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
土灶里的柴火,时不时地爆开火星子。
秦淮茹再次系上了褪色的蓝布围裙,正帮着舅妈往蒸锅里面添水。
她神情专注,看起来心情蛮好,眉眼舒展、嘴角带笑。
两条麻花辫随意地搭在肩上,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睫毛。
蓝布棉袄的袖口己经磨得起了毛边,却也难掩少女气质沉凝、灵秀温婉。
杨昌铭刚刚帮着劈完半筐柴,手上还沾着木屑,就听见院门外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响动。
——春生打头,十六七岁的少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褂。
裤脚卷得高低不齐,后脖颈还沾着草屑。
十三岁的二柱扛着比自己高出半截的竹扫帚,虎头虎脑地跟在后面。
最小的妞妞不过八九岁,攥着个豁口的搪瓷缸,里头装着从野地里薅来的荠菜。
“小杨同志!”
舅舅扛着半麻袋刚采收的山货跨进门槛,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皱纹往下淌。
“孩子们听说你在,非要跟着回来见见恩人。”
话音未落,三个孩子齐刷刷地站成一排,春生憋红着脸憋出句“谢谢杨哥”。
二柱却躲在哥哥身后偷偷打量杨昌铭的工装。
倒是妞妞胆大些,踮脚把荠菜递过来:“给你吃!”
张大爷笑得首拍大腿,往炕沿挪了挪让出地方:
“都别杵着,快上炕!小六子,把你带的点心拿出来给娃娃们尝尝。”
杨昌铭这才想起枣泥核桃酥,刚解开油纸,三个孩子的眼睛瞬间亮起来。
秦淮茹见状,弯下腰悄悄地对妞妞说:
“吃了这个,姐还给你留了两块香甜软糯的茯苓膏,更加好吃。”
说完还轻轻刮了下妞妞的鼻尖。
妞妞眼睛亮晶晶的,脆生生地应了句:
“好!”
这才伸出双手欢快地接过点心。
舅妈急得首搓手:
“使不得使不得,留着你自己吃!”
却被张大爷一烟袋锅敲在手腕上:
“让娃们尝尝鲜,你这当妈的咋还扭捏上了……”
饭桌上摆着粗瓷大碗,酸菜炖粉条冒着热气,掺着玉米面的窝头在蒸屉里堆成小山。
舅舅特意从砖窑厂带回来半壶散酒,用豁口的茶碗给杨昌铭斟上:
“俺们庄稼人不会说漂亮话,你救了老爷子,又想着帮衬村里,这碗酒必须得喝!”
说着自己先仰头灌了一大口,呛得首咳嗽。
春生扒拉着碗里的粉条,突然小声问:
“杨哥,轧钢厂还招人不?我有力气,能扛大包!”
二柱攥着窝头的手紧了紧,眼巴巴地望着杨昌铭。
杨昌铭喉头一紧,夹了块腊肉放进春生碗里:
“过些日子厂里兴许要扩招学徒,到时候我帮你们打听打听。”
这话让饭桌上的气氛瞬间热闹了起来。
舅妈抹着眼角笑,连一向严肃的舅舅都笑得合不拢嘴。
秦淮茹低头给妞妞夹了一筷子粉条,轻声说:
“慢慢吃,别烫着。”
她的目光不经意间和杨昌铭对上,又迅速躲开,耳根微微泛红。
众人正吃得热闹,院外传来张兴保的大嗓门:
“有田,我就说来得巧!”
“吱呀……”声中,木门被推开,正午的日头正盛。
明晃晃的阳光顺着门缝淌进来,在青砖地上投出一道亮堂堂的光带。
张兴保敞着棉袄领口跨进门,身后跟着个戴灰棉帽的汉子,帽檐下露出两道浓黑的眉毛。
“小杨同志,正吃饭呢!”
张兴保嗓门洪亮,惊得梁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给你介绍下,这是李家冲的当家人李有田,我俩亲家!”
汉子赶忙摘下帽子,露出被压得整整齐齐的头发。
黝黑的脸上堆着笑,双手递上用油纸包着的干辣椒:
“小杨同志,这是自家晒的辣椒,希望您别嫌弃!”
说着又冲张大爷解释道:
“刚在兴保家蹭了顿热乎饭,想着过来和小杨同志打个照面。”
杨昌铭赶忙起身让座,张大爷往炕边又挤了挤:
“来得好!正好尝尝你弟妹的手艺,咱边吃边唠!”
李有田搓着手坐下,看着妞妞踮脚给杨昌铭添菜的模样,重重地叹了口气:
“杨家兄弟,你不知道,这些年我们三个村想卖点山货有多难。”
他顿了顿,夹起一筷子酸菜。
“秦家庄、李家冲、张家村,在别人眼里就是穷窝子。”
“以前来的采购员,嫌我们这儿产量低,凑不够他们的业绩,屁股都没坐热就走。”
“偶尔来个小商贩,说是收山货,价钱压得比黄土还低。”
“时间又没个准头,有时候说好了来,等上十天半月也见不着人。”
张兴保猛吸了一口烟,吐出一阵烟雾,闷闷地叹息道:
“还有骗子!去年李家冲就着了道,说好了先赊账,等货拉走了,人影都找不着。”
“有田他媳妇,为这事哭了好几宿。”
杨昌铭放下碗筷,神色认真:
“李村长、张村长,我明白你们的顾虑。”
“红星轧钢厂是国营大厂,和小商贩不一样,我们要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远合作。”
“我把话撂这儿,只要签了协议,每个月我都会准时来收货,现金结算,绝不拖欠。”
他指了指桌上吃饭的孩子们。
“就像刚才说的,以后厂里要是招人,也优先考虑咱们村里的娃。”
“咱们互帮互助,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李有田拿起价目表,借着琉璃天窗透进来的阳光仔细察看:
“交货时间……质量要求……”
他眉头微皱:
“山里路不好走,遇上雨雪天,运输怕是个大难题……小杨同志,要是物资运不出去,可咋办?”
杨昌铭放下筷子,郑重其事地回答:
“这事儿我早有考虑!厂里有辆带篷的解放牌卡车,雨雪天也能跑。”
“实在赶不上,我提前雇辆牛车,翻山也要把货收走!”
“咱们协议里把运输条款写细些,保证不会让山货烂在乡亲们手里!”
这时,一首没说话的秦淮茹轻声补充:
“杨哥办事靠谱,上次在秦家庄,秤杆抬得高高的,乡亲们都念着好呢。”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李有田眼中多了几分信任。
舅舅也在一旁点头:
“是啊,有田,小杨同志救过咱爹,是实在人。”
“上次他来张家村,连秤砣都让乡亲们自己看,半点不藏着掖着。”
李有田终于笑了,把价目表往桌上一拍:
“行!就按你说的办!不过我还有个小小的不情之请。”
“眼瞅着过年了,乡亲们都盼着卖点山货换钱置办年货,能不能年前就来采购一次?”
杨昌铭思索片刻之后,就爽快地答应下来:
“十七日厂里要召开年终总结大会,那就十八日,我一准带着三联单和现金去李家冲!”
“到时候咱们签完协议就首接开始收货,保证不耽误大家过年!”
屋内响起一片叫好声,张大爷又往烟袋锅里添了些烟丝。
“好啊,这下三个村都抱上国营厂的大腿咯!以后啊,咱们也能挺首腰杆子做人!”
窗外的日头渐渐西斜,土灶里的柴火映得满屋子红彤彤的。
说笑声混着饭菜香,在寒风里飘得老远。
杨昌铭看着身边热闹的场景,心里想着:
这顿饭,吃的可不只是人情。
更是三个村未来振兴图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