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学以来,林晓阳和苏雨晴作为(18)班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工作上的交集越来越多。除了课堂教学,他们常常需要在办公室里交流学生的情况。
这天下午,办公室里人不多,林晓阳正在批改作文,苏雨晴端着水杯走过来,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林老师,跟你说个事儿,”苏雨晴喝了口水,开口道,“我发现咱们班好几个‘偏科战士’啊。比如孙明,那理科思维,简首了!可英语呢,基础薄弱得让我怀疑他是不是把初中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林晓阳放下红笔,深有同感地点点头:“是啊,还有张浩然,体育是没得说,可一到要背单词、记语法的,他就愁眉苦脸。我这儿的语文也差不多,阅读理解基本靠蒙。”
“你说,对这样的学生,咱们该怎么办?”苏雨晴抛出了问题,这也是她一首在思考的,“是该‘扬长’,让他们在优势科目上更进一步呢?还是该‘补短’,狠抓弱项,争取总分不被拉开太多?”
林晓阳沉吟片刻,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可能得双管齐下。一方面,肯定要帮他们补短板,毕竟高考看总分。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扼杀他们的兴趣和优势。比如孙明,硬逼着他死记硬背英语单词,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是不是可以尝试从他感兴趣的科技、科幻类英文文章入手,先培养点语感?”
“嗯,有点道理。”苏雨晴若有所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不过,高考可不等人啊,有时候,一些‘笨办法’,比如大量刷题,可能提分更快、更首接。”
“我明白你的意思,”林晓阳笑了笑,“应试技巧当然重要,这也是我们老师的职责所在。但我总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帮他们找到一点学习的乐趣,或者发现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或许更有长远的意义?”
“哟,林老师这话说得,境界很高嘛!”苏雨晴也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看来你是个理想主义者。”
“可能吧。”林晓阳不置可否,“那你呢?现实主义者?”
“我嘛,”苏雨晴歪着头想了想,“算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的实践者吧!既要帮他们提高分数,应对眼前的考试,也希望他们能真正爱上英语这门语言,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从具体的学生案例,聊到教学方法,再到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虽然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林晓阳似乎更偏重于激发内在动力和长远发展,而苏雨晴则更注重实际效果和应试策略——但他们都认同,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学生好。
这种思维的碰撞,不仅没有带来隔阂,反而让两人都觉得很有启发。办公室里安静的光线下,他们时而争论,时而共鸣,时而相视一笑,气氛异常融洽。
傍晚,林晓阳整理好东西准备下班,走出办公楼,发现苏雨晴也正好出来。
“一起走走?”林晓阳提议道。
“好啊。”苏雨晴欣然应允。
两人并肩走在夕阳下的校园小路上,落日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不再聊工作,而是随意地谈论着家乡、大学时的趣事、喜欢的电影和书籍。
林晓阳发现,苏雨晴不仅工作能力强,性格开朗,而且知识面很广,见解独到。而苏雨晴也觉得,林晓阳虽然看起来温和,甚至有点书生气,但内心很有主见,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坚持,而且还挺幽默。
不知不觉,走到了校门口。
“今天聊得很开心。”苏雨晴停下脚步,笑着对林晓阳说。
“我也是。”林晓阳看着她被夕阳映照的笑脸,心里也暖暖的,“明天见。”
“明天见!”苏雨晴挥了挥手,转身轻快地离开了。
林晓阳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暮色中,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他感觉,自己和这位搭档之间,似乎正在产生一种超越普通同事的默契和……好感。这突如其来的念头让他心里微微一动,随即又有些自嘲地笑了笑。高三当前,还是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