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暗藏巧计稳人心
顾穗笑着把人让进院:"李嫂快屋里坐,灶上温着枣茶。"
她转身时,李嫂的目光扫过堂屋墙上新挂的木牌——是周砚用桐油刷过的,"农事笔记开放查阅,欢迎乡邻借阅誊抄"十六个字写得端端正正,边角还雕了稻穗花纹。
第二日天刚放亮,顾穗就踩着露水去菜畦摘了把马齿苋。
竹篮里还躺着几株新鲜的紫苏,叶背泛着紫莹莹的光。
她往灶里塞了把稻草,铁锅里的水刚冒小泡,就听见院外传来李嫂的大嗓门:"二丫家的,你走快点!穗丫头说今日教咱们熬防病汤呢!"
顾穗掀开门帘时,篱笆外站着五六个村妇,李嫂打头,手里提着个粗陶壶——是她家的老茶壶,壶嘴磕掉了一块瓷。
"我把各家的碗都带来了。"她晃了晃怀里的蓝布包,"春桃说你家厨房敞亮,咱们就在灶屋看笔记成不?"
"成!"顾穗应得脆生。
她昨日特意把厨房收拾了,案板擦得能照见人影,靠墙的木架上摆着周砚整理的农书,最上面那本《齐民要术》翻到"作物轮作"那页,墨迹犹新。
灶上的汤开始咕嘟冒泡。
顾穗掀开木盖,马齿苋的清苦混着紫苏的辛香扑出来。
李嫂凑过去看,见汤里还浮着几截白生生的山药:"这能防病?"
"前日小宝夜里咳,我用这汤给他灌了两碗,今早他娘说好多了。"顾穗舀了小半碗,吹凉了递给李嫂,"您尝尝?"
李嫂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起来:"带点酸,带点甜,比我家那苦得皱眉的药汤强多了!"说着,她转身把碗递给身后的春桃,"你尝尝,真不涩!"
春桃喝罢,目光不自觉的扫过木架上的书:"这图......"她指着《齐民要术》里的轮作图,"我家那二亩地总种稻子,怪不得去年生虫多。要像图里这样,稻子收了种豆子,豆子收了种白菜......"
"可不是?"顾穗把另一本《青溪农事录》翻开,"周郎前日算过,轮作能多收三成粮。你们要是想看,尽管誊抄,笔墨我都备好了。"
她指了指灶边的矮桌,上面摆着新裁的竹纸、磨好的墨,连笔洗里的水都是清的。
村妇们渐渐都围了过去。
李嫂摸着竹纸,指腹蹭到周砚的字迹,突然说:"前日老吴那事......"
她顿了顿,"我就说周秀才不是藏私的人,你瞧这笔记写得多明白!"
春桃翻书的手停住:"我听王屠户家的媳妇说,你们......"她瞥了眼顾穗,"说你们有前朝御厨的菜谱?"
顾穗正在给陶壶续水,闻言手没抖。
她把壶放在灶上,水蒸汽模糊了睫毛:"我娘是村里的厨娘,我跟着学了十年。"
她指了指灶台上的泥瓦罐,"这罐子里的酱,是我娘教的法子,用五月的蚕豆晒足七七西十九天。"
又指了指木架上的旧菜谱,"那本《家常味》,是我娘用旧账册抄的,纸都发黄了。"
春桃凑过去看,见旧书页角卷着,确实有茶渍晕开的痕迹。
李嫂突然拍大腿:"对了!去年我家小宝闹口疮,穗丫头给的枇杷蜜,就是按她娘那本菜谱里的法子做的!"
灶屋里的议论声渐渐响起来。
顾穗站在灶前添柴,听着她们翻书的沙沙声,闻着汤里飘出的药香,觉得这烟火气比往日更暖了些。
傍晚时分,夕阳把篱笆染成金红色。
顾穗正收拾灶台上的笔墨,就见老吴家的大儿媳缩着脖子站在院门口。
她穿的蓝布衫洗得发白,袖口补着块灰补丁,手里绞着帕子,指节都泛了白。
"大嫂子?"顾穗走过去,"快进来坐,灶上还有热汤。"
"不用......"大儿媳声音像蚊子哼,"我......我听说这里有本好书。"
顾穗转身从木架上取下一本誊抄好的《节气食谱》,封皮是她用旧布缝的,边角还绣了朵小菊花:"这是我新抄的,节气里该吃什么,怎么做,都写明白了。"
她顿了顿,"你若想学,我明儿教你做驱虫香饭——用艾草和糯米蒸的,家里有小孩的最适合。"
大儿媳接过书,指尖触到封皮上的菊花绣线,突然红了眼眶:"我公爹昨儿个回来说,你们没报官,还说要教他种稻子......"她吸了吸鼻子,"我们......不会再找你们麻烦了。"
顾穗望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轻声道:"人心不是石头。"
夜凉时,周砚在堂屋整理前日的匿名信。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一叠信纸上。
他翻到最后一封,突然顿住——这封信的边角压着半枚泥印,颜色比其他信深些,像是沾了灶灰。
他指尖轻轻拂过,忽然想起今日灶屋木架上,那本《齐民要术》的页脚也有类似的痕迹。
"阿砚,该歇了。"顾穗端着热粥进来,见他盯着信发呆,"怎么了?"
"没事。"周砚把信收进木匣,"就是觉得......"
他抬眼望她,"咱们的田,该犁得更宽些了。"
顾穗笑着把粥递给他,灶膛里的火光映得木匣上的铜锁闪了闪。
院外传来夜枭的啼叫,混着远处老吴家方向传来的说话声——像是老吴在教他儿子认稻种,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