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启航中学校园里那条蜿蜒的小径,在高三(18)班学生们紧张而充实的步履下,悄然向前延伸。经历了不同学科老师风格各异的“轮番轰炸”,以及林晓阳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步磨合,班级里的空气似乎正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赵刚老师的“魔鬼数学”依旧让人叫苦不迭,王梅老师的物理课依然严谨得令人屏息,陈远老师的化学实验总是充满惊喜,李明哲老师的生物课则带来了自然的清新……学生们像是在经历一场教育的“自助餐”,在不同的“菜品”中,逐渐适应着,也寻找着自己的“口味”。
而林晓阳最初播下的那颗“小组合作”的种子,在共同的学习压力和日益频繁的互动中,也开始悄悄生根发芽,催生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友谊的小团体。
最先显现的是李梦琪和郑小燕之间那份安静却坚固的友谊。两人都来自普通甚至有些拮据的家庭,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对未来的期盼,相似的处境让她们之间有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小组学习虽然将她们分在了不同的组,但这反而让她们有了更多课后交流的机会。晚自习时,她们常常坐在一起,李梦琪会耐心地帮郑小燕梳理那些令她头疼的英语语法,而郑小燕则会在李梦琪因为家务和学习而疲惫不堪时,默默地帮她打好热水,或者分享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朴素却可口的小零食。她们很少有时间像吴佳佳那样叽叽喳喳地聊八卦,更多的是在埋头苦读的间隙,相视一笑,或者轻声说一句“加油”,那份无声的支持,成了彼此在高压下前行的重要力量。她们的友谊,像两株依偎生长的小草,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汲取着阳光和雨露,顽强地生长。
与这份安静的友谊形成对比的,是周天宇和张浩然组织的“篮球兄弟连”。高三的压力如同不断充气的气球,随时可能爆炸。对于精力旺盛的男生们来说,运动无疑是最好的宣泄方式。班长周天宇和体育委员张浩然一拍即合,利用课间和午休的短暂时间,拉上几个同样热爱篮球的男生,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篮球成了他们的“减压阀”,在激烈的对抗和奔跑中,学习的疲惫、考试的焦虑似乎都能暂时抛到脑后。球场上的默契配合,也延伸到了学习中。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学习小分队”,互相督促,轮流讲解难题,尤其是对数学和物理老大难的张浩然来说,周天宇和其他几个理科较好的“球友”的帮助,让他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艺术生王小雨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温层”。她和班里另外几个对绘画、音乐或文学有共同爱好的同学,自发形成了一个名为“艺术角落”的小团体。他们会在课间分享彼此的作品,交流创作心得,讨论最新的艺术资讯。王小雨的速写本成了大家传阅的宝贝,里面不仅有校园生活的点滴记录,还有她为同学们画的 Q 版肖像,惟妙惟肖,引来阵阵赞叹。这个小小的“艺术角落”,成了他们在枯燥的应试学习中,安放兴趣、汲取灵感的一片小小绿洲。他们互相鼓励,约定要一起考上理想的艺术院校,这份共同的梦想,让他们的友谊更加纯粹和坚定。
而最让林晓阳感到欣慰又好奇的,是发生在孙明和刘阳之间的微妙变化。这两个性格迥异、看似毫无交集的男生,竟然因为数学难题,开始有了零星的交流。起因是一道赵刚“魔鬼试卷”上的压轴题,难倒了班里包括李梦琪在内的一众学霸。孙明虽然解出来了,但过程繁复,总觉得不够简洁。无意中,他瞥见刘阳的草稿纸上,用一种极其巧妙甚至有些诡异的辅助线,得到了一个更简洁的解法。孙明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他犹豫再三,还是拿着自己的解法,走到了刘阳座位旁。
“那个……刘阳同学,”孙明推了推眼镜,有些紧张地开口,“这道题,我是这么解的,但感觉有点麻烦。我看到你好像用了另一种方法?”
刘阳抬起头,看了看孙明,又看了看他递过来的草稿纸,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惯常的冷淡。他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自己的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了几步,然后将草稿纸推到孙明面前。
孙明凑过去一看,立刻被那简洁而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吸引住了。两人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只是对着那张写满了数学符号的草稿纸,偶尔指点几下,或者低声讨论一两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仿佛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种纯粹基于智力碰撞的交流,似乎打开了刘阳内心的一道缝隙。从那以后,孙明偶尔会拿着难题去找刘阳讨论,而刘阳虽然依旧话不多,但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拒人于千里之外,有时甚至会主动指出孙明解题思路中的一些小瑕疵。这种奇特的“学霸式”交流,成了(18)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小组的形成,友谊的萌芽,无疑增强了班级的活力和凝聚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了检验前一阶段小组学习的成果,林晓阳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级活动——“我们的小组”主题黑板报设计大赛。
这个活动立刻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各个小组都摩拳擦掌,想要展示自己小组的特色和风采。
李梦琪所在的小组,主题是“勤奋之舟”,板报设计简洁大方,用清晰的图表展示了小组成员的成绩进步曲线和互助学习记录,体现了学霸小组的严谨务实。
周天宇和张浩然的小组,则将篮球元素融入其中,主题是“拼搏篮途”,板报充满了动感和力量,还贴上了他们在球场上的照片,展现了阳光活力的一面。
王小雨的“艺术角落”成员恰好都在一个小组,他们的板报自然成了艺术的“展板”,主题是“梦想调色盘”,上面不仅有精美的绘画,还有成员们写的诗歌和对未来的畅想,充满了浪漫和创意。
孙明所在的小组,则发挥了理科优势,主题是“逻辑之光”,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了小组合作解决难题的过程,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原理图。
而刘阳所在的第西组,在黄志强和另外几个同学的努力下,也完成了一份主题为“探索无限”的板报,上面有化学实验的简笔画(大概是受到了陈远老师的影响),还有刘阳贡献的几个数学趣味图形,虽然整体略显稚嫩,但也展现了他们小组在探索中前进的努力。
这次活动,不仅让各小组展示了风采,也让同学们看到了彼此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当然,小小的竞争和摩擦也在所难免,比如有的小组为了抢占更好的版面位置而发生争执,有的小组因为创意撞车而互相“指责”。林晓阳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既有欣慰,也有隐忧。他乐于看到学生们在合作中建立友谊,但也担心小团体的形成会不会导致新的隔阂甚至排外。
“林老师,我觉得咱们可以组织一些跨小组的活动,”细心的苏雨晴也注意到了这些苗头,向林晓阳建议,“比如,下次英语角活动,可以打乱小组,重新分组,让不同小组的同学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嗯,你说得对。”林晓阳点点头,“是得想办法促进更广泛的融合。”
正当林晓阳和苏雨晴讨论着后续的班级活动计划时,窗外风云突变。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转眼间就变成了瓢泼大雨。放学铃声恰好在这时响起。
“下雨了!这么大!”
“完了,我没带伞!”
“我也是!”
教学楼门口顿时挤满了被大雨困住的学生。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看样子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了了。
起初,大家还有些焦躁和抱怨。但很快,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
“谁没吃饭?我这里有面包,分你一点!”吴佳佳拿出自己的零食,大方地分享给周围没带伞的同学。
周天宇和张浩然则组织几个男生,开始在教室里玩起了猜谜游戏,引来阵阵笑声。
李梦琪和郑小燕拿出课本,索性利用这段时间,一起复习起了古诗词。
王小雨则拿出画笔,开始饶有兴致地描绘窗外雨中朦胧的校园景色。
各个小团体自发地组织起来,分享食物,打发时间,互相安慰。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紧张和沉闷,反而弥漫着一种轻松、热闹甚至有些温馨的气氛。大家不再仅仅是同班同学,更像是一群被风雨暂时困在一起、互相取暖的伙伴。
林晓阳站在教室门口,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感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仿佛一次意外的“团建”,让他看到了这个班级正在凝聚起来的力量。
他的目光扫过教室,最后落在了角落里的刘阳身上。他依然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没有参与任何一个“小团体”的活动。但他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戴着耳机隔绝一切,而是抬着头,看着窗外的雨幕,偶尔,他的目光会掠过教室里那些嬉笑打闹的同学,眼神中似乎少了几分平日里的冷漠和不耐烦,多了一丝……难以言说的平静,甚至还有一闪而过的、不易察觉的……羡慕?
林晓阳不确定自己是否看错了。但他能感觉到,这个一首用坚硬外壳包裹自己的少年,内心那层厚厚的冰,似乎在这场集体的温暖中,也悄悄融化了一角。
雨还在下着,但教室里的气氛却越来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