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王梅老师那严谨到令人窒息的物理“精密仪器室”里出来,学生们还没完全缓过神,下一节课的铃声就响了。当看到化学老师陈远抱着一堆瓶瓶罐罐、脸上带着神秘笑容走进教室时,整个(18)班的空气仿佛瞬间解冻,从零下切换到了春天模式。
与王梅老师的一丝不苟、赵刚老师的“咆哮式”教学截然不同,陈远老师的化学课,更像是一场充满了奇幻色彩的“魔法秀”。陈远老师年纪不大,三十出头,穿着休闲,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不像个严肃的老师,倒像个邻家大哥哥。他从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甚至允许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小声讨论。他的课堂,永远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比喻和令人意想不到的实验。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化学反应速率,”陈远放下手中的仪器,笑呵呵地开口,“今天呢,我们来认识一位能让化学反应‘坐上火箭’的神奇朋友——催化剂!”
他拿起一个锥形瓶,里面装着无色的过氧化氢溶液。“大家看,现在它很平静,对吧?分解得很慢,几乎看不出变化。”他晃了晃瓶子。
学生们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但是,”陈远神秘地眨了眨眼,拿起另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粉末,“如果我们请来一位‘魔法师’……”他小心翼翼地将少量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倒入锥形瓶中。
奇迹发生了!原本平静的液体瞬间剧烈地沸腾起来,产生大量的气泡,瓶口甚至冒出了白色的水蒸气!
“哇——!”教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
“看到了吗?”陈远得意地举起仍在剧烈反应的锥形瓶,“这位‘魔法师’就是二氧化锰,它自己没怎么变,却大大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这就是催化剂的‘魔法’——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他没有急着讲解原理,而是趁热打铁:“这就像什么呢?就像你们谈恋爱……”
“哄——!”全班哄堂大笑,气氛瞬间被点燃。连后排昏昏欲睡的几个男生都来了精神。
陈远也笑了:“别笑啊,我说真的。比如,你想追一个女生,本来可能要磨叽很久,但如果有个好朋友在旁边帮你敲边鼓、出主意、创造机会,是不是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这个好朋友,就是‘催化剂’!他促进了你们‘反应’的发生,但他自己并没有变成你的女朋友,对吧?”
这个生动又有点“八卦”的比喻,让学生们在笑声中秒懂了催化剂的定义和特点,比死记硬背概念要深刻得多。
接下来是分组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下教室里更热闹了。各个小组围着实验台,兴奋地操作着试管、滴管和酒精灯。
“快看快看!加了这个(氯化铁溶液),颜色变了!”
“我们这组用土豆块,反应好慢啊……”
“老师,这个加热后反应更快了!”
王小雨看着试管里因为加入不同催化剂而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变化和反应速率,眼睛亮晶晶的。她拿出速写本,飞快地将这些奇妙的色彩和动态记录下来,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黄色配上气泡的质感,可以用在背景渲染上……那个棕色的沉淀,像不像秋天的落叶……”化学反应在她眼里,变成了调色盘和创作灵感。
李梦琪则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她很认真地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但动作总有些僵硬,不是滴管没拿稳滴多了试剂,就是点酒精灯时有些犹豫。她看着同组同学麻利的操作,脸上露出一丝羡慕和不易察觉的焦虑。她很努力地想跟上,但实验操作对她来说,似乎比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还要难。
而最让林晓阳(他有时会悄悄在后门观察各科老师上课)和陈远都感到意外的,是刘阳的表现。在之前的物理实验课上,他就展现出了一点兴趣,而在化学实验课上,这种兴趣似乎被进一步放大了。他所在的小组,一开始也有些混乱,但刘阳很快就皱着眉头,默默地接过了主导权。他看实验步骤异常专注,操作仪器动作精准而稳定,甚至在同组同学不小心打翻试剂瓶时,他都能迅速而冷静地用沙子覆盖处理,没有丝毫慌乱。他话不多,但每一步都清晰准确,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小组是完成实验最快、现象最明显的小组之一。
陈远走过去,看着他们小组完美的实验结果,笑着拍了拍刘阳的肩膀:“刘阳同学,可以啊!动作很规范,思路也很清晰!看来你很有做化学实验的天赋嘛!”
刘阳似乎没想到会被表扬,身体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抬起头看了陈远一眼,没说话,但眼神里那份惯有的冷漠和不耐烦,似乎消散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被认可后的细微光芒。
“下次实验课,你来当你们小组的组长,怎么样?”陈远趁热打铁,提出了邀请。
刘阳愣住了,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他看了看陈远真诚的笑脸,又看了看旁边同样惊讶的组员,沉默了几秒钟,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感觉像是玩了一场有趣的“魔法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点。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陈远的教学方式完全认同。办公室里,赵刚老师就曾不止一次地对林晓阳抱怨:“陈老师那课,搞得花里胡哨的,又是比喻又是实验,学生是开心了,但能学到多少东西?化学知识点那么多,光靠这些‘小把戏’,能应付高考吗?我看是本末倒置!”
陈远听到了,也不生气,笑呵呵地回应:“赵老师,话不能这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先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他们才愿意主动去学。死记硬背,效果未必好。再说了,化学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动手,多观察,印象才深刻。”
林晓阳在一旁听着,没有轻易站队。他看到了陈远课堂上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也理解赵刚对高考压力的焦虑。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各有侧重,也各有道理。他越来越觉得,评价一种教学方式的好坏,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它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也为了回应质疑,陈远组织了一次化学小测验,内容就是最近几节课讲的反应速率和催化剂相关知识。题目出得并不算简单,既有基础概念,也有结合实验的分析题。
成绩出来后,结果让那些质疑者闭上了嘴。(18)班的化学平均分相当不错,几个平时化学成绩平平的学生,这次也考得很好。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刘阳,他的卷面干净整洁,基础题几乎全对,实验分析题也答得很有条理,总分竟然排在了班级前列!
拿到成绩单的陈远,特意找到林晓阳,兴奋地说:“林老师,你看看刘阳这次的化学成绩!我就说这孩子有天赋吧!他不是学不会,是看他想不想学,用什么方式引导他学!”
林晓阳看着那张出人意料的高分卷子,又想起刘阳在实验课上专注的神情,心中感慨万千。是啊,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能够点燃他们内心火花的、最适合的那把钥匙。严谨如王梅,或许能敲开孙明那样的逻辑之门;激情如赵刚,或许能鞭策需要压力的学生;而生动如陈远,则可能唤醒像刘阳这样、内心封闭但渴望探索的孩子的好奇心。
林晓阳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加清晰了。作为班主任,他不仅要管理班级,更要像一个细心的园丁,了解每一株“幼苗”的特性,为他们匹配最合适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