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空气中己经弥漫着盛夏的炎热气息,如同高三学子们心中那团越烧越旺的焦虑之火。高考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模拟考试——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简称“二模”)的成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在启航中学高三年级激起了层层涟漪。
(18)班的教室里,气氛显得有些凝重。成绩单像一份份判决书,悄无声息地传递到每个学生手中。班级的整体平均分和上线率依旧保持在年级前列,这让林晓阳略感欣慰。然而,当目光聚焦到个体学生时,情况却并非一片祥和。
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些平日里成绩中游的学生,在这次二模中异军突起,排名大幅跃升,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自信。他们握着成绩单,仿佛握住了通往理想大学的入场券,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更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日里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却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模拟考中遭遇了“滑铁卢”。赵雪的物理出现了一道不该有的计算失误,导致总分比预期低了不少;李梦琪的语文作文审题出现偏差,得分不尽如人意;就连一向稳健的周天宇,也在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上卡了壳。他们的排名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下滑,这对于一向心高气傲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怎么会这样……我明明感觉这次考得还不错啊……”一个女生看着自己的排名,眼圈瞬间红了,豆大的泪珠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
“完了完了,二模都考成这样,高考肯定没希望了。”另一个男生则将成绩单揉成一团,狠狠地砸在了桌子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失落、沮丧、自我怀疑的情绪,像病毒一样在班级里迅速蔓延。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那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如同泰山压顶般笼罩在每个学生心头。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各种考前焦虑的症状开始在部分学生身上显现出来。即便是赵雪、李梦琪这样的尖子生,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迷茫。她们习惯了优秀,习惯了掌声,突如其来的挫败感让她们一时间难以适从。
林晓阳敏锐地察觉到了班级里这股不寻常的氛围。他没有急于去分析试卷,也没有过多地强调成绩,而是默默地观察着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将那些情绪波动较大、出现明显焦虑症状的学生一一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手册上。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心理上的疏导远比知识上的讲解更为重要。
家长们对二模成绩的反应,比以往任何一次模拟考都更加强烈。各种询问成绩的电话、微信消息雪片般飞向林晓阳,也飞向自己的孩子。一些家长在得知孩子成绩不理想后,言语间充满了失望和责备,无形中给本就焦虑的孩子们又增添了一层压力。
“你看看你,才考了这么点分!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们吗?”
“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这次又进步了多少名,你怎么就不能争点气!”
这些话语像一把把尖刀,深深刺痛着学生们敏感的心。家庭,这个本应是避风港的地方,此刻却成了压力的又一个来源。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王老师也再次忙碌起来。她应林晓阳的邀请,来到(18)班,为学生们做了一次关于考前焦虑识别与应对的团体辅导。对于一些焦虑症状特别严重的学生,王老师还安排了单独的心理咨询。
“同学们,考前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适度的焦虑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发挥出最佳水平。”王老师用她温和而有力的声音安抚着学生们,“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比如深呼吸、听音乐、适度运动,或者向信任的人倾诉。”
然而,道理都懂,真正做到却很难。“平常心”三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在“一考定终身”的巨大功利心面前,又有几人能真正保持内心的平静?学生们在焦虑与恐慌中挣扎,在自我怀疑与渴望证明自己的矛盾中煎熬。
深夜,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下,洒在启航中学的每一个角落。
赵雪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天花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睁着眼睛,脑海里一遍遍回放着白天试卷上的错题,以及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助,未来的道路仿佛被一层浓雾笼罩,看不清方向。
而在学校的办公室里,灯光依旧亮着。林晓阳坐在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着(18)班全体学生的二模成绩分析表和一份他自己整理的“学生心理状态评估表”。他仔细地比对着每一个数据,分析着每一个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眉头紧锁,思考着下一步的应对措施。他知道,作为班主任,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寂静的校园里,偶尔能从某个宿舍传来压抑的啜泣声,或者几个学生聚在一起低声倾诉心事的声音。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这些年轻的学子们开始本能地互相寻求慰藉,抱团取暖。风雨欲来,他们需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去迎接那场即将来临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