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考试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班级在学习上的问题,也让林晓阳意识到,光靠说教和鼓励还不够,一个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同样重要。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同学们,关于咱们班的纪律问题,”林晓阳清了清嗓子,看着台下,“我有个想法,想和大家商量一下。”
学生们立刻竖起了耳朵,心想:来了来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终于要烧到纪律上了吗?
“我觉得吧,大家都是准成年人了,老是靠老师盯着、管着,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管得太死,容易扼杀大家的个性和……嗯,创造力?”林晓阳斟酌着用词,“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一起制定一套属于我们(18)班自己的‘班级公约’?比如,关于手机怎么管理,自习课怎么保证效率,甚至可以搞个‘班级贡献积分制’,做好事加分,犯错误……就扣分,分数高的同学期末有奖励,怎么样?”
这个提议一出,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
“自己定班规?这敢情好啊!”吴佳佳第一个兴奋起来,“那我是不是可以提议‘上课允许吃零食’?”
“你想得美!”周天宇立刻反驳,“自己定规矩,是为了更好地自我管理,不是为了放飞自我!”
“我同意班长的看法,”李梦琪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说,“有明确的规则,大家遵守起来才有依据,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切,麻烦。”后排传来一个懒洋洋的声音,是刘阳。他难得地没有睡觉,抬起头,嘴角带着一丝嘲讽,“规矩再多有啥用?想遵守的自然会遵守,不想遵守的,你定一百条也没用。”
“话不能这么说,”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生反驳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都在一个集体里,总得有个共同遵守的底线吧?”
“就是就是!比如手机,上课老有人偷偷玩,影响别人!”
“自习课也是,总有人说话,吵死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显然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但也各有各的想法和担忧。
林晓阳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耐心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时不时引导一下:“嗯,这位同学的担忧有道理,那我们怎么设计规则才能让大家更愿意遵守呢?”“关于手机管理,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完全禁止?还是分时段管理?”
整个班会课,与其说是林晓阳在宣布规定,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民主生活会”。学生们充分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争论着,妥协着,也学习着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诉求和达成共识。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一套充满了(18)班特色的“班级公约(试行版)”勉强出炉了。里面既有关于迟到早退、课堂纪律、作业上交等常规要求,也加入了一些新颖的条款,比如设立“手机保管箱”,上课前自觉上交,下课后取回;自习课实行“静音模式”,违者负责打扫卫生一周;以及那个充满争议的“班级贡献积分制”,由班委负责记录,定期公示。
虽然这份公约看起来还有些粗糙,甚至有些理想化,但毕竟是大家共同参与制定的。林晓阳看着学生们脸上那既兴奋又带着点不确定的表情,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后续的执行。
而刘阳,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几乎没再发言,只是在最后投票时,象征性地举了下手,眼神里却依旧带着一丝玩世不恭。林晓阳知道,这位“高冷玩家”,恐怕会是新规执行的最大变数。但这把“火”既然点起来了,他就没打算让它轻易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