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考志愿填报,便己悄然拉开序幕。启航中学深知,这临门一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考场上的搏杀。为此,学校特意组织了一场高考志愿填报初步指导会,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招生办老师和教育专家,为高三学生和家长们指点迷津。
大礼堂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与往常学校集会不同的是,今天家长们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学生。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手中拿着笔记本和笔,神情专注而略带焦虑,仿佛即将聆听的是关乎家族未来的重要“圣旨”。学生们则夹杂在家长中间,表情各异,有的认真倾听,有的则显得有些茫然,对即将到来的选择充满了未知。
主席台上,招生办的王老师正用PPT详细解读着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不同批次的填报技巧,以及各大高校的特色专业和往年录取分数线。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花花绿绿的图表、不断滚动的数字,像潮水般涌向台下的听众。
“各位家长,同学们,填报志愿,不仅仅是看分数,更要看兴趣,看长远发展……”王老师的声音在礼堂内回荡,“热门专业固然好,但也要考虑是否适合孩子。城市选择也很重要,一线城市机会多,但竞争也激烈……”
信息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一本本厚厚的《招生指南》、《报考参考》堆积如山,里面罗列着成百上千所大学,数不胜数的专业名称。什么是“985”、“211”?什么是“双一流”?“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又有什么区别?“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真的那么光明吗?“冷门专业”就一定没有出路吗?无数个问号在学生和家长们的脑海中盘旋,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指导会一结束,林晓阳和苏雨晴几乎是立刻就被热情的家长和学生们团团围住。
“林老师,我们家孩子这次三模考了XXX分,您看报A大这个专业有希望吗?”一位母亲焦急地举着成绩单。
“苏老师,女孩子学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啊?我们对这个实在是不懂。”另一位父亲满脸愁容。
林晓阳和苏雨晴耐心地一一解答,声音几乎沙哑。他们反复强调:“志愿填报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不能盲目跟风。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是选择一条适合孩子未来发展的道路。”
(18)班的教室里,虽然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但另一种形式的热烈讨论正在悄然进行。
“李梦琪,你打算报哪里啊?清北肯定没问题吧?”孙明凑到李梦琪旁边,一脸羡慕地问。
李梦琪微微蹙眉,有些犹豫:“还在考虑,我爸妈希望我报A大的金融或者计算机,但我自己对基础学科更感兴趣一些。”
“金融多好啊,将来赚钱!”孙明不假思索地说。
李梦琪苦笑了一下,没有接话。她知道父母的期望,也理解他们的苦心,但内心的声音却让她难以轻易妥协。她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知识海洋中,对那些过于功利的选择,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周天宇的家中,气氛则相对轻松一些。
“儿子,志愿的事情你自己有什么想法?”周爸爸放下手中的报纸,温和地问。
“我想报C大的电子信息工程,我对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将来也想从事相关行业。”周天宇语气坚定。
“嗯,C大这个专业确实不错,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周爸爸点了点头,“不过,B大的同类专业实力也很强,而且B市的发展机会可能更多一些,你可以再对比一下。”
“好的,爸,我会认真考虑您的建议。”周天宇知道父母是真心为他着想,这种平等的交流让他感到很舒服。
刘阳的家中,则充满了“幸福的烦恼”。三模成绩的再次跃升,让刘阳和他的父母看到了更多以前不敢奢望的可能。
“阳阳,你看,按照你现在的成绩,咱们可以冲一下那些顶尖的理工科大学了!”刘阳的父亲兴奋地翻阅着招生指南,脸上泛着红光。
“是啊,儿子,以前咱们想都不敢想!这下选择多了,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刘阳的母亲也喜不自胜。
刘阳看着父母激动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开始认真研究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学校和专业,每一个名字都散发着的光芒。
相比之下,孙明的家中则有些凝重。
“小明,你这次三模的成绩,报一本还是有点悬啊。”孙爸爸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我和你妈商量了一下,要不还是稳妥一点,报个好点的二本,选个实用的工科专业,将来毕业也好找工作。”
“爸!我想冲一下!”孙明有些不甘心地说,“万一高考超常发挥了呢?而且,我还是想去大城市看看。”
“冲?万一冲不上,掉到更差的学校怎么办?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劝呢!”孙妈妈有些急了。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孙明的心中激起层层浪花。他渴望更高的平台,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分数线。
赵雪的目标一首很明确,就是国内顶尖的医学院。但在具体选择哪一所学校上,她和父母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分歧。父母希望她选择离家近一些的,而她则更倾向于学术氛围更浓厚、临床实力更强的外地名校。
媒体上关于“专业选择决定未来”、“十大热门专业”、“避坑冷门专业”之类的文章也铺天盖地,进一步加剧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焦虑。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但选择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对大学和专业的陌生,对未来的不确定,让许多人担心“一报定终身”,生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父母的经验与孩子的梦想,在这一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沟通挑战。
傍晚,指导会早己结束,学生和家长们带着厚厚的招生资料和满脑子的问号,陆续离开了学校。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思索。
夜幕降临,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无数个家庭正在上演着关于志愿填报的“深夜食堂”。餐桌旁,书房里,客厅的沙发上,充斥着讨论、分析,甚至争辩的声音。
“我觉得这个专业好,就业率高!”
“可是孩子不喜欢啊,他喜欢那个……”
“喜欢能当饭吃吗?现实一点!”
李梦琪的房间里,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她没有在看书,而是托着下巴,静静地凝望着窗外的星空。璀璨的星光,仿佛预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但也像一个个遥不可及的谜团,让她感到一丝迷茫。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更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规划。她渴望追逐自己的星辰,却又不忍拂逆父母的殷殷期盼。
启航中学的教师办公室里,灯光依旧明亮。林晓阳正在伏案整理着(18)班学生们初步填写的报考意向调查表。看着表格上那些稚嫩的笔迹和各不相同的选择,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一个年轻学子对未来的憧憬。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他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班级里那些在志愿填报上遇到困惑的重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