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初降,盛京城的商盟总部内却暖意融融。林砚翻阅着最新的贸易月报,指尖划过一组组数据:波斯商路的年贸易额突破三百万两白银,机械化纺织厂的产品占据江南市场六成份额,新开辟的香料航线让南洋分舵税收增长西成。案头还放着沈墨白从欧洲寄回的信,提及东印度公司因内部纷争暂缓扩张,这难得的和平间隙,正是商盟发展的良机。
"会长,欧洲商会的代表到了。"阿福推着装满样品的推车进来,车厢里陈列着瑞士钟表、荷兰郁金香球茎、意大利羊毛织物,"他们点名要见您,说是有'改变世界的合作计划'。"
林砚整理衣装,在会客厅见到了五位金发碧眼的商人。为首的英国人詹姆士·库克展开一卷羊皮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欧洲各大港口:"林会长,我们听闻贵盟打通了中亚商路,但货物抵达欧洲仍需中转。若能合作开辟从泉州首航伦敦的航线,利润将翻倍。"
"首航的风险你们如何保障?"林砚目光扫过地图上标注的好望角,那里是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范围,"风暴、海盗,还有贵国东印度公司的阻挠。"
库克从皮箱中取出一叠文件,最上面是英国王室签发的特许状:"我们己获得皇家海军护航许可,还带来了新式蒸汽船的设计图。"他展开图纸,铁制船身、明轮推进的设计让在场众人眼前一亮,"这种船不惧风浪,能缩短三分之二航程。"
商盟高层连夜召开会议。沈墨白摸着图纸上的蒸汽管道:"这确实是航海技术的革新,但建造所需的钢铁、锅炉,我们尚无生产能力。"墨风则担忧地说:"就算造出船,船员的培训、航线的测绘,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
林砚却看到了更深的机遇:"我们可以用丝绸、瓷器换取技术和设备,在泉州建立联合造船厂。同时,"他指向地图上的马六甲海峡,"扩建南洋分舵的港口,将其打造成远东贸易枢纽。"
三个月后,泉州港的码头上,第一艘中英合资的蒸汽货轮"丝路号"下水。林砚站在甲板上,看着巨大的明轮搅动浪花。船上不仅装载着运往欧洲的货物,还搭载着二十名前往英国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学员。船尾特意开辟的玻璃温室里,培育着从波斯引进的新品种棉花——这是商盟农业改良计划的一部分。
在商业版图扩张的同时,林砚开始着手解决内部隐患。他发现各地商栈的账本存在漏洞,不同区域的物价差异过大,导致套利现象频发。"我们需要统一度量衡,建立商盟银行。"他在高层会议上宣布,"就像朝廷铸造铜钱,我们发行商票,让资金能在整个商路网络中自由流动。"
商盟银行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老派商人对这种"纸票当钱用"的模式充满疑虑,甚至有人在钱庄囤积白银,引发局部挤兑。林砚亲自到钱庄坐镇,当着众人的面,用商票兑换出足额白银,并承诺:"商盟银行的储备金永远是发行商票的两倍,每一张商票,都能在任何一家分号兑换真金白银。"
为了推广商票,商盟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用商票交易可减免三成税费,持票人能优先预订商船仓位。同时,武备学堂研发的密码技术被应用在商票上,复杂的水印和暗纹让伪造者无从下手。半年后,商票流通于整条丝绸之路,甚至在日本、高丽都能见到其身影。
在农业领域,商盟的变革同样深远。林砚从美洲引进了玉米和番薯,在西南试种成功后,免费向百姓发放种子。他还在盛京城郊外建立了农业试验田,聘请西洋农学家指导,将中原传统的间作技术与西方的轮耕法结合,使土地利用率提高近五成。
"林会长,有人在黑市倒卖假种子!"一天,负责农业推广的官员焦急汇报。林砚没有立刻下令抓人,而是让人在市场上高价收购优质种子,同时在告示上写明:"凡举报售假者,奖励百两白银;购买到假种子的农户,可凭实物到商盟兑换双倍真种。"此招一出,造假者失去市场,百姓对商盟的信任进一步加深。
随着商业网络的扩张,林砚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在盛京城创办了"万邦书院",邀请各国学者讲学。书院里,儒家经典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列书架,阿拉伯的星象学与中原的天文学在此碰撞。更重要的是,书院开设了翻译馆,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典籍译成多国文字,同时引入西方的《几何原本》《航海日志》。
一次,一位阿拉伯商人在书院偶然读到《九章算术》,激动地说:"这些算法能大大简化我们的贸易计算!"林砚抓住机会,提议建立"丝路数学研究会",各国数学家通过书信交流,共同推动计算技术的进步。
当又一年的春风吹绿护城河时,商盟的商船己航行在西大洋,驼队的铃声回荡在丝绸古道。林砚站在新落成的"天下商馆"顶层,这里汇聚了全球商品,一楼的交易大厅里,波斯银币、西班牙银元与商盟商票共同流通。他望着远方,心中谋划着新的蓝图:在非洲建立贸易据点,探索美洲新大陆的商机,让商盟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场始于守护的商业征程,终将在开放与创新中,书写属于东方商帮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