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城中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暗流涌动。张好古与黄贾善二人为了肃清官场弊端,共同上书弹劾范进。那奏章之上,虽无实据,却以莫须有的罪名,令范进被孝宗皇帝贬谪至长沙。
范进心中满是愤懑与冤屈,可君命难违,只得收拾行囊,踏上前往长沙的路途。行至长沙,时当秋末,寒风萧瑟,木叶飘零,他身心俱疲,面容憔悴。一日,他于湘江之畔偶遇辛无忌。湘江之水滔滔北去,江面上雾气弥漫,辛无忌本是江湖中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武艺高强,且心怀报国之志,恰如这奔腾不息的江水,有着无尽的豪情与力量。
范进见辛无忌器宇不凡,心中暗自思忖:此人气度不凡,或许能助我一臂之力,摆脱当下困境,成就一番大事。便上前拱手行礼,道:“兄台气宇轩昂,想必非寻常之人。在下范进,因遭奸人陷害,被流放至此,见兄台英姿,心中感慨,特来一叙。”辛无忌回礼道:“范兄大名,如雷贯耳。我乃辛无忌,久居江湖,常思报国,却苦无良机。不知范兄有何打算?”范进长叹一声,将自已的遭遇和心中抱负如实相告。辛无忌听后,双目圆睁,怒发冲冠:“范兄遭此不公,朝廷昏暗,你我何不在此长沙之地,组建一支救国军团,以救苍生社稷!”范进闻言,眼中重燃希望之火,连声道:“辛兄此议甚好,只是我于军事操练一窍不通,不知如何是好?”辛无忌拍着胸脯道:“范兄莫忧,操练之事,我自会相帮。”
初时,范进对军事操练之事颇为生疏,在那空旷的演武场上,秋风卷起沙尘。辛无忌在演练场中央,手持长枪,枪尖在阳光下闪烁寒光,说道:“范兄,这枪法要诀在于腕力与腰力的配合,你且看我。”说罢,辛无忌舞动长枪,只见枪影如蛟龙出海,风声呼啸。范进在一旁仔细观摩,不时点头,赞道:“辛兄好枪法,如此刚猛凌厉,令我大开眼界。”辛无忌收枪而立,笑道:“范兄过奖,只要范兄肯学,定能有所成。”
在编排阵法时,二人于城外山谷之中交流探讨。山谷四周草木枯黄,辛无忌指着地上所画阵法图:“此八卦阵,需众人配合紧密,范兄,你心思缜密,可率一队居中调度。”范进看着阵法图,思索片刻后道:“辛兄,我观这八卦阵若遇敌军铁骑冲击,此处可再设一道防线,以盾兵在前,长枪兵在后,如何?”辛无忌眼睛一亮,大笑道:“范兄果然高见,我竟未曾想到此节,如此一来,阵法更趋完善。范兄真乃智囊也!”
众人在长沙城外寻得一处空旷山谷,作为军团的演练之地。辛无忌与范进精心编排阵法,从鱼鳞阵到鹤翼阵,从八卦阵到长蛇阵,日夜操练,不敢有丝毫懈怠。
救国军团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凡有违反军纪者,不论武功高低,皆严惩不贷。众人一心,皆为报国。随着时间推移,军团的声名在长沙周边逐渐传开,吸引了更多热血儿郎前来投奔。
而远在临安的张好古与黄贾善听闻长沙之事后,心中既惊且忧。惊的是范进与辛无忌竟能在长沙组建如此势力,忧的是这股势力若是失控,恐对朝廷不利。
此时的长沙救国军团,在范进与辛无忌的带领下,继续厉兵秣马,等待着一个能让他们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契机,殊不知一场更大的风雨即将来临……
一日,探子来报,说是朝廷派来使者,不日将到达长沙。范进与辛无忌对视一眼,皆明白朝廷此举必有深意。数日后,使者到来,趾高气昂地宣读圣谕,称救国军团虽忠义可嘉,但未经朝廷许可私自练兵,有谋逆之嫌,责令即刻解散。范进上前一步,抱拳行礼道:“大人,吾等皆是一片赤诚之心,只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绝无半点谋逆之意。”使者冷哼一声:“莫要狡辩,圣意已决。”辛无忌怒目圆睁:“难道朝廷就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我等练就精兵,却不得报国,天理何在?”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呼:“我们不散,我们要抗敌!”一时间群情激愤。使者见势不妙,正欲转身逃离,突然一支冷箭射来,正中其咽喉。原来是潜伏在暗处的敌军细作所为,敌军本就忌惮救国军团日益壮大,想借朝廷之手除之,如今见事不成,便起了杀心。范进与辛无忌意识到事态紧急,决定不再受朝廷掣肘,当即整军出发,向边境奔袭而去,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范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郑重地提起笔来,开始撰写那篇至关重要的奏折。他要向朝廷详细禀报救国军团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重大贡献。
在这封奏折里,范进用饱蘸笔墨、条理清晰的文字写道:“自救国军团组建伊始,便肩负起保家卫国、维护社会安宁之重任。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我军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先后成功地平息了多达数十处聚众造反的恶性事件。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妄图煽动民众,扰乱朝纲,但在救国军团英勇无畏的将士们面前,他们的阴谋终究未能得逞。”
接着,范进继续写道:“不仅如此,我们还主动出击,对周边数个山头的盗匪展开了凌厉攻势。这些盗匪长期盘踞山林之间,打家劫舍,无恶不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然而,面对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定的决心,这些盗匪也只能望风而逃,或是乖乖束手就擒。如今,曾经盗匪横行之地已恢复往日宁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皆赖救国军团之功。”
写到此处,范进不禁感到一阵自豪涌上心头。他深知这份奏折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报告,更是对救国军团全体将士流血流汗、奋勇拼搏的最好见证。
范进继续陈述:“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外敌来犯,救国军团虽尚未得到朝廷全力支持,然军中士气高昂,人人愿为国捐躯。吾等已探得敌军虚实,其人数虽众,但军心不齐,器械亦不如我军精良。若朝廷肯信我等,给予粮草辎重支援,必能大获全胜,扬我国威。”
写完奏折,范进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自已则与辛无忌加紧训练士兵,等待朝廷回复。数日后,使者带回消息,朝廷却只是嘉奖一番,并未提及粮草之事。范进与辛无忌相视苦笑。
但二人并不气馁,范进振臂高呼:“吾等救国,不为朝廷嘉奖,只为百姓安乐。今虽无朝廷援助,吾等亦当奋力抗敌。”于是,他们带领军队凭借着以往缴获盗匪的物资,还有当地百姓自愿捐赠的粮食,向着边境进发。一路上,不断有爱国志士加入,救国军团浩浩荡荡开赴前线,誓言要将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
尤为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这支名为“救国军”的队伍有着明确且坚定的作战策略和方针。他们始终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绝不主动发起攻击行动,也绝不会轻易地去扩大抗击金兵的规模与范围。这并非意味着他们畏惧战斗或缺乏保家卫国的决心,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战略决策。或许是因为当前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又或者是出于对整体战局的通盘考量,但无论如何,这种看似保守的做法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谋略。
这点说到点子上了,宋孝宗担心的就是主战派主动出击,宋孝宗的心里始终存在救和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