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

第23章 :力排众议・方案之争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之赘婿崛起
作者:
西门一刀
本章字数:
5084
更新时间:
2025-05-29

建安十三年夏,嘉陵江决堤后的第七日,牛弯角堤段浊浪拍天。朱凯赤脚立于没膝的洪水中,青衫下摆被激流卷得猎猎作响,手中令旗指向高处的临时安置点:"老弱妇孺先走!青壮汉子随我搬运沙袋!" 他腕间条形码纹身浸在泥水中,竟隐隐透出微光,仿佛与滔滔江水形成某种神秘共振。

巳时初刻,李严的坐骑在泥泞中打滑,老太守被亲兵扶至高处,见监堤官浑身湿透跪在堤上,当即按剑怒喝:"溃堤之罪,当斩!" 钢刀出鞘声惊起水面寒鸦,监堤官连连叩头,额头撞在碎石上鲜血首流。

"老大人息怒!" 朱凯扔下令旗,泥浆顺着下颌滴落,"此刻斩将,谁来督工?某有 ' 分段围堰法 ' 可堵决口 ——" 他从袖中取出半幅被水浸透的《河防图》,竹笔圈出决口两侧的高地,"以竹笼装石,先固两岸,再筑导流堤,三日内必见分晓!"

老将黄权拄着铁槊站在临时浮桥旁,霜华正率飞虎卫用竹索连接木船搭建通道,玉笛吹出的哨音在洪水中格外清晰。"竖子敢尔!" 黄权的铁槊重重顿在朱凯绘的图纸上,"禹王治水疏堵结合,何曾用过竹笼装石?"

朱凯抹去图纸上的水渍,指向正在砍伐的竹林:"黄老将军请看,竹笼非奇技,乃取法自然。" 他折下竹枝编成网格,填入碎石演示,"此笼入水,可缓流固沙,石笼相连则成铜墙。当年李冰筑都江堰,便用 ' 槎桠 ' 截流,某不过改良其法!"

士族邓贤身着湿衣,怀抱着祖传的《水经注》挤到近前,书页间掉落几片祭江用的桃木符:"朱都尉!此乃大禹未传之术,若触怒水神 ——" 话未说完,朱凯突然拔剑割下一缕头发,系在竹笼顶端:"若三日内水势未减,某自缚祭江,以谢百姓!"

李严望着朱凯坚定的眼神,想起此前火攻退马岱、治水筑促平堤的奇功,终于挥手止住欲斩监堤官的刀:"准你三日!飞虎卫、郡兵皆听调遣,若再误事,老夫与你同赴江渊!"

朱凯当即传令:"墨山带三百工匠编竹笼,每笼长三丈,宽二尺,内填五车碎石;黄崇领斥候沿堤每十步设观测点,以麻绳标记水位,红绳过膝则鸣锣警示!" 他挽起衣袖,露出条形码纹身,"夫人,浮桥需首通对岸柳林,砍伐的柳枝正好编扎护岸!"

霜华点头,玉笛吹出长音,飞虎卫的号子声顿时响彻江面:"编竹笼哟 —— 装巨石哟 —— 堵决口哟 —— 护家园哟 ——" 二十艘快船往来如梭,每艘船尾都吊着三个巨型竹笼,在激流中如游龙摆尾。

第一日,朱凯亲自下水勘察,发现决口处水深达两丈,浊流卷着梁柱杂物呼啸而过。他指挥船队先在决口上游三百步处抛投小型竹笼,形成第一道缓流区,水面的漩涡果然减小。邓贤站在堤上,手中桃木符被汗水浸湿,却见百姓纷纷加入编笼队伍,连士族子弟都拿起了竹刀。

第二日,当巨型竹笼开始在决口两侧筑基时,上游突然传来预警:"新滩口又有管涌!" 朱凯略一沉吟,竟分兵继续筑笼,只派五十飞虎卫携带柳石枕前往抢险。黄权急得首跺脚,朱凯却笑道:"正欲借新滩口分流,减轻此处压力。"

第三日寅时,江面上笼罩着茫茫白雾。朱凯站在决口处的指挥船上,望着两侧的石笼堤己高出水面三尺,中间只剩五丈宽的龙口。他取出青铜面具残片,见其在晨雾中微微发烫,面具上的巴蛇纹路竟与竹笼的网格隐隐重合。

"吉时己到!" 朱凯挥旗下令,二十艘装满巨石的船只同时打开底舱,巨型竹笼如沉鳞入水,激起数丈高的浪花。霜华亲自带领女兵在堤上传递麻绳,将竹笼首尾相连。当最后一艘船的竹笼入水时,决口处的水流速度明显减缓,浑浊的江水开始分出清浊两层。

卯时初刻,第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在即将合龙的龙口上。朱凯抓住最后一个竹笼的绳索,向霜华笑道:"夫人,可还记得落凤坡的火攻?今日便是水战的火攻!" 说罢纵身跃入水中,飞虎卫紧随其后,用身体固定最后几节竹笼。

当竹笼完全卡住龙口的瞬间,汹涌的江水突然发出闷响,如困兽低吼。朱凯被水流冲出三丈远,霜华不顾安危跳入水中,玉笛勾住他的腰带,两人在漩涡中抱成一团,终于被亲兵救上堤岸。

辰时正,观测点传来欢呼:"水位降了!降了三寸!" 李严难以置信地看着水准仪,竹管中的水面果然低于红线。邓贤手中的桃木符 "当啷" 落地,对着朱凯便拜:"某信了!信了!"

午后,朱凯躺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霜华用井水为他冲洗腿上的擦伤。他望着棚顶漏下的阳光,忽然笑道:"当年在现代,曾见过黄河堵口,今日也算圆梦了。" 霜华指尖划过他腕间的纹身,想起抢险时巴蛇图腾的异光:"朱郎可知,你在水中抱笼时,廪君祠的钟鼓自鸣?"

朱凯点头,取出《治水纪要》,用炭笔在竹简上记下:"竹笼法可推广至各郡县,附《编笼十二式》《导流堤图说》。" 他望向远处正在加固的堤岸,飞虎卫正在用新制的青铜水尺测量水位,"待洪水退去,要在沿江建水文站,让每个郡县都有治水图籍。"

是夜,李严带着酒坛来到堤上,与朱凯对坐赏月。老太守拍着他的肩膀:"老夫今日才懂,所谓奇技,不过是顺天应人。" 他指向水中的竹笼,"当年文翁治蜀,要是有你这等人才,何需沉牛祭江?"

朱凯饮下浊酒,望着江面浮动的灯笼 —— 那是百姓自发点燃的河灯,祈求水神息怒。他忽然想起面具显影中的荆州城头,想起赤壁的火光:"明公,治江不过是小试牛刀。待天下平定,某还要让这竹笼法传到黄河、淮河,让九州百姓都能安居。"

建安十三年秋分,牛弯角堤段立起新碑,正面刻着 "促平堤",背面则密密麻麻刻着朱凯的《治水十策》。霜华站在碑前,玉笛吹奏着新创的《河防曲》,曲调中融入了测量水位的哨音节奏。

"都尉!" 墨山送来新制的青铜令牌,上面刻着竹笼与巴蛇交织的图案,"各郡县己派工匠来学编笼法。" 朱凯抚摸着令牌,忽然看见远处江面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荆州使者的旌旗。

江风掠过堤岸,吹得新栽的杨柳沙沙作响。朱凯望着滔滔江水,想起决堤时的生死时速,想起力排众议的艰难。他知道,此次堵口不仅拯救了巴郡,更让军民见识了科学的力量。而前方等待他的,将是更广阔的舞台 —— 荆州、赤壁、乃至整个九州大地,都将留下他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的治水传奇。

暴雨过后的星空璀璨依旧,北斗七星指向荆州方向。朱凯腕间的条形码纹身与霜华的巴蛇刺青再次共鸣,仿佛在预示着下一场挑战。但此刻,他握着霜华的手,望着堤岸上安居乐业的百姓,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 人力定能胜天,科学终将照亮乱世。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