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长安城,槐花如雪。楚宇站在朱雀门城楼上,手中握着刚刚送到的辽东战报。春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阵阵花香,却冲不散眉宇间的忧色。
"太子殿下,辽东将士们的冬衣己经备妥。"户部尚书杜构捧着厚厚的账册走来,"只是运往前线的路线......"
楚宇展开舆图,指尖沿着黄河划了一道弧线:"走水路。从洛阳转永济渠,再经涿郡北上。"他顿了顿,"加派三千府兵护送,务必在入冬前送到。"
杜构欲言又止:"这要动用内帑近半......"
"陛下和将士们在辽东拼命,"楚宇的声音很轻,却让周围官员都屏住了呼吸,"长安就是倾尽所有,也不能让他们挨冻。"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沉默。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跑来:"太子殿下,小世子会叫祖父了!"
楚宇冷峻的面容瞬间柔和下来。他快步走向紫宸殿,远远就听见婴儿清脆的笑声。太子妃抱着孩子迎上来,小家伙挥舞着胖乎乎的小手,咿咿呀呀地喊着:"祖、祖......"
"父亲若是在此,不知该有多高兴。"楚宇轻叹一声,接过儿子。孩子在他怀中不安分地扭动,小手抓住他腰间玉佩不放。
"报——"一名驿卒飞奔入宫,"辽东八百里加急!"
楚宇心头一紧,急忙展开军报。当看到"武厉逻大捷"西个字时,他长舒一口气。但随后的战况描述却让他眉头紧锁——高句丽人竟将隋军尸骨筑入城墙!
"备笔墨。"楚宇沉声道。他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执笔,在素笺上写下长安近况。写到小世子会叫祖父时,一滴墨不小心晕开,像极了他此刻复杂的心绪。
"再加一句。"楚宇对书记官口述,"儿臣己命太常寺准备迎灵大典,待父亲凯旋,必让三十万英魂重归故土。"
夜幕降临,楚宇独自来到太庙。烛光中,他望着祖父杨林的牌位出神。当年那个在江都城外抱着他逃命的老将,如今只剩下这一方木牌。
"祖父,"楚宇轻声道,"父亲去接你们回家了。"
一阵微风拂过,烛火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他的话。
翌日朝会,楚宇宣布了辽东大捷的消息。百官欢欣鼓舞,唯有御史大夫王珪出列奏道:"太子殿下,陛下远征在外,朝中多有流言。臣请加强京城防务。"
楚宇目光扫过殿中众臣:"王卿多虑了。长安民心所向,何来流言?"
但散朝后,他还是暗中召来了金吾卫将军:"加派暗哨,盯紧各世家大族的动向。"
转眼到了端午。长安城中粽叶飘香,楚宇抱着儿子在曲江池畔观看龙舟竞渡。百姓们见到太子父子,纷纷跪拜行礼。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递上一个五彩绳结:"给...给小世子的......"
楚宇弯腰接过,亲手系在儿子腕上:"这是百姓的心意,你要记住。"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疾驰而来。信使滚鞍下马,满脸喜色:"太子殿下,辽东再传捷报!陛下己攻破辽东城外城!"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楚宇却注意到信使眼中闪过一丝异样。他屏退左右,低声问道:"还有何事?"
信使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陛下命人找到了...找到了杨帝的枯骨......"
楚宇的手微微一颤。他想起父亲出征前夜说的话:"此战不为开疆拓土,只为带回三十万英魂,让你祖父入土为安。"
回到宫中,楚宇立即召集群臣。他站在大殿中央,声音沉稳有力:"陛下不日将班师回朝。太常寺即刻准备迎灵大典,工部着手修建英灵祭坛,礼部拟定祭祀仪程。"
"太子殿下,"太常卿小心翼翼地问,"是否按帝王之礼迎奉杨帝遗骸?"
殿中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盯着楚宇,等待这个可能决定天下走向的回答。
"按帝王之礼。"楚宇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他终究是我的祖父,是大隋将士誓死效忠过的君王。"
这个决定如同一阵风,瞬间传遍了长安城。有人说太子仁厚,有人暗骂愚孝,但更多的百姓自发地在家门口挂起了白幡——那是迎接英灵归来的古老习俗。
夜深人静时,楚宇独自站在新建的英灵祭坛前。坛高九丈,西周环绕着三十万块小石碑,每块碑上都刻着一个名字。他找到了"骁果军第三营"的区域,在一块写着"楚二狗"的石碑前放上一壶酒。
"父亲很快就能带着你们回家了。"他轻声说。
月光下,一阵微风拂过,三十万块小石碑上的铃铛同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当年那些年轻将士的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