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七天的雨幕将城市裹成朦胧的茧,伊凡凡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看着雨水在玻璃上蜿蜒成不规则的纹路。智能窗帘自动调节成暖黄色,却驱不散室内萦绕的淡淡寂寥。手机在案头震动,屏幕亮起万红军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在书房拍摄的照片,老旧的檀木桌上摊着《天工开物》,砚台旁立着半卷未完成的苏绣设计图。
老万:"雨势太大,明代金丝楠木修复项目的运输得推迟。"
凡凡:"刚和材料组讨论过,用我们研发的纳米防水膜临时封存,应该能扛住这轮降水。"
她发送完消息,指尖在对话框停留片刻,又添了句:"你那边老房子别漏雨,记得检查阁楼。"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仿佛看见万红军推了推眼镜,嘴角勾起熟悉的弧度。
雨声渐急,伊凡凡的手机突然弹出"文明匠人岛"的紧急通知。她迅速切换到全息投影模式,元宇宙中漂浮的虚拟岛屿此刻乌云密布,来自非洲的鼓乐大师正焦急比划着:"我的虚拟工坊进水了!学员们的雕刻作品..."画面中,虚拟的雨水穿透茅草屋顶,淋在未完成的木雕面具上,数字纹理开始模糊。
凡凡:"老万!匠人岛系统出现漏洞,需要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几乎同时,万红军的视频通话请求跳了出来。屏幕里,他的背景是清韵弦舞的主控室,数十块数据屏闪烁着红光,技术团队正在键盘间飞速敲击。"我己经定位到问题,是现实降雨引发的量子信号干扰。"他推了推眼镜,目光专注地盯着身后的全息沙盘,"得从非遗智慧里找解法。"
伊凡凡若有所思地打开古籍数据库,输入关键词"避雨"。当宋代《营造法式》中关于排水系统的记载浮现在眼前时,她突然灵光乍现:"老万!用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原理,在虚拟场景里构建防雨屏障!"万红军眼睛一亮,立刻指挥团队将三维建模的马头墙导入系统。
虚拟世界中,青砖黛瓦的马头墙沿着匠人岛拔地而起,层层叠叠的飞檐将虚拟雨水引流至护城河中。非洲鼓乐大师的工坊重归干燥,他兴奋地敲响手边的金贝鼓,激昂的节奏通过元宇宙传遍每个角落。伊凡凡和万红军隔着屏幕击掌,笑声混着雨声,在两个空间里同时响起。
雨还在下,工作室的文物修复区却亮起新的灯光。伊凡凡戴着VR眼镜,远程指导海外团队修复一尊唐代陶俑。虚拟操作界面中,她的手指拂过陶俑裂痕,纳米修复材料便顺着指示自动填充。突然,陶俑衣饰上的暗纹在扫描下显现,竟是失传的宝相花纹样。
凡凡:"老万!快来看这个发现!"她将实时画面共享到万红军的终端。
老万:"这纹样和我们去年在敦煌发现的经幡图案有共通之处!立刻启动跨文明比对程序!"
雨夜的云端,两组数据开始疯狂碰撞。当AI分析出宝相花纹样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轨迹时,伊凡凡和万红军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不仅是陶俑修复的突破,更是破解古代文明交流密码的新钥匙。
凌晨三点,雨势稍歇。伊凡凡收到万红军发来的语音消息,背景音里是他书房外的雨打芭蕉声:"凡凡,你记不记得咱们第一次修复明代古琴?也是这样的雨夜,你非要用古法鹿角霜,结果把工作室弄得满地碎渣。"
她笑着回拨视频,画面中万红军的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却依然神采奕奕。"那时候哪懂什么纳米技术,"她轻轻摇头,"现在倒好,隔着雨幕都能修复千年文物。"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的雨声忽然变得温柔。
接下来的日子,雨成了特殊的催化剂。伊凡凡发起"雨中日课"活动,在元宇宙开设二十西节气主题课堂。雨天的江南丝竹演奏、雨中傣族象脚鼓制作、雨巷里的苏州评弹,通过全息首播吸引了全球百万观众。万红军则带领团队研发出"雨感修复技术"——利用雨滴的自然震动频率,唤醒沉睡在文物中的细微信息。
第七日清晨,雨终于停了。伊凡凡推开工作室的窗,的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手机震动,是万红军的消息:"下午三点,文明匠人岛有场特别演出,记得来看。"
当她准时进入元宇宙,整个匠人岛被布置成江南园林的模样。九曲桥上,各国非遗传承人依次登场:日本的狂言演员与京剧花旦共舞,埃及肚皮舞娘的腰铃和着中国编钟的韵律,非洲鼓手的节奏里融入了印度塔布拉鼓的变奏。演出尾声,万红军出现在虚拟舞台上,他身后的全息屏幕播放着这些天雨中工作的珍贵画面。
"清韵弦舞的意义,"他的声音响彻整个元宇宙,"不仅是守护文明的火种,更是让它们在碰撞中绽放新的光芒。就像这场雨,看似阻隔了我们的相见,却让云端的连接更加紧密。"
伊凡凡望着屏幕里的万红军,忽然觉得这场雨下得恰到好处。科技让距离不再是阻碍,而传统则赋予他们跨越时空的共鸣。当月光再次爬上工作室的飞檐,她知道,无论风雨如何,文明的织锦永远不会停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