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神武大帝

第82章 国子监风云(1)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之神武大帝
作者:
梦小城
本章字数:
2990
更新时间:
2025-05-28

刘辩登基之初,便意识到人才储备是帝国长治久安的核心。他力排众议,在洛阳城南划出百顷良田,仿周代"辟雍"之制,兴建皇家学院——国子监。这座学府以"六艺"为纲,兼授兵法、政论、算学,甚至增设了婠婠提议的"神龙卫特训班",专授暗器与情报术。

经过两年筹备,国子监己初具规模:

硬件:藏书阁收罗了先秦至汉末的典籍三万卷,包括张衡手稿《灵宪》孤本;

师资:蔡邕任祭酒,郑玄、卢植等大儒轮流授课,貂蝉兼任"礼仪与毒理"讲师;

生源:却仅有寥寥数人——关羽之子关平、吕布之女吕玲绮、废帝刘协、万年公主刘妍,以及黄忠的儿女黄叙、黄舞蝶。

刘辩对着名册皱眉:"朕的国子监,岂能成了勋贵托儿所?"

当绣衣使者将"征曹冲入监"的诏书送到司空府时,曹操正教幼子称量一筐青梅。听闻旨意,他大笑拍案:"妙哉!冲儿去国子监,比跟着为父学'梦中杀人'强多了!"

曹冲入学的阵仗堪称豪华:

陪读团队:十名虎贲军护卫,两名太医随行,甚至带了专用厨子——因他"非蜜渍梅子不食"。

曹冲入学的仪仗队绵延三里,引得洛阳百姓纷纷驻足围观。三十名虎贲军铠甲鲜明,十二名书童捧着鎏金书箱,六名厨子抬着"九酝春酒"的酒坛,更有华佗弟子乘坐的锦缎马车。这排场甚至惊动了正在批阅奏章的刘辩。

"好一个曹司空!"刘辩冷笑一声,朱笔在奏章上重重一顿,"这是送儿子读书,还是给朕示威?"

徐庶在一旁轻声道:"陛下,国子监乃清静读书之地,如此奢华..."

"元首,"刘辩突然抬头,"你去国子监门口写两副对联。"

次日清晨,国子监门前立起了两块丈余高的楠木牌匾:

左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笔力遒劲如刀剑出鞘

右联"升官发财转投他处"——墨迹淋漓似血泪挥洒

横批"开万世之太平"七个大字金光灿灿,竟是刘辩亲笔

吕玲绮第一个到校,看到对联后二话不说,转身就把随行的八名侍女全赶回了飞将府。关平默默解下腰间价值千金的玉带钩,换上了普通牛皮腰带。

当曹冲的豪华车队抵达时,这位神童正倚在马车里研读《春秋》。忽听外面一阵骚动,掀帘一看,顿时如遭雷击。

"停车!"曹冲几乎是滚下马车,仰望着那副对联,小脸煞白。他转身对管家道:"把所有人都带回去,酒也抬走,只留最基本的文具。"

管家急道:"公子,司空大人吩咐..."

"父亲错了。"曹冲己经脱下锦袍,换上随身包袱里的素色麻衣,"你们看看里面——"他指向院内正在晨读的刘协和刘妍,"连皇亲贵胄都只穿布衣。"

司空府内,曹操听完管家的汇报,手中的《孟德新书》草稿滑落在地。

"冲儿真这么说?"他声音发颤。

管家跪地禀报:"公子还说...说国子监的厨灶间,陈留王亲自劈柴,万年公主会淘米..."

曹操踉跄几步走到窗前,望向皇宫方向。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十二岁时的自己——那个在太学门外偷听,被世家子弟嘲笑的寒门少年。

"陛下..."曹操突然整衣肃容,向着皇宫方向深深一揖,"操...服了!"

这场风波引发了一系列变化:

学子风气:次日国子监出现"素衣会",所有学子自发换上粗布衣裳

家长反应:荀彧连夜召回送给侄儿的鎏金文具,改送亲手抄写的《论语》

民间影响:洛阳布价三日暴涨,商人们传言"国子监风尚"

历史意义:这副对联成为后世官学标配,被誉"天下第一校训"

三个月后,刘辩巡视国子监。他看到:

曹冲与刘协共用一个砚台,讨论《尚书》到深夜

吕玲绮向黄舞蝶学习针灸,在穴位图上标满戟法招式

关平发明"竹简复用术",用米汤洗去旧字重写

离校时,刘辩对徐庶说:"这才是朕想要的国子监。"

夕阳下,那副对联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真的延伸到了万世之后。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