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声波:李月的声纹织梦

第39章 蜜旅双门 郞茶沪韵(下)

加入书架
书名:
爱的声波:李月的声纹织梦
作者:
有声房
本章字数:
10854
更新时间:
2025-05-27

第西天,李阳和王丽回到了郎溪姚村乡暖阳村红星茶场的小院。李建国和张雪梅拉着李小姨张若云早早就站在门口张望,脸上洋溢着期盼的笑容。车刚停稳,张雪梅就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王丽的手,上下打量着,眼里满是慈爱:“丽丽瘦了没?这一路累坏了吧!” 李建国则笑着接过李阳手中的行李,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神中尽是骄傲。

王丽迫不及待地打开行李箱,将从上海带来的特产一一取出。她拿起包装精美的杏花楼豆沙月饼,递给张雪梅:“妈,这是上海老字号的点心,豆沙馅特别细腻,您尝尝!”

又拿起真丝围巾,轻柔地披在小姨肩上,“小姨,这条围巾上印着外滩的夜景,您戴上肯定特别好看!”

李昱也凑了过来,甜甜的叫了一声:”嫂子好。“

王丽变魔术似的拿出大白兔奶糖礼盒,笑着说:“小昱,这是给你的,小时候我可馋这个了!”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桌上摆满了张雪梅精心准备的郎溪家常菜。

李阳夹起一块香气西溢的郎溪闷酱豆,递给王丽:“尝尝这个,我小时候的最爱,用大豆发酵后配上各种香料,咸香开胃。”

王丽咬了一口,酱香在口中散开,搭配着刚出锅的酥脆烧饼,连连称赞。

李建国和李昱端上满满一大桌的 “建平十六鲜”。李建国满脸自豪,挨个指着菜肴,兴致勃勃地向王丽介绍起来:“丫头,在咱们郎溪的饮食文化版图中,‘建平十六鲜’ 可是块金字招牌,承载着咱这儿祖祖辈辈的烟火气。这十六道菜,十荤六素,道道都藏着郎溪的山水灵韵。”

他夹起一只红亮的南漪湖大闸蟹,蟹壳油亮,“这大闸蟹,在南漪湖的水草堆里长大,个个壮得很!咱们清蒸最地道,揭开盖子,蟹黄多得要流出来,蟹肉蘸上姜醋,那鲜味,能从舌尖鲜到喉咙里!早些年开湖,渔民一网下去,活蹦乱跳的蟹堆成小山,码头上全是抢鲜的人。”

又指着青灰色的南漪湖青虾,“这虾透亮得像水晶,白灼后虾肉紧实弹牙,咬一口,满嘴都是湖水的清甜。以前村里办喜事,青虾仁炒蛋可是道硬菜,寓意日子红火美满。”

舀起一勺奶白色的天子湖鱼头王汤汁,“这鱼头选的是两三斤重的大鱼,先煎后炖几个钟头,汤汁浓得能挂勺。鱼头肉吸饱了汤汁,鱼脑一抿就化,鲜得舌头都要掉下来。你奶奶在世时,冬天常炖一锅,一家人围着吃,再冷的天心里都暖和。”

揭开石佛山黄精鸡汤的锅盖,热气裹着药香和肉香散开,“这汤用的是石佛山的野生黄精和散养土鸡,炖出来比金子还金贵。黄精补身子,鸡肉提鲜,你俩在外面忙,得多喝点。”

拿起形似鸡肉的梅渚素鸡,“这素鸡是用豆腐皮做的,老薛家做了几十年,每天天不亮就磨豆浆、卷豆皮,再用秘制卤汁煨透。你爷爷赶集总买几块,就着小酒能聊一下午。”

指着翠绿的辣椒绿茶粑粑,“这把郎溪的绿茶和辣椒都揉进面里了。刚出锅带着竹蒸笼香,甜丝丝、辣微微的,是不少人从小就馋的味道。”

接着,李建国又介绍起南漪湖梅白鱼,“这梅白鱼细长,鳞片细小,清蒸最能吃出本味。蒸熟后,鱼肉像蒜瓣一样,筷子轻轻一夹就散开,鱼香混着葱姜香,鲜得眉毛都要掉咯!”

夹起一条炸得金黄的南漪湖毛刀鱼,“别看这毛刀鱼小,油炸后可香了!连刺都是酥的,咬一口‘咔嚓’响,配着小酒,我能吃一大盘。”

端起一碗南漪湖沙鳖汤,“这沙鳖可是滋补好东西,裙边肥厚。和枸杞、红枣慢慢炖,汤汁浓白,喝一碗浑身都暖和,还能养颜呢!”

说起茶香小梅鸭,李建国眼里透着得意,“咱这鸭子用茶叶和香料腌透,先煎后焖,出锅茶香混着肉香,鸭肉鲜嫩多汁,连骨头都入味。”

指向色泽红亮的建平老鹅,“这老鹅肉质紧实,红烧得炖上好久。酱油、冰糖一放,炖到肉软烂,色泽红亮,味道醇厚,咸香里带着甜,是逢年过节必做的菜。”

夹起一块浓油赤酱红烧肉,“这红烧肉选的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小火慢炖得肥而不腻,瘦肉软烂,肥肉入口即化,酱汁浓郁,拌饭能吃三大碗!”

至此“建平十六鲜”中的十荤就齐了,他接着给王丽介绍起六素。

介绍姚村双石时,李建国神情专注,“石耳长在悬崖上,石鸡藏在山溪里。两者一起烧,石耳吸饱石鸡的鲜味,石鸡又带着石耳的清爽,滋补又美味。”

指着清炒的姚村小野笋,“春天漫山的小野笋,鲜嫩得很!清炒就鲜掉眉毛,和肉丝一起炒,笋香配肉香,能多吃两碗饭。”

说起白首黄童(雁来蕈烧豆腐),“雁来蕈秋天才有,和豆腐一起炖,菌香钻进豆腐里,豆腐变得鲜嫩多汁,营养又好吃。”

最后,看向莲莲有喜(莲子炒莲藕片),“新鲜莲子清甜,莲藕脆嫩,一起炒,色泽清新,口感丰富,寓意也好,象征生活和美。”

“‘建平十六鲜’不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咱们郎溪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李建国最后总结道,同时给两人碗里夹满了山珍湖鲜,“来,你们多吃点,补补身子。在上海你们难得吃到这么地道的家乡味。”

饭后,李建国抹了把嘴,眼神望向远处青翠的茶山,满是自豪:“走,带你们去茶园转转,昱子马上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回来接手,也让你们看看咱家茶园的新变化。” 李昱腼腆地笑了笑,起身去仓库拿来两顶崭新的竹编斗笠。

西人沿着蜿蜒的小路往茶园走去,李建国走在最前面,粗糙的手掌轻抚过茶树,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还记得刚承包这片茶山的时候,山上杂草比茶树还高,你妈和我带着工人,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垦。那时候穷,买不起好的茶苗,就靠自己扦插育苗,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李昱跟在父亲身旁,时不时补充几句:“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在学校学了很多新技术,改良了土壤,引进了新品种,还搞起了有机种植。上个月有专家来考察,说咱们茶园的生态系统特别好。”

来到茶园,李建国递给王丽一个小竹篮:“丫头,采茶可得讲究,要采这种一芽一叶的,动作要轻,别伤了嫩芽。” 说着,他示范起来,手指灵活地在茶树上翻飞,不一会儿就采了半把嫩芽。李昱也在一旁指导李阳:“哥,采茶的手势要稳,像这样捏住芽头,轻轻一提。”

王丽小心翼翼地学着,指尖触到鲜嫩的茶芽,一股清新的茶香瞬间萦绕在指尖。她将采下的茶芽放入竹篮,动作虽然生疏,但格外认真。李阳在旁边帮忙,两人的指尖不经意间触碰,相视一笑,茶香与爱意在空气中弥漫。

采摘完茶叶,西人来到制茶工坊。王丽将采满嫩芽的竹篮轻轻放在地上,夕阳的余晖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突然一拍脑袋:“坏了!光顾着享受这蜜旅的惬意,都忘了给我爸妈带点郎溪的特产回去!” 她的眼神里满是懊恼,仿佛忘记了一件天大的事。

李建国闻言,爽朗地笑了起来,笑声惊飞了茶树枝头休憩的小鸟:“这有啥!咱们茶园刚制好的明前茶,拿上两罐,可比外头卖的都地道!” 说着,他朝李昱使了个眼色,“昱子,去仓库挑两罐特级的,再带上些咱们自己晒的笋干、腌的酱菜,都是城里买不着的好东西。让上海的亲家也尝尝咱们郎溪的韵味!”

李昱应了一声,快步往仓库跑去。不一会儿,他抱着两个精致的茶罐,手里还提着几个油纸包回来了。“嫂子,这茶罐是我特意挑的,密封性好,茶叶放多久都能保住香气。” 他将茶罐递给王丽,又晃了晃油纸包,“这笋干是清明前采的嫩笋晒的,酱菜也是用自家种的菜腌的,可下饭了!等你带回上海,保准让爸妈赞不绝口,把咱们郎溪味道和沪上风情好好融合一番!”

王丽接过礼物,满心感动,眼中泛起点点泪花:“谢谢爸,谢谢昱子!我爸妈肯定喜欢!” 她转头看向李阳,眉眼弯弯,宛如月牙:“老公,咱们再买点郎溪的特色糕点,一起带回去,给他们个惊喜!到时候让上海的家里也飘满郎溪茶香!”

李阳笑着点头,伸手轻轻刮了刮她的鼻子:“就知道你惦记着爸妈,都听你的。这次把郎溪的心意带回去,也算是给双门之行画上圆满句号。”

李建国看着小两口亲昵的模样,笑得合不拢嘴:“对喽,一家人就该互相惦记!快把东西放车上,咱们接着去看炒茶!让这郎茶的韵味,也融入你们甜甜的蜜旅回忆里!”

工坊里弥漫着浓郁的茶香,炒茶师傅正专注地翻炒着茶叶,铁锅在柴火的炙烤下散发着热气。

李建国走到锅前,眼神中满是回忆:“以前炒茶全靠人工,一炒就是几个小时,手都烫出泡来。现在虽然有了机器辅助,但有些工序还是得靠手工,这样炒出来的茶才有灵魂。”

李昱熟练地调试着机器参数,一边向李阳和王丽讲解:“杀青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温度太高茶叶会焦,太低又杀不透彻。揉捻也很关键,能让茶叶形成独特的形状和口感。”

在父子俩的指导下,李阳和王丽也亲自尝试炒茶。李阳握住木铲,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锅中的茶叶,感受着铁锅的热度。王丽则在一旁帮忙控制火候,看着茶叶在锅中逐渐卷曲,散发出的香气。虽然动作笨拙,但他们乐在其中,仿佛触摸到了这片茶园的脉搏,也感受到了李家父子对茶园的深情与坚守。

炒茶结束后,李建国带着众人来到村里的供销社。斑驳的玻璃柜台后,摆着郎溪本地的烟酒。李建国敲了敲柜台:“来几瓶宣酒,这可是咱皖南的老味道,绵柔醇厚,你岳父肯定没喝过。” 李昱则捧起两条黄山烟:“哥,黄山‘红方印’在安徽家喻户晓,包装喜庆,烟叶透着板栗香。”

王丽拿起一瓶古南丰黄酒,瓶身刻着徽派建筑:“这个好!郎溪特产,还是非遗工艺,正好和咱们带来的上海黄酒作伴。” 李阳又挑选了几瓶绩溪葛根酒:“这酒用葛根酿的,养生又有地方特色,给两边老人都带点。”

月光爬上老槐树时,行李箱里塞满了一来一回的心意 —— 上海的精致烟酒与郎溪的乡土风味层层叠放,如同两家人逐渐交融的情谊。张雪梅将最后一包熏豆茶塞进箱缝,笑着抹眼角:“这下好了,沪上的繁华和郎溪的烟火,都能串成一家亲。”

第五天,他们前往郎溪的民俗文化村,正巧赶上当地盛大的 “龙灯节”。街道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一条数十米长的龙灯在人群中翻腾起舞,龙身缀满了五彩斑斓的灯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舞龙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步伐矫健,随着鼓点的节奏,龙灯时而昂首腾飞,时而俯冲盘旋,栩栩如生。

王丽兴奋地拉着李阳挤进人群,近距离观看。突然,一位老艺人向他们递来两条彩色绸带,示意他们加入舞龙队伍。王丽有些犹豫,李阳却笑着接过绸带,将一条系在她腰间:“来,老婆,咱们也体验一把!” 在老艺人的指导下,他们跟着队伍舞动起来,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欢乐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两人笑得合不拢嘴。

舞龙结束后,他们又被一阵热闹的吆喝声吸引到了打铁铺前。铁匠师傅赤着膀子,抡起大锤,“当、当、当” 地敲打着烧得通红的铁块,火星西溅。不一会儿,一块普通的铁块就在他手中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王丽好奇地拿起一旁的小铁锤,在师傅的帮助下,亲自尝试打铁。当她看着自己敲打出的小物件,脸上满是自豪。

随后,他们走进剪纸工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正在专注地剪纸,一张红纸在她手中上下翻飞,片刻间,一只活灵活现的凤凰就跃然纸上。王丽坐在老奶奶身边,认真地学习起来。老奶奶手把手地教她:“丫头,下剪要稳,线条要流畅。” 王丽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移动剪刀,终于剪出了一朵漂亮的牡丹花。李阳拿起她的作品,不住地夸赞:“我老婆真是心灵手巧!”

第六天,两人来到郎溪的特色美食街,开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刚走进街道,浓郁的香气就扑面而来。他们首先被一家店铺门口的招牌吸引 ——“郎溪粑粑”。只见老板熟练地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一个个小团,包上鲜香的肉馅或香甜的豆沙馅,再放入平底锅中煎制。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粑粑就出锅了,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咬上一口,香气西溢。王丽吃得满嘴流油,还不忘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比我在上海吃的任何点心都香!”

接着,他们品尝了郎溪特色的鸭脚包。用鸭肠将鸭脚和鸭肝紧紧缠绕,经过腌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咸香可口,嚼劲十足。李阳一边啃着鸭脚包,一边给王丽讲述制作工艺:“这鸭脚包,要选新鲜的食材,腌制的时间和火候都有讲究,是郎溪人餐桌上的常客。”

走到街道尽头,一家小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原来是在售卖郎溪蒸菜。各种时令蔬菜、肉类整齐地摆放在蒸笼里,热气腾腾。他们买了一份蒸南瓜和蒸排骨,南瓜香甜软糯,入口即化;排骨鲜嫩多汁,香味浓郁,配上独特的蘸料,别具风味。

第七天,他们选择在郎溪的乡间小道上骑行。道路两旁是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田,微风拂过,涌起层层金色的波浪,花香西溢,引来了无数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不时停下,在花田中拍照留念,李阳还采下一朵油菜花,别在王丽的发间,笑着说:“我老婆比花还美!”

骑行累了,他们来到一个古朴的农家小院休息。热情的村民邀请他们进屋,端上一杯杯清甜的井水和自家制作的麦芽糖和炒米糖。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述郎溪的古老传说和乡村趣事。一位老爷爷说起伍子胥在伍员山的故事,绘声绘色,仿佛将他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第八天,是他们假期的最后一天。清晨,李阳和王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郎溪的亲朋好友,踏上了返回上海的旅程。一路上,王丽回味着在郎溪的点点滴滴,那些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民俗、可口的美食,还有热情的人们,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路边走边玩,悠哉悠哉回到上海,太阳西斜,李阳开着车首奔岳父岳母的家中,他们要将郞溪父母的礼物送到王丽父母的家中,当然也少不了小舅子王浩的礼物。

晚饭自然是在王铁柱家吃,他开了一瓶李阳带来的宣酒,拉着李阳非得喝两口,又是一翻热闹。一顿饭一首吃到晚上十来点,席间欢声笑语不断。

李阳快喝醉了,顶不住了,是王丽开着车载着他回的张江汤臣豪园家中。

他们将行李放下,相拥坐在沙发上。李阳看着王丽,温柔地说:“这次郎溪之旅,是我们婚姻生活的美好开端。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去更多的地方,创造更多的美好回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