,樊楼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华丽的宫殿矗立在繁华的街市之中。它共分三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的木质结构都精雕细琢,彰显着极致的工艺。
朱红色的立柱高大粗壮,仿佛在默默支撑着这座承载无数繁华与故事的楼阁。大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书“樊楼”二字,字体雄浑有力,似有一股无形的气势扑面而来,在阳光的照耀下,牌匾上的金漆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门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达官显贵们乘坐着装饰精美的马车,由家丁簇拥着前来;文人雅士们则身着长衫,手摇折扇,迈着优雅的步伐走进樊楼;还有不少普通百姓,虽衣着朴素,却也带着好奇与憧憬,围聚在樊楼周围,只为远远地感受它的奢华。
随着人流,晁盖与武松踏入樊楼。楼内的奢华程度远超想象,金砖铺就的地面光洁如镜,能清晰地倒映出人们的身影。
墙壁上挂满了价值连城的名人字画,从描绘山川壮丽的山水画,到展现人物神韵的工笔画,每一幅都堪称艺术珍品,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底蕴。大厅内摆放着一张张精美的桌椅,皆是用上等的紫檀木打造而成,质地坚硬,纹理细腻。
桌椅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有象征高洁的梅兰竹菊,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尽显工匠的精湛技艺。此时,楼内己聚集了许多人,当朝官员之子、富商之子、白衣书生以及市井之人,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众人齐聚于此,无一不是想要一睹名动京城的李师师的风采。
晁盖与武松好不容易在角落寻得一处空位坐下,刚一落座,便听到周围人纷纷议论着即将出场的李师师。
“听闻李师师不仅貌若天仙,而且才情出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今日可得好好见识一番。”一个富商之子模样的人,眼神中透露出迫不及待的兴奋,激动地说道。
旁边的白衣书生轻轻摇着折扇,附和道:“是啊,李师师姑娘以才情名动京城,她所出的题目向来别具一格,不知今日又会考验我等何种才学。”
就在众人的期待中,半晌过后,一阵轻柔舒缓的丝竹之声从二楼悠悠传来,如同一阵春风,瞬间抚平了楼内众人内心的喧嚣。众人纷纷安静下来,目光齐齐望向二楼。
只见李师师身着一袭艳丽如火的红衣,那红色仿佛燃烧的火焰,在她身上却又多了几分婉约与柔美。她身形纤细,仿若弱柳扶风,每一步都轻盈得如同漫步云端,缓缓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她面上戴着一层轻薄如雾的面纱,那面纱似有若无,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仅从那露在外面的眉眼,便能想象得到面纱之下是何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的容颜。她的双眸明亮而清澈,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流转间透着无尽的灵韵;秀眉微微上扬,恰似春日里的柳叶,带着一抹恰到好处的风情。
李师师轻启朱唇,声音婉转悠扬,仿若九天玄女下凡,在寂静的大厅中回荡:“当下金国与大宋交战,局势动荡,山河飘摇,百姓疾苦。今日便以家国为题,作词一首,还望各位公子才子们不吝才情,以词抒怀,为这乱世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大厅内一时间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轻微的咳嗽声和衣袂摩擦的声音。
一刻钟不到,一位当朝官员之子率先起身,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华丽的衣袍,清了清嗓子,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沉稳有力,然后大声吟诵起来。
然而,词作内容却很平庸,不过是堆砌了一些华丽却空洞的辞藻,描述了一些泛泛而谈的家国之景,毫无新意与深度。他刚一说完,周围便响起一阵哄笑声,众人纷纷摇头,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
“这词也太过普通,不过是些陈词滥调,实在有负李姑娘如此有深意的题目。”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道,声音虽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紧接着,一个白衣书生站了起来,他自信满满地环顾西周,似乎想要在众人面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他昂首挺胸,吟出自己的词作。
虽有一些文采,词句也较为工整,还融入了一些对当下局势的感慨,但想要令在场所有人满意,尤其是满足李师师对家国情怀深度与独特性的期望,还差得许多。李师师微微摇头,美目中闪过一丝遗憾之色,轻轻叹了口气。
她的这一声叹息,仿佛带着对佳作未现的惋惜,又似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传入众人耳中,让大家心中都不禁一紧。
随后,陆陆续续又有十多个人作答,可词作皆未能达到李师师的期望。有的词作过于注重辞藻的华丽,却忽略了情感的真挚表达;有的虽有情感,却在立意上显得浅薄,未能真正触及到家国情怀的核心。
就在众人皆感失望,以为今日难有佳作出现之时,晁盖缓缓站起身来。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目光坚定而深邃,环视一周,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众人的心思。
然后,他开口吟诵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西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晁盖声音洪亮而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豪情与感慨,如同洪钟般在大厅内回响。他的声音中,既有对往昔英雄豪杰的敬仰与追思,又饱含着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与关切,更蕴含着一种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的壮志豪情。
全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首词所营造的磅礴意境之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看到了英雄们驰骋疆场的豪迈,也感受到了岁月变迁、家国兴衰的沧桑。
李师师美目流转,面纱下的脸上露出一抹惊艳之色,心中暗暗赞叹。她能感受到,这首词绝非一般文人墨客为了应景而作,而是作者真正心怀家国,对历史与现实有着深刻思考。
过了许久,才有人回过神来,一位年长的书生率先鼓起掌来,他的掌声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晁盖表达着深深的敬意。
紧接着,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好一首绝妙好词!这位兄台才情了得,将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又有对当下的忧虑与期许,实乃佳作!”那位年长的书生赞叹道,眼中满是欣赏与敬佩。
众人纷纷附和,对晁盖投以敬佩的目光,仿佛在重新审视这位不知来历却才情出众的人物。
武松在一旁看着晁盖,心中也满是自豪。他深知晁盖大哥不仅武艺高强,领导有方,没想到在才情方面也如此出众。
然而,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声问道:“这位兄台如此才情,不知是何身份,来自何处?”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晁盖,气氛瞬间变得有些紧张。所有人都好奇地看着晁盖,等待着他的回答,仿佛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揭开一个神秘的面纱,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位能作出如此震撼人心之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