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娘的暖婚日常

第15章 灶糖香飘十里

加入书架
书名:
厨娘的暖婚日常
作者:
葡萄甜冰
本章字数:
5482
更新时间:
2025-06-30

第15章 灶糖香飘十里

晨雾濡湿的田垄间,顾穗竹笠上的水珠与稻穗晨露相映成趣。

她蹲在田垄边,指尖轻轻抚过垂落的稻穗——两个月前才顶破泥土的嫩黄芽尖,此刻己沉甸甸的压弯了茎秆,米粒裹着晨露,在竹篾编的斗笠下泛着珍珠似的光。

"穗穗,镰刀。"周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凉的清润。

他扛着竹筐站在田埂上,青布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晒得浅褐的皮肤,腕间还沾着方才翻土时的泥星。

顾穗仰头看他,见他发梢凝着雾珠,忽然就笑了:"你倒像株自家种的灶糖稻,比刚下田那会儿结实多了。"

周砚弯腰把镰刀递过去,指腹擦过她沾了稻芒的手背:"去年今日,我还握着笔杆背《论语》,哪知道握镰刀比握笔沉这么多。"他蹲下来,与她并肩,指尖捏起粒稻子,轻轻一碾——米壳裂开,雪糯的米粒蹦出来,甜香混着青草气首往人鼻尖钻。"你闻,这味儿比灶糖还醇。"

顾穗深吸一口气,喉间泛起蜜似的甜。

她想起春播那日周大山踢飞的土坷垃,想起雨夜里两人打着火把给秧苗盖草席,想起周砚蹲在田边拿小本本记"稻叶第三片展开时需施灶糖渣肥"的模样。

此刻稻浪在风里翻涌,像片金色的海,把那些担忧和辛苦都卷走了。"今日便蒸灶糖糯米饭。"她把镰刀往稻秆基部一压,"这是丰收的第一口,得用陶甑。"

陶甑是从村后乱葬岗捡的,边沿有细碎的缺口,周砚用竹片补过,倒添了份烟火气。

顾穗蹲在灶前烧火,周砚在旁剥新收的莲子。

灶膛里的松枝噼啪响,火星子窜起来,映得她耳尖泛红:"火要匀,猛了容易焦,弱了又不糯。"她拿火钳拨了拨柴,转头见周砚把莲子芯子仔细挑出来,"你倒比我还讲究。"

"给我娘子的手艺当副手,自然要讲究。"周砚把剥好的莲子倒进陶甑,米香混着莲香腾起,在灶屋凝成层薄雾。

他伸手试了试甑盖的热度,又往灶里添了把干茅草,"上回县太爷的师爷来买米糕,说这灶糖米最妙在甜而不齁,我想着加莲子能中和......"

"阿穗!阿穗!"院外突然传来脆生生的喊叫声。

阿梅的靛青裙角先扫进院门,人还没到跟前,手里的纸卷就晃得哗哗响,"县城米行的张头儿签了!

我把你包的糯米饭给他尝,他连吃三碗,说要跟咱们签半年的供货合同!"

顾穗手一抖,差点碰翻案上的陶碗。

周砚忙扶住她手腕,转头对阿梅笑:"阿梅这腿力,赶得上青溪到县城的快马了。"阿梅抹了把汗,发间的绢花歪到耳后:"张头儿还说,要是咱们在县城设个摊子,他帮着找最旺的铺面!"

她凑到顾穗跟前,眼睛亮得像星子,"你俩不是总说想让更多人尝着灶糖米的好么?这可是个机会!"

顾穗望着陶甑上腾起的热气,手指无意识绞着围裙角。

县城设摊听起来好,可眼下家里就她和周砚,田里还有两亩晚稻要收,灶屋每天要蒸米糕、腌菜干......"人手不够。"她轻声道,"要是顾着县城,村里的活计该落了。"

周砚从案上摸了块晒干的灶糖渣,在手里捏碎。

这是他算收益时的习惯动作——米渣细碎的甜香漫开,他眼里慢慢有了光:"不如设代销点。"

他掰着指头数,"王婶家大儿子天天往县城挑菜,李叔家的船隔天跑一趟码头,咱们把蒸好的糯米饭分装好,让他们顺道带过去。卖出去的钱分三成给带路人,既帮乡亲添了营生,咱们也不用挪窝。"

阿梅拍着大腿笑:"到底是秀才脑子!我这就去跟王婶说,明儿早让她捎两笼试试!"她抓起案上的半块糯米饭塞进嘴里,边嚼边往外跑,"等我好消息——"话音未落,人己拐过院角,只余下一串笑声撞在院墙上。

接下来的日子像灶上的滚水,咕嘟咕嘟冒热气。

顾穗天没亮就起来蒸糯米饭,周砚在田头称好米,用麻纸包成小份;王婶的菜筐里多了层棉垫,专门放温热的饭;李叔的船舱飘着甜香,引得河上的渔船都靠过来问价。

不过半月,青溪村的灶糖糯米饭就在县城传开了,连茶馆的说书人都编了段儿:"青溪有稻名灶糖稻,蒸饭香过桂子汤......"

这日顾穗正蹲在灶前切新腌的糖蒜,院外传来"咚咚"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老王扛着块杉木站在太阳底下,额角的汗顺着皱纹往下淌:"我在村口听人说,天天有外村人来瞧你们蒸饭。"他用下巴指了指灶屋,"那小灶挤得跟蜂窝似的,我给你们打个大的,带三个灶眼,试吃的人再多也不慌。"

顾穗忙把他往屋里让:"王伯快坐,我给您倒茶——"

"倒什么茶!"老王把杉木往地上一放,抄起墨斗在墙角比划,"灶要坐北朝南,火门朝东,烧起来顺。

边上再搭个木架,放碗碟......"他突然停住,盯着灶台上的陶甑,"这甑子是老物件吧?

边沿的花纹像前朝御膳房的款式......"

顾穗想起村后乱葬岗的残碑,心头一跳,却只笑:"捡的破东西,王伯别在意。"她转身从瓮里舀了碗新熬的桂花羹,"尝尝这个,灶糖加了新鲜桂花瓣,您给提提意见。"

老王喝了一口,胡子上沾着亮晶晶的糖汁:"甜得透,桂花香不抢味儿!"他一拍大腿,"等新灶砌好,我让我家二小子来帮着烧火,他最会看火候!"

这一日,顾穗数着代销点送回来的银钱,竹筛里的碎银撞得叮当响。

周砚坐在门槛上整理《农事笔记》,笔尖在"灶糖稻·收益"那页停住:"这个月比上月多了三成。"他抬头看她,眼里是藏不住的笑,"咱们的互助农社,算是有个模样了。"

可还没等顾穗应话,院外又传来阿梅的声音。

这回她脚步发沉,靛青裙角沾着泥点,手里的帕子绞得皱巴巴:"穗穗,出事儿了。"

她咽了口唾沫,"县城醉仙楼、福来居都在卖灶糖糯米饭,说是'御膳秘方'。更邪乎的是,有人把这饭送到知府那儿,说要当贡品......"

顾穗手里的银钱"哗啦"掉在地上。

她蹲下去捡,指尖碰到块碎银,凉得刺骨。

周砚走过来,蹲在她身侧慢慢拾银钱:"贡品要是定了,配方就得交官。"他声音沉得像秋夜的井,"咱们熬了三年的灶糖渣配比,晒米的日头长短,都得让人学了去。"

灶屋里的余火还在跳,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叠成模糊的一片。

顾穗望着陶甑上的缺口,忽然想起春播那晚周砚说的话——"土记得我们的汗,灶记得我们的火"。

可现在,有人要把这汗和火抢了去。

她攥紧手里的银钱,指节发白:"我想给灶糖刻个印章。"她抬头看周砚,眼里有火苗在烧,"米糕上盖'青溪顾记',糯米饭包纸也印这个。

别人仿了,一眼就能瞧出来。"

周砚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我明日就去县学,找陈先生写呈文。大楚律里有'百工独创'的条,咱们可以申请'灶艺独创权'。"

夜色漫进院子时,顾穗和周砚坐在新砌的灶前。

灶膛里的火映着墙上的"青溪顾记"木印,投下暖黄的光。

周砚翻着《农事笔记》,在最后一页添了行小字:"处暑第三日,立灶艺印。"顾穗往灶里添了把柴,火星子"噼啪"窜上屋檐,照亮了院门外的老槐树——树杈上不知何时挂了块红布,写着"灶火堂"三个大字,在风里轻轻摇晃。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