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逆风破晓

第15章 生命课堂

加入书架
书名:
高三逆风破晓
作者:
爱吃凤梨猪手的滑头鬼
本章字数:
5514
更新时间:
2025-04-25

如果说陈远老师的化学课是一场充满惊喜的“魔法秀”,那么紧随其后的生物课,则更像是一次回归自然的“田野漫步”。生物老师李明哲,是一位充满活力、笑容阳光的中年男士,他的课堂,总是洋溢着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好奇。他不像赵刚那样强调刷题,不像王梅那样追求极致严谨,也不像陈远那样依赖酷炫实验,他的“法宝”,是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巧妙地融入鲜活的日常生活和触手可及的自然之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待在教室里了!”李明哲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神秘地宣布,“我们要去校园里,上一堂‘行走的生物课’!”

“哇!太好了!”教室里顿时一片欢呼。经历了数学的“魔鬼轰炸”、物理的“精密压迫”和化学的“魔法冲击”,一听说可以离开教室去户外,学生们积攒的疲惫和压力仿佛瞬间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今天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生态系统。”李明哲老师拿起几张手绘的校园植物分布图,“别小看我们这个小小的校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它们,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发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和简易的放大镜,要求大家记录下看到的植物种类、昆虫活动、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比如哪些昆虫喜欢停留在哪种植物上,有没有发现捕食关系等等。

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教学楼,来到了校园里那片绿意盎然的小花园和草坪。九月下午的阳光温暖和煦,微风拂过,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学生们像一群被放出笼子的小鸟,叽叽喳喳,兴奋地散开。

体育特长生张浩然立刻展现出了他过人的精力,拿着记录表和放大镜,在草丛和花圃间跑来跑去,一会儿指着树上的鸟窝大喊:“老师快看!那里有鸟!是消费者!”一会儿又趴在地上,对着一群蚂蚁研究半天:“它们在搬什么?是食物残渣吗?那它们算分解者还是消费者?”他的热情感染了同组的同学,大家纷纷围拢过来,兴致勃勃地观察着。

而平时安静内向的郑小燕,在熟悉的花草树木面前,则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博学”。当同组同学对着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野草叫不出名字时,她走上前,仔细看了看叶子和花瓣,小声说:“这个我们老家叫‘紫花地丁’,可以入药的,清热解毒。你看它的叶子是这种锯齿状的……”她不仅能认出很多不起眼的植物,还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性和在家乡的用途。这让同组的城市学生们大为惊奇,纷纷向她请教。李明哲老师也注意到了,走过来笑着对郑小燕说:“小燕同学懂得真不少啊!看来你的生活经验就是最好的生物课本!”郑小燕被老师当众表扬,脸颊微红,但眼神里充满了自信的光彩。

王小雨则带着她的速写本,坐在一棵大树下。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忙着寻找和记录,而是静静地观察着。一片飘落的银杏叶,一只停留在花瓣上的蝴蝶,甚至石头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都成了她笔下的素材。她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叶片的脉络,用不同的笔触表现蝴蝶翅膀的轻盈和草叶的韧性。对她来说,这堂课不仅是生物课,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美学课。

身体相对虚弱的黄志强,没有像张浩然那样到处跑动,而是选择了一处安静的角落,拿着放大镜,非常专注地观察着一株蒲公英。他仔细看着那毛茸茸的种子,看着旁边爬过的小瓢虫,看得极其认真。他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呼吸也比其他同学略微急促,但他眼中闪烁着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他一边观察,一边在记录本上写着什么,偶尔还会翻开生物课本进行对照。林晓阳(他利用课间也跟了出来,想看看这堂特殊的户外课)悄悄走近,看到黄志强的记录本上,除了观察记录,还写着一些关于植物结构、昆虫分类的思考,甚至还有“细胞分裂”、“基因突变”等更深入的名词。

这堂“行走的生物课”无疑是成功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感受到了生物学的魅力,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然而,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并非没有“杂音”。隔壁班的学生看到(18)班在花园里“玩”,纷纷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也有其他老师私下议论,觉得李明哲“太会玩了”,担心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毕竟高三了,时间宝贵。甚至(18)班内部,也有少数习惯了传统课堂的学生悄悄嘀咕:“这样玩一节课,能学到多少东西啊?还不如在教室里多讲几道题呢。”

李明哲似乎早己料到这些反应。在户外课的最后总结环节,他并没有首接反驳这些质疑,而是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和发现。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我们看到了蜘蛛捕食苍蝇”、“我们发现向日葵真的会跟着太阳转”、“原来这种小草的根系这么发达”……李明哲微笑着引导大家将这些零散的观察与课本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食物链、植物的向光性、根系的适应性等等。他还当场进行了几个知识点的小提问,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结合刚才的观察,准确地回答上来。

“大家看,”李明哲最后总结道,“生物学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它是活生生的,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我希望通过这堂课,大家能明白,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更发生在每一次用心的观察和思考中。把知识用起来,去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才是学习生物的真正意义。”

这番话,让那些原本还有些疑虑的学生也若有所思。事实证明,这堂看似“玩乐”的课,学习效果并不差,甚至因为印象深刻,比单纯的课堂灌输记得更牢。

林晓阳在一旁听着,心中充满了共鸣和启发。他看到了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中那种放松、投入的状态,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和求知欲。这与他自己尝试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某种理念上是不谋而合的——都是试图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李明哲老师这种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更是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元素?比如,结合校园的景物来学习写景散文?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来练习人物描写?

这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物课,很快就在学生们中间传开了口碑,成了大家在高压学习下期待的一抹亮色,一个可以暂时喘口气、感受自然的“解压阀”。

而对于黄志强来说,这堂课的意义则更为深远。当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微小而顽强的生命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体,想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课后,他主动找到了李明哲老师,询问了很多关于生物医学方面的问题。李明哲耐心地进行了解答,并鼓励他要对生命保持敬畏和探索之心。

那天晚上,黄志强在自己的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我想学医。我想了解生命的奥秘,我想帮助像我一样被病痛困扰的人。”这个因为一堂生动的生物课而更加清晰和坚定的目标,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给了他对抗病弱身体、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

林晓阳并不知道黄志强内心的这个决定,但他能感受到,经过不同风格老师的轮番“洗礼”,(18)班的学生们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