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有时是润物细无声的。在高三(18)班这个曾经被视为“问题集中营”的班级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正悄然发生在刘阳身上。
林晓阳是第一个敏锐捕捉到这丝变化的。曾经,刘阳是课堂纪律的“老大难”——要么是后排雷打不动的“睡神”,要么干脆逃课去操场打球,作业本永远是崭新的,除了名字一无所有。但最近,林晓阳发现,那个总是靠窗望天的身影,似乎“安分”了许多。
物理课上,王梅老师在演示电磁感应实验时,林晓阳注意到刘阳没有睡觉,而是支着下巴,眼神罕见地聚焦在老师手中的线圈和电流表上,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化学课上,陈远老师讲解有机物结构时,刘阳虽然还是一脸“听不懂”的表情,但至少没有再看窗外或者玩手机,而是偶尔会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胡乱画着分子式。
更让林晓阳惊讶的是,刘阳开始交作业了!虽然物理和化学作业上依然是大片的空白和显而易见的错误,但至少不再是只有名字的“白卷”。上面出现了演算的痕迹,涂改的印记,甚至还有几道简单选择题的答案——尽管大部分是错的。
“这小子……难道真的开窍了?”林晓阳心中既惊讶又欣慰。他想起之前物理兴趣小组和化学实验课上刘阳的表现,那份对动手操作的专注和天赋,绝非伪装。也许,这颗看似顽劣的种子,只是需要找到适合他生长的土壤?
林晓阳决定找刘阳谈谈,但没有选择首接的质问或说教。一次物理课课前,王梅老师走到刘阳座位旁,指着他桌上一道物理题的草稿:“这道力学题,你分析受力方向的思路是对的,但忽略了摩擦力。上节课刚讲过,再想想?”
刘阳显然没料到物理老师会突然跟他讨论题目,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还是拿起笔,重新看向那道题,嘴里嘟囔了一句:“摩擦力……忘了……”
这时林晓阳也正好过来,没有多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物理和化学,很多原理其实很有意思,特别是跟实验结合起来。你动手能力强,这是很大的优势。遇到不懂的,多问问老师,或者小组里的同学。”
与此同时,林晓阳也通过家访和与刘阳父母的几次电话沟通,对这个“浪子”的家庭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刘阳的父母忙于生意,常年在外奔波,对他疏于管教,沟通方式也简单粗暴,要么是物质满足,要么就是成绩不好时的责骂。长期的忽视和缺乏正确的引导,或许正是他叛逆行为的重要根源。这让林晓阳在面对刘阳时,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他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简单的批评和施压效果甚微,更需要的是引导和持续的关注。
物理老师王梅也注意到了刘阳的变化,并给予了他格外的关注。她会有意在课堂上提一些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问题,鼓励刘阳回答;在批改他的作业时,即使错误很多,她也会找出其中仅有的亮点进行标注和鼓励;兴趣小组活动时,她会交给刘阳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实验任务,并耐心指导。
“刘阳,这个电路你接得很快很规范,如果能再注意一下导线的整齐度就更好了。”
“这道题虽然结果错了,但你尝试用能量守恒定律去分析,这个思路值得肯定。”
王梅老师的鼓励像和煦的春风,一点点吹散着刘阳内心的坚冰。他感受到了久违的被认可和被期待的感觉。
班级里的同学也渐渐感受到了刘阳的转变。起初,大家对他突然开始“学习”感到惊讶甚至有些不习惯。但看到他不再惹是生非,开始认真听讲(虽然表情依旧很酷),甚至在物理小组里还能帮上忙时,大家对他的态度也从之前的疏远、敬而远之,慢慢转变为好奇和接纳。自习课上,如果刘阳遇到难题卡壳,旁边的同学有时会小声提示一句;小组讨论时,大家也会自然地把他拉进来,听听他对实验操作的看法。
当然,转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刘阳内心充满了挣扎。多年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面对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他依然感到吃力甚至烦躁。有好几次,他把写满错误答案的练习册狠狠摔在桌上,想要故态复萌。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接纳、以及内心深处那份对物理化学世界隐约产生的兴趣,又让他一次次地捡起笔,重新开始。他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学着静下心来思考,虽然进步缓慢,但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让他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林晓阳看在眼里,他没有因为刘阳暂时的挫败而批评他,也没有因为他一点点的进步而过分表扬。他保持着一种严格要求与理解包容并存的态度,在刘阳懈怠时提醒他,在他进步时给予肯定,在他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他相信,对于刘阳这样的孩子,持续的、恰到好处的关注,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甚至,林晓阳还察觉到刘阳与父母关系的一些微妙变化。一次电话沟通中,刘阳的母亲惊讶地告诉林晓阳:“这孩子最近回家话多了点,还会问我们厂里机器的一些原理……虽然我们也不懂,但感觉他好像……没以前那么犟了。”
这天晚自习结束后,刘阳磨磨蹭蹭地留到了最后,在林晓阳准备离开办公室时,他鼓起勇气敲响了门。
“林老师……”刘阳站在门口,有些局促不安。
“刘阳?有事吗?”林晓阳温和地看着他。
“我……我想问问……”刘阳挠了挠头,似乎在组织语言,“就是……像我这样,以前那么差……现在开始学……还来得及吗?物理……好像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做实验的时候……”他的声音越来越低,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渴望。
这是刘阳第一次主动和林晓阳谈论学习和未来的话题。林晓阳心中涌起一阵暖流,他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刘阳,”林晓阳认真地看着他,“只要你想学,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你有你的优势,特别是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现象的首觉。找到兴趣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支持你。”
这次简短的谈心,似乎给了刘阳莫大的鼓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学习的态度更加专注了。
不久后的一次物理测验,成绩发下来,刘阳拿着自己的试卷,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他的物理成绩,第一次达到了班级的中等水平!虽然离优秀还有很大差距,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那天晚上,林晓阳批改作业时,看到桌边王梅老师拿来的刘阳的物理作业本,虽然字迹依然潦草,解题步骤也还有疏漏,但相比以前,己经工整和完整了许多。林晓阳拿起红笔,在作业本的扉页上,认真地写下了一行字:
“相信自己,你能行!”
窗外夜色渐浓,但(18)班教室的灯光,似乎又明亮了几分。坚冰之下,暖意正在汇聚,一个曾经迷途的少年,似乎正在寻找回航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