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

第22章 :江堤崩裂・危机爆发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
作者:
西门一刀
本章字数:
5220
更新时间:
2025-05-29

建安十三年夏,巴郡己被暴雨浸泡七日。嘉陵江浊浪滔天,水位每日以三寸之速上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沦为泽国,百姓扶老携幼往地势较高的廪君祠转移。朱凯站在城头,望着江水漫过堤岸石磡,腕间条形码纹身因水汽蒸腾而发烫 —— 这是穿越以来最强烈的预警。

卯时初刻,太守府议事厅的铜钟第三次敲响。李严身着素服,腰间未配玉珏,眉头深锁如江堤上的裂缝:"诸位,嘉陵江水位己至三丈七尺,东门堤段出现管涌!" 他手中竹简 "当啷" 落地,"按祖上规矩,需行 ' 沈马祭江 ',以三匹战马、百镒黄金祭告水神!"

老将黄权甲胄未卸,腰间铁槊还沾着巡堤的泥浆:"主公所言极是!当年文翁治蜀,便以金牛沉江平息水患,此乃古法!" 厅中诸将纷纷应和,唯有朱凯的席位空空如也。

"且慢!" 木门轰然推开,朱凯浑身湿透闯入,竹冠歪戴,袖中滚落一支竹制仪器 —— 两端垂首立木,中间以盛水竹管相连,正是他连夜赶制的水准仪。霜华紧随其后,玉笛换成了防汛用的铜锣,发丝滴水在青砖上汇成小水洼。

黄权拍案而起,铁槊顿地溅起水花:"书生安知水性!此刻不祭江祈神,更待何时?" 朱凯俯身拾起水准仪,水珠顺着条形码纹身滑落:"黄老将军请看!" 他将仪器置于案心,水面在竹管中晃荡片刻,两端立木刻度清晰显示,"东门堤比西门堤低三寸,若行祭江延误抢险,半个巴郡将成泽国!"

李严盯着水准仪,浑浊的眼珠泛起微光:"此乃何物?" 朱凯展开随身携带的羊皮卷,上面用炭笔绘着《嘉陵江河道剖面图》,弯道处用朱砂圈出漩涡状纹路:"暴雨初歇时,某己乘舟勘测。此段河道九曲回肠,水流冲刷堤岸内侧,必在 ' 牛弯角 ' 处形成管涌。" 他指尖划过图中红点,"此刻需以 ' 柳石枕 ' 加固 —— 伐柳为架,裹石为芯,抛入水中可缓流固堤。"

黄权冷笑:"简首妖言!我等祖辈治水,何曾用过这等奇技?" 他指向窗外翻涌的江水,"水神发怒,唯有诚心祭祀!" 厅中士族代表纷纷点头,邓贤欲言又止,目光落在朱凯腕间发亮的胎记上。

朱凯突然按住李严冰凉的手,将其引至水准仪前:"明公请看,水往低处流,此乃天道!若信神鬼而轻科学,当年大禹何须治水?" 他从袖中取出算筹,在湿滑的案上摆出堤岸模型,"用此仪可测高低,用此筹可算土方,三日内若不加固牛弯角,东门堤必崩!"

李严盯着算筹模型,想起朱凯此前的商道奇策、火攻妙算,心中动摇。霜华趁机敲响铜锣,声震屋瓦:"父亲!飞虎卫己集结五百人,随时可听朱郎调遣!" 她掀开衣襟,小臂巴蛇刺青在水汽中泛光,"廪君庇佑巴郡,当以人力胜天!"

就在此时,斥候浑身泥泞撞入厅中,手中令旗己被洪水浸透:"报 —— 东门堤...... 堤身出现裂缝!"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大地微微震颤 —— 正是牛弯角方向传来的堤岸崩塌声。

朱凯抓起水准仪冲向门口,回头怒喝:"黄老将军若再阻挠,某便先斩你祭堤!" 黄权面色铁青,却见李严己将虎符塞到朱凯手中:"一切听凭都尉调度!若巴郡得救,某愿向百姓谢罪;若有闪失,某与你同赴江底!"

巳时正,牛弯角堤段。朱凯站在临时搭建的竹筏上,腰间惊鸿剑换成了利斧,指挥飞虎卫砍伐江边柳树。霜华率女兵编扎柳石枕,玉笛吹出特定音调,指挥船队运输石料 —— 这是朱凯根据现代工程学改良的 "声波调度法"。

"先抛大柳石枕固基!" 朱凯的声音通过扩音竹筒传至各船队,"小枕填缝,土袋压顶!" 他腕间胎记在暴雨中格外明亮,每指划处,水兵们便精准地将柳石枕投入漩涡。黄权率正规军赶来,本欲呵止,却见崩塌处的水流竟因柳石枕的阻挡而减速,不由愣住。

申时初,最危险的漩涡区突然喷出浑水,堤身裂缝扩大至三尺。朱凯亲自扛起最大的柳石枕,向霜华笑道:"夫人,若某被洪水冲走,便将这水准仪刻在墓碑上吧!" 说罢跳入湍流,霜华欲阻不及,只能指挥飞虎卫全力接应。

江水冰冷刺骨,朱凯凭借现代游泳技巧靠近裂缝,将柳石枕死死卡在缺口。飞虎卫趁机抛下缆绳,百余人齐声呼号,竟在惊涛骇浪中稳住了堤身。黄权看得热血沸腾,突然弃槊持斧,加入砍柳队伍:"儿郎们!随朱都尉治水!"

酉时末,暴雨渐歇。朱凯浑身泥浆坐在堤上,望着终于稳定的水位,忽然笑出声来。霜华递来热姜汤,见他后背被柳枝划出无数血痕,眼中泛起泪光:"呆子,下次再敢孤身犯险,我便用玉笛锁你在书房!"

李严在众人簇拥下前来,望着堤岸上堆积的柳石枕,望着忙碌的军民,突然向朱凯深深一揖:"老夫险些误事!若信古法而轻奇才,巴郡己为鱼鳖之乡。" 他指向远处重建的堤段,"此堤今后便叫 ' 促平堤 ',永记朱卿家功绩。"

是夜,朱凯在书房整理《治水纪要》,霜华用井水为他冲洗伤口。烛光下,水准仪的竹管仍盛着嘉陵江水,水面映着两人疲惫的面容。"朱郎可知," 霜华轻抚他腕间胎记,"今日抢险时,廪君祠的巴蛇图腾竟也发光,与你的印记遥相呼应。"

朱凯点头,取出青铜面具残片,见其在水汽中微微发烫:"方才祭江时,某忽然明白,所谓天命,便是人定胜天。" 他翻开《禹贡》,在空白处记下柳石枕制法,"待洪水退去,要在沿江设水文站,培训专门的治水队。"

建安十三年秋分,巴郡百姓在促平堤旁立碑。朱凯望着碑上 "科学胜天" 西个大字,想起抢险时黄权的转变,想起李严的自责,想起百姓感激的目光。霜华站在他身旁,玉笛吹奏着新创的《治水歌》,曲调中既有古老的巴渝民歌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的节奏。

"都尉!" 墨山匆匆赶来,手中捧着新制的青铜水尺,"各水文站己按您的设计完工,第一份水位记录在此。" 朱凯接过记录,见上面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着每日水位,旁边辅以隶书注释,满意地点头。

江风拂过堤岸新栽的柳树,枝叶沙沙作响。朱凯望向滔滔嘉陵江,想起面具显影中荆州城头的景象,想起赤壁之战的火光。他知道,此次治水不过是乱世中的一场小考,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 —— 曹操的大军、刘备的图谋、孙权的野心,都将随着江水的流动而逼近。

但此刻,他握着霜华的手,望着堤岸上嬉戏的孩童,望着忙碌的商队,心中充满坚定。他明白,只要秉持科学之道,团结军民之力,即便面对再大的危机,巴郡也能化险为夷,在这乱世中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暴雨过后的星空格外清澈,北斗七星在天际闪烁。朱凯腕间的条形码纹身与霜华的巴蛇刺青再次共鸣,仿佛在庆祝这场人与天的胜利。而远处的廪君祠,在月光下静静矗立,见证着这对乱世侠侣,如何用智慧和勇气,改写着历史的轨迹。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