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琪在办公室里那番带着哭腔的倾诉,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林晓阳的心上。他意识到,一模失利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及“高原现象”引发的自我怀疑,正在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悄然蔓延。仅仅依靠他个人的力量进行个别谈话,如同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弥漫性的焦虑。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上的问题,终究需要更专业的方法来疏导。林晓阳当机立断,找到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负责人——经验丰富的王老师。
王老师是一位年约西十,气质温婉知性的女性,她的办公室布置得温馨而舒适,与高三年级剑拔弩张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听完林晓阳对(18)班学生近期状况的描述,王老师点了点头:“林老师,您观察得很敏锐。高三学生在大型模拟考试后出现阶段性的心理波动,甚至‘高原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既有成绩压力带来的焦虑,也有长期高强度学习导致的疲劳和迷茫。”
“王老师,我想请您为我们(18)班,也包括其他有需要的毕业班学生,做一次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林晓阳诚恳地提出了请求。
“当然没问题,这是我们心理辅导中心应尽的职责。”王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会尽快准备,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几天后,一场主题为“轻松备考,阳光心态”的心理辅导讲座在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举行。高三(18)班全体学生,以及其他班级自愿报名的学生都参加了这次讲座。
起初,学生们大多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甚至略带一丝抗拒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心理辅导”似乎是“有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的,而他们只是“没考好”或者“压力大”而己。报告厅里的气氛有些沉闷,不少学生低着头,或是在纸上无意识地涂画。
王老师走上讲台,并没有一开始就讲大道理,而是微笑着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最近有没有觉得,明明很努力,但好像看不到进步?或者,一想到考试就心慌气短,晚上睡不踏实?”
简单的一句话,却像钥匙一样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不少人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释然。
接着,王老师并没有进行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互动小游戏和情景模拟,将考前常见的心理压力、焦虑表现以及应对方法娓娓道来。
她讲了一个“空杯心态”的故事,告诉学生们要学会清空负面情绪,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和积极的暗示。她带领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蝴蝶拍”放松练习,通过双臂交叉在胸前轻轻拍打,来缓解紧张和焦虑。她还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法”、“积极自我对话”、“转移注意力”等。
“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的大脑里有一个‘积极频道’和一个‘消极频道’,”王老师用生动的比喻说,“当你感到焦虑、沮丧的时候,往往是不小心把频道调到了‘消极台’。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主动拿起遥控器,把频道调回到‘积极台’。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己经很努力了!’”
整个讲座过程中,王老师始终保持着亲切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她的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学生们渐渐被吸引,从最初的拘谨和沉默,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互动,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报告厅里的气氛也从沉闷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赵雪在一次关于“如何看待考试失利”的互动讨论中,鼓起勇气分享了自己一模失利后的迷茫。王老师没有首接评价,而是引导她和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同学一起分析,将“失败”重新定义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李梦琪也在一次关于“如何应对他人期望”的情景模拟中,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了王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理解。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都觉得受益匪浅,脸上久违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们不仅学到了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技巧,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被理解、被支持的力量。
“王老师讲得真好,我感觉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
“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大家都会有啊!”
“那个积极心理暗示,我回去一定要试试!”
讲座的积极效应还在持续发酵。接下来的几天,陆续有几位(18)班的学生主动找到了心理辅导中心的王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咨询。林晓阳也专门抽出时间,再次拜访了王老师,向她请教了更多关于如何关注和疏导学生日常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他意识到,作为班主任,自己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者。
在林晓阳的倡议下,(18)班内部也组织了几次小型的心理互助分享会。同学们自发地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缓解压力的小妙招,互相加油打气。比如,有的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减压音乐,有的分享自己调整作息的方法,还有的则仅仅是倾听同伴的烦恼,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这种同伴间的支持,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一周后的班会课上,林晓阳没有像往常一样分析试卷或者强调纪律,而是关掉了教室的灯,拉上了窗帘,播放了一段舒缓的轻音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讲学习,我们来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按摩’。”他温和地说。
然后,他参照王老师讲座中的方法,带领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紧握双拳到慢慢松开,从紧锁眉头到舒展面庞,从深吸一口气到缓缓呼出……在轻柔的音乐和林晓阳平静的引导语中,学生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感受着片刻的宁静与平和。
当放松训练结束,教室里的灯光重新亮起时,林晓阳看到学生们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表情,眼神也比以往更加明亮和宁静。
(18)班因为一模失利而带来的阴霾,似乎在这次“心灵按摩”之后,渐渐被驱散了。学生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课堂的氛围也重新活跃起来。虽然高考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他们学会了用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
林晓阳站在讲台上,看着眼前这些重新焕发活力的年轻面庞,心中感慨万千。他深刻地意识到,高考这场战役,不仅仅是知识储备和应试技巧的较量,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心理素质的考验。而他作为引路人,不仅要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更要为他们拂去心灵的尘埃,让他们轻装上阵,勇敢地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