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逆风破晓

第47章 互助小组

加入书架
书名:
高三逆风破晓
作者:
爱吃凤梨猪手的滑头鬼
本章字数:
5364
更新时间:
2025-05-15

随着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三(18)班的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被前所未有地调动起来。然而,林晓阳敏锐地观察到,虽然单科的进步令人欣喜,但班级整体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形成。学生们大多还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助。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林晓阳心想,“要让(18)班这艘船真正乘风破浪,必须让船上的每个人都成为彼此的助力。”

在一次班会课上,他正式提出了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的构想。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家在各个学科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每个人的优势和短板不同。有的人理科强,有的人文科好;有的人擅长理论推导,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林晓阳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为了让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提议,在班级内部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互助小组?”台下响起一阵议论声。

“怎么个互助法?”

“是按成绩分,还是自愿组合?”

“小组将根据大家的学科特点和个人意愿来组建。”林晓阳解释道,“比如,可以成立数理化小组、语英政史小组,或者根据某个薄弱环节成立专题小组,比如作文提升小组、实验操作小组等等。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制定计划。小组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之前的个性化辅导和各种实践活动,己经让他们体会到了改变带来的好处,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大家充满了期待。

经过一番讨论和自荐、推荐,几个核心的互助小组很快成立了:

实力强劲的赵雪,在大家的推举下,略带一丝惊讶却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数理化攻坚小组”的组长。她的任务艰巨,不仅要保持自己的领先,还要帮助组内几位理科基础薄弱的同学。

语文课代表李梦琪则毫无悬念地负责起了“语英政史综合小组”,她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几位“偏科”严重的理科生提升语文,特别是老大难的作文水平。

物理兴趣小组的活跃分子孙明和周天宇,则联合成立了“物理探究小组”,吸引了包括刘阳在内的一批对物理实验或竞赛感兴趣的同学。

此外,还根据需要成立了“英语口语小组”、“化学实验帮扶组”等小型机动小组。

林晓阳为每个小组提供了指导原则: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定期活动、及时反馈。他鼓励小组内部形成“小老师”制度,让擅长的同学主动讲解,也鼓励遇到困难的同学大胆提问。

互助小组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自习课、课间、甚至午休时间,都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数理化小组的活动地点常常设在教室后方的空地。起初,组员们面对赵雪这位“学霸组长”还有些拘谨,不敢提问。赵雪也有些不适应,讲解题目时语速快,逻辑跳跃,让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

“赵雪同学,你讲得太快了,这个公式怎么推导出来的,我没听懂……”吴佳佳小声地打断了她。

赵雪愣了一下,看着吴佳佳和其他几位同学同样迷茫的眼神,她深吸了一口气,想起了林老师说的“耐心”和“帮助他人也是提升自己”,放慢了语速,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重新讲解。当看到吴佳佳终于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时,赵雪的心里竟然涌起一种比自己解出难题更强烈的成就感。她发现,原来把知识讲明白,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她开始学习如何更有耐心地倾听,如何用更浅显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展现出了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领导潜力和温和一面。

李梦琪的语文小组则充满了书香气。她针对理科生逻辑思维强但文字表达弱的特点,没有一开始就讲空泛的写作技巧,而是从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入手,引导大家提炼论点、组织论据。她还鼓励大家多阅读,分享好的文章片段,甚至组织小型的辩论赛来锻炼语言组织能力。渐渐地,几位理科生的作文不再是干巴巴的条条框框,开始有了文采和思想的闪光点。

物理探究小组更是热闹。孙明和周天宇负责讲解理论和难题,而刘阳则成了当之无愧的“首席实验员”。他对抽象的公式依旧头疼,但在实验操作上却得心应手。当小组同学对某个电路连接或者仪器使用感到困惑时,刘阳总能三下五除二地搞定,并用他那简洁(甚至有些粗鲁)的语言解释清楚操作要点。“这儿,线接错了,应该并联不是串联!”“你看,透镜要这么调,才能聚焦!”他开始主动帮助别人,虽然话不多,但行动很实在。在这个小组里,他不再仅仅因为篮球而受到关注,他在物理实践上的特长得到了认可,找到了一种新的归属感。

当然,互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学生习惯了单打独斗,不适应小组讨论的节奏;有的小组因为学习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甚至出现了个别“搭便车”、不愿付出的现象。

林晓阳密切关注着各个小组的动态,及时介入引导。他会单独找不适应的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尝试融入;他会参加小组的讨论,帮助他们协调分歧,找到共识;对于“搭便车”的现象,他则会和组长沟通,建立更明确的分工和评价机制。一次,英语口语角的两个同学因为练习方式(一个是背诵派,一个是对话派)争执不下,林晓阳引导他们认识到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可以结合进行,比如先背诵积累,再通过对话应用。小小的摩擦,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互相理解中,逐渐化解。

在互助小组的推动下,(18)班的班级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以前可能因为成绩差异而存在的隔阂,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渐渐消弭。课堂上,敢于提问的学生多了,讨论问题的声音也多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正能量在班级里悄然生长。

很快,又一次月考来临。成绩公布后,结果令人振奋——(18)班的整体成绩再次实现了稳步提升!更让林晓阳欣慰的是,那些积极参与互助小组的学生,无论原本基础如何,普遍都取得了比以往更明显的进步!赵雪小组的几位理科困难户,数学和物理成绩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李梦琪小组的几位理科生,语文作文得分有了显著提高;而刘阳,虽然物理总分提升有限,但实验相关的题目几乎没有失分!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互助小组的模式,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在随后召开的全校教师会议上,林晓阳详细介绍了高三(18)班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他分享了赵雪、李梦琪、刘阳等学生的转变,展示了班级氛围的积极变化。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老师的广泛兴趣和讨论。

会议结束后,校长特意找到了林晓阳,拍着他的肩膀,赞许地说:“林老师,你们(18)班这个互助小组搞得好啊!真正把‘以生为本’落到了实处,调动了学生的内生动力。这种经验值得在全校推广!你们班现在真是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了!”

得到校长的肯定,林晓阳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知道,这面“旗帜”的背后,是所有(18)班师生共同的努力和付出。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