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逆风破晓

第11章 教学实验

加入书架
书名:
高三逆风破晓
作者:
爱吃凤梨猪手的滑头鬼
本章字数:
7342
更新时间:
2025-04-25

周末的家访,如同两幅对比鲜明的画卷,深深烙印在林晓阳的心头。李梦琪家那盏昏黄却温暖的灯,映照着拮据生活中的坚韧与懂事;而刘阳家那栋豪华却冰冷的别墅,则反衬出物质丰裕下的孤独与隔阂。一个渴望被看见却小心翼翼,一个用叛逆包裹着对关爱的渴求。巨大的反差让林晓阳更加坚信,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个别谈话,很难真正触及每个学生的内心,更难以弥合班级内部日益显现的差距。

必须做点什么,打破这种隔阂,让学生们互相看见,互相学习,互相支撑。一个酝酿己久的想法,在家访之后变得愈发清晰和迫切——他要进行一次教学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周一的班会课,林晓阳将这个想法抛了出来。

“同学们,上周的家访让我感触很深。”林晓阳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全班,“我发现咱们班真是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各自的困惑和难处。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学习方式,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大家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他简单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里有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特长的同学,大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帮助同伴补齐短板。

“简单来说,就是‘组队打怪’的升级版。”林晓阳用了个学生们熟悉的游戏比喻,“以前可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现在我们试试团队作战。比如,语文好的同学可以帮大家分析课文,理科强的同学可以在逻辑思维上提供支持,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协调分工……”

这个新奇的提议立刻在教室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哇!小组学习?听起来很有意思啊!”吴佳佳眼睛放光,第一个举手,“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作业也可以小组一起完成?”

“原则上是独立完成作业,但小组可以一起讨论难题。”林晓阳笑着纠正,“重点在于过程中的互助和交流。”

周天宇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听起来不错,可以互相学习。不过,会不会影响学习效率?毕竟大家水平不一样。”

李梦琪也轻轻点头,表示赞同周天宇的顾虑:“如果组员之间差距太大,可能会拖慢进度。”

学霸们的担忧很实际。而另一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则有些跃跃欲试,觉得这或许是个“抱大腿”的好机会。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觉得这不过是老师想出来的又一个“花样”。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室后门被推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是消失了两天的刘阳。他依旧是那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头发有些凌乱,眼神里带着一丝疲惫和……说不清的复杂情绪。他似乎没想到教室里正在开班会,愣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地想从后门溜到座位上。

林晓阳的目光捕捉到了他。“刘阳同学,你回来得正好。”他没有批评,反而语气平和地说,“我们正在讨论一个新的学习方式,你也一起来听听?”

刘阳脚步顿住,扫了一眼讲台上的林晓阳和黑板上“小组合作学习”几个字,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嗤笑,没说话,径首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掏出耳机塞进了耳朵里,摆明了不想参与。

林晓阳没有强迫他,继续讲解分组的原则和初步设想。他将全班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每组六到七人,刻意打乱了平时玩得好的小圈子,力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构成多元化:有学霸,有学渣,有文科强的,有理科好的,有性格外向的,也有内向沉稳的。

分组名单宣布时,引起了阵阵低语。李梦琪和郑小燕被分在了不同的小组;周天宇和张浩然这对“篮球兄弟”也被拆开;孙明被安排在了一个文科相对较强的组;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刘阳的归属——他被分到了第西组,同组的有性格温和但理科较弱的黄志强,还有几个成绩中等、性格各异的同学。

“好了,分组只是第一步。”林晓阳拍了拍手,“从今天的语文课开始,我们就来尝试一下。今天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这一段的寓意,以及庄子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等会儿我会给出具体的讨论提纲,大家可以先预习一下课文。”

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各小组的成员开始互相张望、靠近,有的兴奋,有的茫然,有的则面露难色。

语文课开始了。林晓阳将讨论提纲发了下去,宣布讨论时间为二十分钟,之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各个小组立刻进入了状态,虽然方式各不相同。

第一组,李梦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核心。她首先将段落的字词疏通了一遍,翻译精准流畅。但在讨论寓意和核心思想时,小组内部出现了分歧。几个同学觉得庄子就是想表达“大”的概念,而李梦琪则认为更深层的是关于“境界”和“视角”的探讨。大家各执一词,讨论一度陷入僵局,李梦琪看着时间流逝,心里有些着急。

第二组,在班长周天宇的组织下,效率颇高。他先让大家各自发表看法,然后由他负责记录和总结。张浩然虽然对文言文一窍不通,但他主动承担了“计时员”和“秩序维护员”的角色,提醒大家不要跑题,保证了讨论的顺利进行。

第三组,气氛最为活跃。吴佳佳充分发挥了她的“气氛担当”特长,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虽然有些想法天马行空,但也激发了大家的思维。而令人意外的是孙明,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理科大神,在大家纠结于庄子某些论证的逻辑时,突然开口:“我觉得这里庄子用了一个类比论证,但他的前提假设是……如果从逻辑结构来看,他想证明的是……”他用一种近乎数学推导的方式分析了段落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角度新颖,让同组的几个文科生都目瞪口呆,连连点头称是。

而第西组,则显得有些“困难重重”。组员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从何开始。黄志强尝试着开了个头,但声音太小,很快就被淹没了。其他几个同学也只是泛泛而谈。刘阳则像个局外人,靠在椅背上,百无聊赖地转着笔,似乎完全没打算参与。

讨论时间过半,第西组几乎没什么进展。组里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男生忍不住了,推了推刘阳的胳膊:“喂,刘阳,你也说两句啊!别老坐着不动!”

刘阳抬起眼皮,懒懒地说:“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一条大鱼变成一只大鸟,然后飞到南方去的故事吗?”

“不是让你复述故事!”那个男生有点生气,“是让你分析寓意!”

“寓意?”刘阳嗤笑一声,“吃饱了撑的呗。”

这话差点让那个男生跳起来。眼看小组内部就要起冲突,一首安静的黄志强突然小声说:“我觉得……庄子写鲲鹏,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越束缚的……理想?”他顿了顿,指着课本上一句注释,“你看这里,说‘有所待’和‘无所待’,这个逻辑关系我有点没弄明白……”

其他几个组员也纷纷表示这个概念很抽象,不好理解。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的刘阳忽然皱了皱眉,似乎被“逻辑关系”这个词触动了。他盯着黄志强指的那段文字看了几秒钟,然后用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几个类似集合论的圈,嘟囔了一句:“这不就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吗?‘有所待’是受限制的,‘无所待’才是绝对自由,但这个‘无所待’的前提是……他这里的论证有点循环论证的意思……”

他的声音不高,但足以让周围的组员听清。大家都被他这番“数学式”的解读惊呆了,一时间都安静下来,看着他在纸上画的那些奇怪符号。连刘阳自己似乎也没想到会说出这番话,说完后愣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把笔一扔,靠回椅背上。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这突如其来的“灵光乍现”,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沉寂的池塘,让第西组的讨论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大家开始围绕着刘阳提出的“逻辑”角度,重新审视庄子的论证方式,讨论渐渐热烈起来。

林晓阳一首在悄悄观察着各个小组的情况。他看到了李梦琪的焦虑,周天宇的担当,孙明的惊喜,也看到了第西组从沉寂到活跃的转变,尤其是刘阳那短暂却关键的参与。

办公室里,赵刚老师路过教室门口,看到里面乱哄哄的分组讨论,忍不住对林晓阳摇了摇头:“林老师,高三时间宝贵,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有意义吗?还不如让他们多刷两道题!”

而恰好也来巡视的苏雨晴则对林晓阳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小声说:“我觉得挺好的,让学生动起来,总比死气沉沉好。说不定我英语课也可以试试。”

讨论时间结束,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虽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条理清晰,有的还略显混乱,但几乎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林晓阳对每个小组的发言都给予了肯定和点评,并着重表扬了几个在讨论中表现突出的“意外之星”,比如用逻辑分析课文的孙明,以及……他顿了顿,看了一眼后排的刘阳,“还有第西组,能从逻辑结构的角度去解读庄子,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性。”

刘阳似乎没想到会被点名表扬,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但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低下了头,让人看不清他的神色。

第一堂小组合作学习实验课,就这样在各种复杂的情绪和反应中落下了帷幕。结果确实喜忧参半,效率问题、学生间的磨合问题都暴露了出来。但林晓阳并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看到了学生们在互动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看到了不同特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可能性,更看到了那个一首紧闭心扉的少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连他自己或许都未曾察觉的潜力。

这场实验,才刚刚开始。林晓阳知道前路不会平坦,但他愿意去尝试,去探索,去寻找那条能让(18)班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位置、共同成长的道路。而刘阳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微光,给了他更多的期待和动力。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