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逆风破晓

第43章 数学“变奏”

加入书架
书名:
高三逆风破晓
作者:
爱吃凤梨猪手的滑头鬼
本章字数:
5488
更新时间:
2025-05-14

英语短剧比赛的成功像一阵春风,吹散了高三(18)班不少阴霾,也让林晓阳更有底气去啃下一块“硬骨头”——数学学科的分层教学。他知道,要说服经验丰富、治学严谨但略显固执的赵刚老师,并非易事。

“赵老师,您看,这是上次英语短剧比赛后,学生们的一些反馈,还有最近英语课的课堂表现记录。”林晓阳拿着一叠材料,再次走进了数学组办公室,找到了正在批改作业的赵刚。

赵刚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接过材料扫了几眼,脸上没什么表情:“嗯,英语课是活跃了不少,苏老师确实有办法。不过,林老师,英语和数学不一样。数学逻辑性强,知识点环环相扣,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容易让学生心散了,基础打不牢。”他显然对林晓阳的来意心知肚明。

“赵老师,我不是想搞花里胡哨的东西。”林晓阳诚恳地坐下,“我是觉得,上次咱们班小测验,虽然整体进步不大,但那几个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比如吴佳佳,在您后来布置的基础练习上,正确率确实提高了一点。这说明,针对性的练习对他们是有效果的。”

“那只是最简单的题目,稍微变个形,他们照样不会!”赵刚语气有些生硬,但没有立刻回绝,显然上次小测验的结果也让他有所触动。

“是,他们基础差,提升需要过程。”林晓阳抓住机会,“但如果我们一首用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他们跟不上,就会彻底失去信心。我想,能不能在您的数学课上,也尝试一下‘变奏’?比如,课堂内容不变,但在课后练习或者习题课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C层的同学,就让他们反复练基础概念和典型例题,目标是掌握最基本的要求;B层的同学,在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变式题;A层的同学,则可以挑战一些综合题和拔高题。”

赵刚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从教二十多年,一首信奉“严师出高徒”,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林晓阳提出的“分层”,在他看来,有“放水”之嫌,也有悖于他一贯的教学理念。但(18)班死气沉沉的数学课堂,以及那惨不忍睹的平均分,也确实让他头疼。

“林老师,你的想法我明白,是为了学生好。”赵刚缓缓开口,语气缓和了一些,“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备课量要增加多少?批改作业要多花多少时间?而且,学生会不会有意见?家长会不会觉得不公平?”

“赵老师,我知道这会给您增加很多负担。”林晓阳连忙说,“如果您愿意尝试,我一定全力配合!作业的筛选、批改,我可以协助您分担一部分。至于学生和家长那边,我们可以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强调目标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进步。”他看着赵刚,眼神充满了期待和尊重,“赵老师,您经验丰富,肯定能设计出最适合(18)班的方案。就当是为了这群孩子,给他们一个机会,也给我们自己一个尝试?”

赵刚看着林晓阳真诚的眼神,又想起了校长对英语短剧比赛的肯定,以及自己内心深处对(18)班现状的不甘,终于松了口:“唉……行吧!我试试!不过先说好,就一个月!如果效果不好,或者搞得班级怨声载道,我立马停掉!”

“谢谢您,赵老师!太感谢您了!”林晓阳喜出望外,激动地站了起来。

赵刚摆摆手:“别高兴得太早,具体怎么做,我再想想。”

第二天,赵刚的数学课果然有了变化。他并没有改变课堂讲授的内容,但在例题讲解后,他布置了不同层次的随堂练习。

“第一、二组的同学,把黑板上这道基础题做完,务必保证步骤规范,结果正确。”他指着黑板左侧一道相对简单的题目。这部分对应的是C层学生。

“第三、西组的同学,完成黑板中间这道变式题,注意解题方法的灵活性。”这是针对B层学生。

“第五、六组的同学,思考黑板右侧这道综合题,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这是给A层学生的挑战。

一开始,学生们还有些不适应。吴佳佳拿到基础题时,愣了一下,抬头看了看赵刚,又看了看旁边同学难度更高的题目,眼神有些复杂,但还是低下头,开始尝试演算。当她发现自己竟然能独立完成这道题时,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而像孙明(班里的数学尖子生)这样的A层学生,看到那道颇具难度的综合题,眼中则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课堂内容“喂不饱”。

B层的学生则在基础和提升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着力点,学习的专注度也明显提高了。

赵刚站在讲台上,将学生们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看到吴佳佳小心翼翼地举手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他耐着性子解答后,对方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他看到孙明因为一个巧妙的解法而兴奋地和同桌讨论;他看到整个课堂,似乎真的比以前“动”起来了。他内心那份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理念,第一次开始动摇。也许,因材施教,并非“放水”,而是更精准的“灌溉”?

这种“变奏”持续进行着。赵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他开始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易错点,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练习。虽然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大大增加,但他脸上的愁容似乎少了些,偶尔还会和林晓阳讨论某个学生的进步情况。

一个月后的数学测验,成绩出来了。当赵刚拿着成绩统计表走进办公室时,脸上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林老师,你来看看!”他把统计表递给林晓阳。

林晓阳凑过去一看,也惊喜地睁大了眼睛——(18)班的数学平均分,竟然比期中考试提高了将近8分!虽然在年级里排名依然靠后,但进步幅度是全年级最大的!更重要的是,不及格人数大幅减少,几个原来只能考十几、二十分的学生,这次都达到了及格线!而A层学生的拔尖优势也更加明显。

“赵老师,这……这效果也太明显了吧!”林晓阳激动地说。

“是啊……”赵刚看着数据,感慨万千,“说实话,我一开始真不看好。没想到……效果竟然这么好。”他抬起头,看着林晓阳,眼神复杂,“看来,是我以前太固执了。因材施教,确实有它的道理。”

这是赵刚第一次如此坦诚地承认新方法的有效性。林晓阳心中也充满了敬佩,为这位老教师勇于改变的胸襟。

“赵老师,您太谦虚了。这主要是您教学功底深厚,又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才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林晓阳由衷地说。

“行了,你也别给我戴高帽了。”赵刚摆摆手,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不过,这次尝试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分层教学,具体怎么操作更有效,不同题型怎么设计更有针对性,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那个晚上,两位年龄、性格、教学理念都存在差异的老师,在教研室促膝长谈了很久。他们不再是最初的对立或试探,而是真正开始了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他们讨论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着测验中暴露出的问题,探讨着如何将这种“变奏”更好地融入日常教学……

窗外的月光洒进办公室,照亮了他们专注而充满希望的脸庞。(18)班这块坚冰,似乎在这次成功的数学“变奏”中,又融化了坚实的一角。而林晓阳也更加坚信,只要用心、用情、用智慧去浇灌,这些看似平凡甚至“问题多多”的学生,终将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