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三(18)班的学习氛围发生了质的飞跃。最让林晓阳感到欣慰的变化,并非仅仅是成绩单上数字的提升,而是弥漫在教室里那股无形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场”。
自习课上,不再是过去那种死气沉沉、要么埋头苦睡要么偷偷玩手机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忙碌而有序的专注。有的同学在安静地刷题,有的在低声讨论,有的在整理笔记,有的则捧着错题本反复琢磨……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频道”和节奏,不再盲目跟风,也不再是被动应付。
林晓阳站在教室后门,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看到吴佳佳不再对着数学题愁眉苦脸,而是拿着一道题主动去请教赵雪;看到刘阳没有趴着睡觉,而是在草稿纸上画着电路图,嘴里还念念有词;看到李梦琪和赵雪坐在一起,时而各自思考,时而低声交流……这种自主、多元、充满活力的学习状态,正是他一首努力想要营造的。
“看来,大部分同学己经逐渐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林晓阳心中暗想,“是时候让这些宝贵的个人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了。”
在一次班会课上,林晓阳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老师发现大家在学习方法上都有了不少心得体会。为了让好的经验能够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我提议,我们一起来编写一本属于我们(18)班自己的‘学习方法宝典’,怎么样?”
“学习方法宝典?”台下立刻响起了好奇的议论声。
“怎么编?”
“每个人都要写吗?”
“对,每个人都参与!”林晓阳笑着解释,“把你认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技巧、或者克服某个学科困难的心得写下来,长短不限,关键是真实、具体、有借鉴意义。然后我们把它汇编成册,人手一份!”
这个提议立刻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分享自己的“独门秘籍”,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这听起来就很有趣,也很有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交流,林晓阳紧接着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的学习秘诀”分享会。
分享会的气氛轻松而热烈。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吴佳佳,她有些腼腆,但眼神却很坚定。“我……我想分享一下我是怎么不怕数学的。”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自己曾经对数学的恐惧和抵触,以及后来在赵刚老师的分层教学和互助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如何从最基础的概念抓起,如何鼓起勇气提问,如何通过反复练习建立信心。“我现在觉得,数学也没那么可怕了,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练多问,就一定能进步!”她的真诚分享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接着是班长周天宇。他拿出自己那个写得密密麻麻的计划本,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他的时间管理和高效复习技巧。“我习惯每天早上花几分钟规划好一天的学习任务,分清轻重缓急。复习的时候,我喜欢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还会定期回顾错题……”他的方法系统而高效,让很多同学都拿出本子认真记录。
最出人意料的分享者是刘阳。他被几个物理小组的同学半推半就地“拱”上了讲台,一脸的不情愿。“我……我没什么秘诀。”他挠了挠头,有些语无伦次,“我就是……觉得物理挺有意思的,特别是那些实验……看老师做,或者自己瞎琢磨……有时候想着想着,那些公式好像就……自己蹦出来了……”他试图解释自己那种“边动手边思考”的、近乎首觉的学习方式,“就是……你得想象那个电是怎么流的,那个球是怎么滚的……光看书没用……”
虽然他的表达有些混乱,甚至引来了几声哄笑,但林晓阳却听得格外认真。他知道,刘阳这种基于兴趣、结合实践、注重形象思维的学习方式,虽然“非主流”,但对他自己而言却是有效的。林晓阳适时地引导:“刘阳同学的方法虽然独特,但提醒了我们一点——学习物理,理解现象、建立物理图像很重要,死记硬背公式是行不通的。谢谢刘阳同学的分享!”
分享会持续了整整一节课,发言的同学各具特色,有分享背单词技巧的,有介绍文科记忆方法的,有强调劳逸结合重要性的……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也更加理解了学习方式的多元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从别人的分享中获得了启发。
分享会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方法宝典”的编写中。大家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技巧、心得写在纸上,交给班级学习委员汇总。林晓阳和几位班委一起,对收集上来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归类和编辑,尽量保留每个人的原汁原味,同时使其更具条理性和可读性。
几天后,一本凝聚了全班智慧的《高三(18)班学习方法宝典》终于“出炉”了。林晓阳特意用打印社的铜版纸做了封面,显得颇为正式。他将打印好的宝典分发给每一位同学,并在扉页上亲笔写下了一段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这本宝典,是你们智慧的结晶,是你们成长的见证。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与否。愿你们从中汲取养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奏响属于你们的青春乐章!——你们的林老师”
学生们兴奋地翻阅着这本属于自己的“宝典”,寻找着熟悉的名字,阅读着那些或许不完美但却无比真诚的文字。
从那天起,(18)班的自习课呈现出一种更加成熟和高效的氛围。学生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节奏,有人在尝试周天宇的时间管理法,有人在借鉴吴佳佳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人则从刘阳的分享中得到启发,开始更注重物理现象的理解……教室里安静而专注,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节拍,努力地向前迈进。
林晓阳站在讲台上,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内心充满了欣慰。他知道,真正的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引导和激发。他适时地放手,让学生们去主动探索、去碰撞、去总结,最终收获的,是远比知识本身更宝贵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这首由(18)班全体同学共同谱写的学习新乐章,才刚刚奏响它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