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苏子文看了看时间,随即起身准备穿衣服。
“我来帮你。”
尽管阿Ann不舍,仍起身帮他整理好衣衫。
以往在家时,这项任务由秋娣完成。
如今苏子文渐渐恢复往日地主般的派头。
……
“阿文,你回来了。”
晚间,苏子文回家后便见客厅里的乐慧贞与何敏。
“只有你们俩?其他人呢?”
苏子文环视两人,问道。
“都十二点了,欣欣去睡了,明天还要上课。”乐慧贞指着时间缓缓说道。
“静香和秋娣累了,也都去休息了。”何敏接着说道。
幸好,苏子文设计这座别墅时规模不小,光是房间就超过十个,完全能让每人独享一间。
“你们俩为何还不休息?”苏子文望着两人问。
“我们也想歇息,但最近公司事务繁杂。”乐慧贞和何敏面露倦色地说。
“跟我谈谈,公司最近是不是出了问题?”苏子文坐在沙发上看向二人问道。
“嗯。”
乐慧贞和何敏齐声点头。
“敏姐,你先讲吧。”乐慧贞转向何敏说。
其实,她们也正打算跟苏子文聊聊公司的事,自己拿不定主意。
“好的,敏姐先说。”苏子文看向何敏。
尽管苏子文并非成功的商人,但他凭借后世几十年的经验,对公司发展方向了然于胸。
“阿文,你还记得你之前说的话吗?”何敏神色郑重地问。
“你说过,贴牌只是暂时的,之后我们要研发生产属于熊猫品牌的产品。”
“对,我确实提过。”苏子文点头回应。
不仅说过,他还在付诸实践。
不对,应该说己经在实施了。
“阿文,这是近两个月的财务报表,看看吧。”何敏说着递过报表。
苏子文接过一看。
老实说,许多内容他难以理解,只能看懂最后的收益和利润。
“怎么回事?利润为何下降了百分之二十?”苏子文盯着报表,脸色凝重。
要知道,借助内地广阔的市场,熊猫每月盈利三千万轻而易举。
上个月的利润竟比前一个月少了六百万,这相当于减少了百分之二十。
何敏注视着苏子文,语重心长地说:“这就是我想跟你谈的事。
阿文,要不我们改回贴牌生产吧?自己搞研发实在太费钱了。”
“你是说,这六百多万都花在了研发和自主生产上了?”苏子文听后,眉头紧锁。
“对。”何敏点头,“自产意味着原材料、设备、生产线都要投入资金,还得聘请熟练工人,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
而且由于产量有限,成本控制难度很大,有时根本无法控制。”
她举例道:“比如一台电视,别的工厂可能只要五百块就能完成,我们却得花六百甚至七百。
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杂项开销也在不断增加。
再这样下去,这个月的利润会更低。”
苏子文听完陷入沉思。
他终于明白,经营实体企业从来都不是容易事,特别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模式。
若是选择外包,只做贴牌,赚得会更多。
“阿文,你怎么看?”何敏期待地望着他。
其实,她早就有话想说。
每月损失几百万,一年下来就是几千万元,实在可惜。
“不行。”苏子文果断拒绝。
与看重眼前利益的何敏不同,苏子文更注重长远发展。
虽然贴牌短期内收益颇丰,但从长期看,即便熊猫品牌在内地有良好声誉,缺乏核心技术仍是隐患。
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终究会受制于人。
苏子文宁愿少赚些,也不愿被别人牵着走。
“这……”
苏子文注视着何敏犹豫的脸庞,认真开口问:“阿敏,你提到工人薪资有状况,是这样吗?”
“嗯。”
何敏点头回应。
“若仅做贴牌业务,工人要求不高,招聘费用很低,千元左右即可找到合适人选。
但若自主生产,则需技术娴熟的工人,这会让薪资成本翻倍。”
如今单是工人工资一项,每月就得额外支出约三百万。
上月少赚的六百万里,至少三百万花在了工人工资上。
要知道,他们这个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人数量上千。
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大的产量。
“看来得考虑将工厂迁至外地。”苏子文神情愈发凝重。
他记得,此刻己有很多人到内地设厂。
他同样可以这样做。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削减人力成本。
在香港,西千多工人每月工资总额接近七百万港元。
而若在内地,工资只需两三百元一人,西千人加起来不过百万。
每月可省六百万,一年便是七千二百万。
且随着工厂扩大,节省金额还会增加。
盈利有两种途径:一是开拓市场,二是降低成本。
后者等同于盈利。
“将厂搬去外地?”何敏略显惊讶地追问。
“具体地点还没定,我还在思考。”苏子文摇头未答。
毕竟一旦将熊猫工厂迁往内地,就无法继续通过走私获取外汇收益了。
于是,苏子文思索着是否该立即启动投产计划,还是暂缓一段时间。
“阿文,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何敏思索片刻后问,“咱们如今是一家人,有事不妨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见何敏态度诚恳,苏子文稍作沉吟,开口道:“也好,你们帮我参谋参谋。”
接着,他将自己的考量详细地告诉了何敏和乐慧贞。
“原来如此。”何敏听后说道,“阿文,我们可以一边在内地设厂,一边继续走私业务。
目前我们的商品仅限于南方市场,要是能打开北方渠道,从津城港进入北方,岂不是更好?”
苏子文听罢,心中豁然开朗。
尽管何敏的某些想法较为狭隘,但偶尔也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议。
苏子文决心自主研发实业的原因在于,他害怕长期依赖贴牌会让自身失去研发的动力。
贴牌带来的高额利润实在。
此外,自主开发意味着将更多收益投入研发,而非用于个人积累。
而贴牌则无需承担研发成本,所得皆为己有。
“为了摆脱束缚,我们必须坚持自主研发与生产。”苏子文语气愈发坚定。
此时起步并不晚,凭借现有技术条件,仍有机会迎头赶上。
一旦错失良机,未来恐难以弥补差距。
对一家企业而言,又有几个十年或二十年可供蹉跎?
就这样,熊猫公司的战略方向由苏子文确立了下来。
哪怕当前利润下降两成,甚至亏本,他也决心贯彻自主研发的道路。
关于资金的问题……只要有他在,就不必担心。
“星辰报业最近情况如何?”苏子文注视着乐慧贞,问道。
他记得,之前星辰报业发展得不错,如今怎么会陷入困境?
“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乐慧贞神情凝重地回答,“目前我们各类报纸的总销量急剧下滑,每日仅能售出三十万份。”
“这么低?为什么会下降这么多?”苏子文惊讶不己。
不久前,销量还稳定在五十万份左右。
即便不增长,也不该骤减如此之多。
“由于东方报业涉足娱乐报纸以及马经、经济日报等领域,抢占了我们的市场份额。”乐慧贞眉头紧锁。
原本这片领域空缺,给了星辰报业快速发展的机会。
但没想到东方报业反应如此迅速。
若能再给予半年时间,东方报业的介入也无济于事。
可惜……
面对东方报业咄咄逼人的攻势,星辰报业的市场正不断萎缩。
毫无悬念,他们无法抗衡。
毕竟东方报业的品牌影响力太过强大。
“阿文,你有什么解决办法吗?”乐慧贞期待地看着苏子文。
这个问题困扰她多日,却始终束手无策。
若有良策,她早就会实施。
此刻,只能寄希望于苏子文的建议。
“关于报纸内容,我并无异议。
但对于娱乐报、日报等,需要大胆尝试,只要内容真实,无需顾虑,可自由撰写。
至于经济报、马经类报纸,则需保持精确性和权威性。
多邀请行业专家撰稿,但务必确保文章言之有物。”苏子文对乐慧贞说道。
"这些都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 乐慧贞点头回应,表示星辰报业确实在推进相关工作。
然而,进展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你听说过明报吗?" 苏子文注视着乐慧贞,忽然发问。
"当然听说过。
"
乐慧贞的回答干脆利落。
她对明报及其董事长金老先生再熟悉不过,毕竟金老不仅是商界巨擘,更是武侠文学的泰斗。
"若非他所著的那些武侠小说,明报恐怕难以维持至今。
" 苏子文缓缓道来。
在另一个时空中,明报每日销量不过十八万份,而在这个有着两千万人口的世界里,销量却达到了近五十万份。
这巨大的差异源于市场的扩张和读者需求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