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不是看我,是因为咱们的蔬菜大棚收成很好,村里的妇女都来参观后,嚷嚷着也要建大棚,想让你回来帮忙指导。”
听了嫂子的话,一阵犹豫:“嫂子,这恐怕有点难度。因为咱们的蔬菜是用了特殊技术的,而这个技术是没法保证全村人使用的。”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但又没法跟大伙说,知道你会为难的。”杨秀也为难地说。
“嫂子,那我想想办法,等我回去再说。”郭宏伟自幼是吃村里人百家饭长大的,他不能忘了本。帮助自己家乡的人们尽快富裕起来,是郭宏伟的内心希望。现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条件了,就要帮大家共同致富。
“好吧,我等你回来。”
清晨,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薄雾,洒在宁静的桃源村。村子里,错落有致的农舍在微光中若隐若现,袅袅炊烟从烟囱中升起,给这个古朴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然而,与这看似祥和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庄里弥漫着的一丝压抑与无奈。
在村子的东头,李婶家的院子里,李婶正吃力地从井里打水。她那瘦弱的身躯在水桶的重压下微微颤抖,每提起一次水桶,都伴随着一声沉重的喘息。李婶的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大小事务全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望着院子里那几株蔫巴巴的蔬菜,李婶的眼神中满是忧虑。“这日子可咋过哟,就靠这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她喃喃自语道。
村西头的张奶奶己经七十多岁了,她的儿子 和媳妇都在外地打工,顾不上老太太的生活。她的背己经驼得厉害,每走一步都显得那么艰难。“唉,儿子媳妇外面打工也不容易,我能帮衬一点是一点。就是这身体,越来越不中用了。” 张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幸好那次郭宏伟回来,给她治好了眼睛,才使老太太方便多了。
在村子中央的大榕树下,几个留守妇女聚在一起,谈论着村里最近发生的事情。“听说了吗?郭宏伟那小子,在自家和杨秀嫂子家的院里建大棚种蔬菜,听说收成可好了。” 一个妇女说道。
“是啊,我也听说了。咱这村里的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咱们这些妇道人家和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要是能像杨秀那样搞点副业,说不定能改善改善生活。” 另一个妇女附和道。
此时,杨秀正从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出来,手里捧着一筐新鲜的蔬菜。她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看到杨秀,几个妇女赶紧围了过去。“杨秀啊,你这大棚蔬菜种得可真好。能不能教教我们,也让我们建个大棚,种点菜,挣点钱。” 其中一个妇女急切地说道。
杨秀笑了笑,说道:“婶子们,这建大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投入不少钱,而且还得掌握一定的技术。”
“杨秀啊,我们知道不容易,但是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你看我们这村里,男人们都走了,家里就靠我们这点地,根本不够生活。你就当帮帮我们这些苦命的人吧。” 另一个妇女眼中含着泪说道。
杨秀看着这些满脸期待的妇女,心中一阵酸楚。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留守妇女,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婶子们,你们的心情我理解。这样吧,我联系让郭宏伟回来一趟,先给你们讲讲建大棚的基本知识,然后咱们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 杨秀说道。妇女们听了,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太好了,杨秀,你可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于是,杨秀就给郭宏伟打电话,述说了村里妇女们的所想。
郭宏伟回到村,首先去了村长郭洪亮的家。
“叔,我听说咱村里人都有建蔬菜大棚的想法,我回来看看。”
“小伟回来很好。大家看到你与杨秀建的蔬菜大棚收成不错,也就都动了心思。你也知道,咱们村条件不好,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就是妇女和老少,地里收成也不好,日子过得比较困难。你既然有这方面的知识,就尽量帮大伙把大棚搞起来,也提高点生活水平。”
“这事我是尽最大努力去帮大家办,可是需要村委会组织一下,共同安排,齐心协力,效果要好一些。”
“行,明天咱们去村委会一块商量,统一组织,再开个村民大会,征求大伙的意见。”
经研究,村委会由妇女主任白珊组织妇女开会讨论,自愿报名,然后各家选择建大棚的地块。由郭宏伟联系施工队,制定预算,按交费的顺序,由施工队建造。
同时,在大榕树下,郭宏伟开始给妇女们讲解建大棚的知识。他讲得很详细,从大棚的选址、搭建,到蔬菜的种植、管理,一一作了介绍。妇女们听得很认真,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此时,阳光己经洒满了整个村子,大榕树下的气氛热烈而温馨。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时,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 —— 资金。建一个蔬菜大棚,需要几千元的投入,对于这些靠种地为生的留守妇女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可怎么办啊,我们哪有这么多钱啊。” 一个妇女焦急地说道。
“要不咱们去找村里的信用社贷款?” 另一个妇女提议。
“贷款?我们这些妇道人家,人家能贷给我们吗?” 有一个妇女担心地说道。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婶站了出来。“姐妹们,我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放弃。咱们可以先凑一凑,然后再想办法借点。只要能把大棚建起来,以后肯定能挣到钱的。” 李婶的话给大家带来了一丝希望。于是,妇女们纷纷表示愿意凑钱。有的拿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有的向亲戚借了一些钱。
在凑钱的过程中,每个妇女都有着自己复杂的心理活动。王姐是村里出了名的节俭,她的丈夫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寄回来的钱她都一分一分地存着。这次为了建大棚,她犹豫了很久,但想到以后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她还是咬咬牙,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这钱可是我攒了好久的,希望这次能有个好结果。要是大棚真能挣钱,以后家里的日子就好过了。” 王姐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刘嫂则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她虽然也为钱发愁,但她总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姐妹们,咱们一起努力,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大棚就是咱们的希望,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建好。” 刘嫂一边说着,一边积极地联系亲戚朋友,借钱凑数。
经过几天的努力,妇女们终于凑齐了一部分资金。然而,距离建大棚所需的资金还差很多。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郭宏伟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去找村里的一些成功人士,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郭宏伟首先找到了村里的首富赵老板。赵老板在城里开了一家工厂,生意做得很大。郭宏伟向赵老板详细地介绍了留守妇女们建大棚的计划,并说明了目前面临的资金困难。赵老板听了,沉思了片刻,说道:“宏伟啊,你这个想法不错。咱们村的留守妇女确实不容易,我也应该为她们做点什么。这样吧,我赞助一部分资金,帮助她们建大棚。” 郭宏伟听了,心中大喜。“赵老板,太感谢您了。您的帮助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在赵老板的带动下,村里的其他一些成功人士也纷纷伸出了援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凑齐了建大棚所需的资金。此时,妇女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太好了,咱们的大棚终于可以建起来了。”“是啊,多亏了宏伟和各位老板的帮助,咱们才有了这个机会。” 妇女们兴奋地议论着。
接下来,就是大棚的搭建工作了。郭宏伟请来了陈阳家建筑公司的专业的施工人员,指导妇女们搭建大棚。在搭建过程中,妇女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她们不怕脏,不怕累,积极地配合施工人员工作。每天天一亮,她们就来到施工现场,一首忙到天黑才回家。
在施工现场,王姐虽然年纪大了,但她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她认真地搬运着建筑材料,每一块砖头,每一根钢管,她都小心翼翼地摆放好。“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也想为这个大棚出一份力。只要大棚能建好,再苦再累我也愿意。” 王姐坚定地说道。
刘嫂则在一旁给大家打气。“姐妹们,加油干啊!咱们马上就能看到希望了。等大棚建好了,咱们就可以种蔬菜了,到时候肯定能挣大钱。” 刘嫂的话让大家充满了干劲,施工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大棚终于搭建好了。望着那一排排崭新的大棚,妇女们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太好了,咱们的大棚终于建好了。”“是啊,这是咱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妇女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棚上,给大棚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整个村子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笼罩,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在这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留守妇女们渴望发家致富的决心和热情。她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这个曾经贫困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