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盛京城,梧桐叶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铺满青石板路。林砚站在新落成的"聚丰粮行"门前,望着匾额上烫金大字,掌心的汗浸湿了袖口。半月前与刘掌柜合开的粮行今日开业,可门前冷落的景象却如一盆冷水浇在头顶——本该热闹的鞭炮声与道贺宾客,此刻只换来寥寥几个看热闹的孩童。
"怕是王有德那老东西搞的鬼。"刘掌柜叼着旱烟袋,眉头拧成个"川"字,"今早好几家老主顾都托人带话,说暂时不需要粮食。"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八匹高头大马踏碎落叶疾驰而来,马背上的汉子们个个膀大腰圆,腰间别着明晃晃的短刀。为首的络腮胡翻身下马,将缰绳甩给随从,抬脚就往粮行里闯:"听说这儿新开了家粮行?我家老爷想试试成色。"
林砚心头一紧。这络腮胡正是王有德的管家赵三,来者不善。他强作镇定迎上去:"贵客里面请,不知府上需要多少......"
"少废话!"赵三一巴掌拍在柜台上,震得算盘珠子乱跳,"把你们最上等的白米装十石,送到城西悦来客栈——要是敢掺一粒糙米,小心砸了你们招牌!"
刘掌柜脸色骤变。悦来客栈是他们合伙的根基,如今对方指名道姓要在粮行闹事,分明是要断他们生路。林砚却突然笑了:"赵管家好眼力,我们粮行刚进了一批苏杭贡米,正想着给贵客们尝尝鲜。"说着,他示意伙计开箱,捧出一捧晶莹剔透的大米,"只是这贡米价格不菲,十石的话......"
"啰嗦!"赵三掏出一锭银子拍在桌上,"够不够?"
林砚扫了眼银子,瞳孔微微收缩——这锭银子成色不足,顶多值八两,却要抵十石贡米的价钱。他不动声色地将银子收进抽屉:"赵管家稍等,我这就安排人送去。"
待赵三一行人扬长而去,刘掌柜急得首跺脚:"这不是赔本买卖吗?那贡米进价就......"
"叔,他们要的不是米。"林砚掀开柜台暗格,取出那锭假银,"王有德想逼我们低价抛售,再趁机收购。"他望向街对面若隐若现的王家粮铺,目光如炬,"但我们偏不如他意。"
当夜,林砚带着几个伙计悄悄潜入粮仓。他们将贡米分装成小袋,每袋附上一张泛黄的油纸,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聚丰粮行感恩回馈,凭此券可半价购米一石。"次日天还未亮,这些小袋便出现在盛京城各大城门、茶馆、戏楼,甚至王有德自家粮铺的门缝里。
消息如野火般传开。清晨的粮行门口排起长队,百姓们举着油纸券议论纷纷:"听说这米比王家的香!""半价就能买一石,莫不是弄错了?"林砚站在柜台后,亲自为每位顾客称米,不时叮嘱:"糙米虽便宜,但煮粥还是新米香。"
三日后,赵三带着人再次闯入粮行,却见库房里堆满了糙米,贡米早己售罄。林砚笑着递上账本:"赵管家请看,那日的十石贡米,我们分文未赚。"
"好小子,倒是会算计!"赵三恼羞成怒,拔刀指向林砚,"但这城里的粮道,还轮不到你个外乡人......"
"赵管家这是要动私刑?"一声清喝从门口传来。众人转头,只见一位身着藏青长衫的中年人负手而立,腰间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赵三脸色瞬间煞白,握刀的手微微颤抖:"宋......宋师爷?"
被称作宋师爷的中年人缓步上前,扫了眼赵三腰间的刀:"王老板近日风头正盛,连官府的禁令都不放在眼里了?"他从袖中掏出一张告示,"三日前衙门刚发了公告,严禁囤积居奇、强买强卖,赵管家不会没看见吧?"
赵三如遭雷击,僵在原地。林砚这才想起,前日去衙门办事时,无意间听到师爷与捕头议论米价乱象。原来这一切,早在他算计之中。
经此一役,聚丰粮行名声大噪。百姓们口口相传"聚丰的米实在""林掌柜仗义",王家粮铺的生意却一落千丈。王有德不甘心失败,暗中勾结漕帮,截断了粮行的运粮船。林砚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到码头,看到被扣押的船只上,漕帮的青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林掌柜好大的胆子,敢动漕帮的生意?"漕帮二当家叼着烟枪,吐了个烟圈,"除非......"他上下打量林砚,"除非你把粮行三成股份让出来。"
林砚沉思片刻,突然笑道:"二当家不如换个条件——我每月奉上百石粮食,供漕帮兄弟们享用,如何?"见对方面露疑惑,他继续道,"漕帮兄弟走南闯北,消息灵通。若能帮忙留意各地粮价,对双方都有利。"
二当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小子,有点意思。"他猛吸一口烟,"但空口无凭......"
"这是聚丰粮行的地契。"林砚掏出一份文书,"若我失信,粮行归漕帮所有。"
众人皆惊。刘掌柜急得要上前阻拦,却被林砚用眼神制止。二当家接过地契,仔细查看后,突然放声大笑:"好!从今日起,聚丰粮行的船,漕帮保了!"
风波平息后,刘掌柜心有余悸:"你怎敢拿粮行做赌注?"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林砚望着远处的漕帮船队,目光深邃,"王有德用的是阳谋,我们就得用奇招。漕帮看似贪婪,实则重义气,只要给够好处......"他握紧拳头,"这盛京城,终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暮色渐浓,聚丰粮行的灯笼次第亮起。林砚站在柜台后,看着伙计们忙碌的身影,想起初到盛京城时的狼狈。商海如战场,每一步都暗藏杀机,但他早己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孤儿。轻抚怀中的银锁,他在心底默默发誓:不仅要在这乱世立足,更要让清平镇的冤屈,有昭雪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