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甘迪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双塔组合”惊艳了整个训练营后,这位固执的铁帅,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雪藏”。在接下来的几堂训练课里,他绝口不提让姚明和杨瀚森同时上场的事情,仿佛那场惊艳的对抗赛从未发生过。
他依旧在训练中,近乎偏执地强调着他那套复杂的、令人窒息的防守纪律。他要求每一个球员,在防守端都必须像齿轮一样精确地轮转,每一次卡位都必须用尽全力,每一次身体对抗都必须像在打仗。
他将杨瀚森正式定位为球队的第三中锋,排在姚明和凯文·卡托之后,同时兼任大前锋位置上的紧急替补。在队内训练时,他给杨瀚森下达了死命令:先从防守学起。
“我不管你在进攻端能投进多少个三分,能传出多少个匪夷所思的球,”范甘迪在一次训练后,将杨瀚森单独留下,用他那沙哑的嗓音说道,“在我的球队里,你如果不能防守,你就无法获得上场时间。明白吗?”
杨瀚森点了点头。他没有抱怨,更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凭借着超越这个时代二十年的篮球认知,他很清楚,范甘迪这是在考验他,也是在磨练他。
一个球员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的优点有多突出,更在于他的短板有多致命。在2003年这个崇尚肌肉碰撞的“死球时代”,一个防守孱弱的内线,是无法在联盟中立足的。
杨瀚森很清楚自己的弱点。他的身体对抗能力,与卡托这样的肌子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他利用自己超越时代的篮球智商,很快就理解了范甘迪那套复杂的、要求极高的防守轮转体系,但在纯粹的力量对抗上,他依旧屡屡吃亏。
训练馆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卡托用蛮力顶开,一次又一次地在篮下卡位中失去位置。但他没有丝毫气馁,每一次倒下,他都立刻爬起来,用更聪明的选位和预判,去弥补力量上的不足。
他的耐心和韧性,都被范甘迪看在眼里。这位铁帅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内心对这个华夏小子的评价,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时间在艰苦的训练中流逝,火箭队迎来了新赛季的第一场季前赛,对手是刚刚夺得上赛季总冠军的圣安东尼奥马刺队。
SBC中心,马刺队的主场。
赛前,范甘迪在更衣室里公布了本场的激活名单和轮换顺序。杨瀚森的名字,被写在了替补席的最末端,排在了首发大前锋莫里斯·泰勒和一众替补之后。
比赛开始的哨声响起。
整个球场,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又冰冷的绞肉机。
马刺队在他们的传奇主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的指挥下,展现出了卫冕冠军令人窒息的防守实力。他们的防守,如同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笼罩了整个半场。每一次传球都无比艰难,每一次突破都像撞在一堵墙上。
火箭队的进攻,在马刺队强大的体系面前,举步维艰。
弗朗西斯和莫布里的后场双枪,失去了往日的灵动,他们的突破屡屡受阻,仓促的出手频频打铁。
而火箭队的内线核心姚明,则陷入了更痛苦的挣扎。
马刺队的内线,拥有着当时联盟最顶级的大前锋——“石佛”蒂姆·邓肯。邓肯的防守,不像奥尼尔那样充满暴力美学,但他的每一次站位,每一次协防,都如同教科书般精准。他就像一座无法撼动的山,横亘在火箭队的禁区前。他和球队的首发中锋,斯洛文尼亚人内斯特洛维奇一起,对姚明进行了轮番的消耗和包夹。
姚明打得异常辛苦。他每一次接球,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每一次出手,都要面对邓肯那双仿佛能遮天蔽日的长臂。
场边的范甘迪,脸色铁青。他看着自己的球队,在对手的防守体系面前,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毫无还手之力。他所崇尚的铁血防守和阵地进攻,在更铁血、更极致的马刺队面前,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第三节比赛进行到末段,火箭队己经落后了整整15分。球场上的气氛沉闷得让人窒息,丰田中心(此时火箭主场己搬迁)的球迷们,发不出任何声音。
范甘迪看了一眼替补席。
首发大前锋莫里斯·泰勒,在与邓肯的对位中被彻底打爆,此刻正精疲力尽地喘着粗气。替补中锋卡托,除了犯规和失误,几乎没有任何贡献。
范甘迪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了沮丧和无奈的脸。
最终,他的目光,停在了替补席最角落的那个身影上。
那个在训练营中,用两记“离经叛道”的投篮和传球,震惊了所有人的44号新秀。
范甘迪的内心,依旧在挣扎。派上他,就意味着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战术体系,意味着要向一种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的篮球哲学妥协。
但眼前的比分,和球队停滞不前的进攻,却像一把锤子,狠狠地敲打着他的骄傲。
胜利,他需要胜利。哪怕是用一种他并不喜欢的方式。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
他对着技术台,做出了一个换人的手势。然后,他转向那个一首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的身影,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吼出了那个名字:
“杨!去替下泰勒!”
“给我上去,把他们的空间拉开!”
在球队陷入绝境的时刻,在所有人都以为比赛将以一场溃败收场的时候,范甘迪,终于松口了。
他给了杨瀚森一个机会,一个在真正的赛场上,面对真正的强敌,去证明自己的机会。
杨瀚森猛地抬起头,眼神中没有丝毫的胆怯,只有一股压抑己久的、即将喷薄而出的火焰。
他的对手,将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前锋,蒂姆·邓肯。
他的首秀舞台,是卫冕冠军的主场。
这,是挑战,更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